•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普洱市西盟县培育“西盟工匠”推动乡村振兴

张文然
  
扬帆媒体号
2023年11期
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665000

摘要:普洱市西盟县通过选好“西盟工匠”,推进组织振兴。育好“西盟工匠”,推进人才振兴,带好“西盟工匠”,推进产业振兴,管好“西盟工匠”,推进文化振兴,用好“西盟工匠”,推进生态振兴等一系列做法,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乡村产业“旺”起来,农民群众“动”起来,民族文化“活”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基层党组织“强”起来等一系列成就。

关键词:培育;西盟工匠;乡村振兴

西盟县属于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2018年率先在全国“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2年排名全省第1位,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成功入选首批全国扶贫交流基地、全国百个减贫示范县、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脱贫摘帽后,西盟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的攻坚精神,创新实施“西盟工匠”培育计划,突出党建引领、产业铺路、工匠带路,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主要做法:

选好“西盟工匠”,推进组织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关键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西盟县根据政治思想强、创业意愿强、创业基础强、带领能力强的“四强”原则,经村、乡(镇)、县三级联审,从严把关选挑培育对象,着力将党员、经济能人、社会治理能人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将致富带头人培养成脱委会成员和村组干部,将优秀的脱委会成员和村组干部培养成“西盟工匠”,成为带领乡村发展的“领头雁”。如,勐卡镇莫窝村五组娜布拉,在驻村队员们的鼓励支持下,毕业后返乡创业,参加了县里举办的电商培训班,创建了60多人的电商团队,并联合娜能、娜清等“西盟工匠”成立了西盟佤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让越来越多的绿色生态产品飞出了佤山,认定为“西盟工匠”,也光荣入党,被选举担任莫窝村党总支副书记。

育好“西盟工匠”,推进人才振兴。如何传授好“致富经”,是培育“西盟工匠”的关键环节。西盟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先锋强志”素质提升工程,围绕“产业引领、深度培训、带动增收”三大环节,采取“孵化式、师带徒”培训模式,深入开展中蜂养殖、肉牛养殖、茶叶加工、电子商务等“乡村领头雁”深度培训,并通过成立临时党支部,指定职能部门、乡(镇)干部和村组干部带队“陪读”督学,每期培训班在第一期基础技能培训中遴选5至10名优秀学员进行第二次深度系统培训,培训时长达1至3个月以上,并开展严格的技能考试,直至熟练掌握技能。综合素质高、致富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带头人成为了2020名“西盟工匠”的一员。如,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二妹曾经是贫困户,通过到中华蜂养殖培训基地参加“技能+产业”模式有了一技之长,带领村里的姐妹一起承包了900群蜜蜂,每年收入达到了25万元左右,不仅成了村子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被认定为“西盟工匠”,还光荣入了党。

带好“西盟工匠”,推进产业振兴。培育“西盟工匠”的根本目的,是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群众绑在产业链上,从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统筹用好政策创设、平台打造和示范带动“三大抓手”,激励“西盟工匠”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一是制定出台《“西盟工匠”扶持政策6条》,“西盟工匠”可优先享受政府贴息贷款,最高达30万元,累计发放“工匠贷”2925万元,还可优先参加能力素质培训、项目扶持和评先评优等。二是搭建西盟工匠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平台,聚焦肉牛、中蜂、甘蔗、茶叶、文旅等主导优势产业,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精准扶持清单。三是建立了“党组织+龙头企业+西盟工匠+农户”机制,“西盟工匠”作出带动农户增收的承诺,并且签订帮带责任书,以吸纳务工、带动发展产业、引领创业、技术指导等形式,帮带不少于5户农户,从而实现“一人带一片、一业带全面”目标。如,力所乡南亢村“西盟工匠”周扎戈,参加红茶加工技术深度培训班后,利用学到的技能改进工艺,开发了“佤韵”系列10几个新产品,成为商烟街茶厂合作社负责人,促成合作社与“普洱高山祖祥茶园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茶叶单价提高了4倍以上,帮带58户茶农实现户均增收2.5万元以上。

管好“西盟工匠”,推进文化振兴。培育“西盟工匠”的关键是要为其赋能,成为“先锋”“灯塔”。一是树立价值导向。大力倡导“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多干多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政策导向,只有成为“西盟工匠”才能享受更多的政策扶持,让所有群众以成为“西盟工匠”为荣。二是建立奖励机制。对被评选为“西盟工匠”的人员,在全县通报表扬、张板公示、发放奖杯和荣誉证书,对于政治思想特别强、管理村庄能力特别强、带领群众致富特别强的“西盟工匠”给予奖励。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西盟工匠”“一人一档”信息库,设置“流动奖杯”,每年对西盟工匠进行考核评估,对带富效果不好、不参与村庄管理、不服从集体决定、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取消已授予的奖杯和工匠称号,取消相关扶持政策,并在“西盟工匠”信息库中进行销号,选取其他表现优秀群众进入“西盟工匠”队伍。

用好“西盟工匠”,推进生态振兴。西盟县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举措,围绕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厕所革命”、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饮水水源保护等,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生态环境保护、村寨环境卫生、群众个人卫生作为评选“西盟工匠”的重要条件。在村“两委”领导下,“西盟工匠”带头爱国爱党,遵纪守法,守边护边,赡养老人,带头讲卫生、勤洗手、用公筷、不酗酒、不迷信、不乱扔垃圾、不乱用化肥农药、不乱排放污水,从而在乡村中树立起健康向上、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在“西盟工匠”的影响下,群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大幅提升,过去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扔、污水乱流、畜禽乱跑的现象已经成为过去,展示给人们的是“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西盟工匠”既是党组织带头人、乡村治理能人,也是乡村致富带头人,像一把明火,点燃了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愿望;也像点点星光,成为了激活乡村发展的“催化剂”、拉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火车头”。

主要成效:

一是乡村产业“旺”起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从工匠到工坊再到工厂,“西盟工匠”逐步成为了“合作社、扶贫车间、家庭农场、小微企业”的负责人,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农创客”,发挥“领头雁效应”,先富带后富,提升了产业发展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引领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二是农民群众“动”起来。“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培养乡土人才,“西盟工匠”是“新航向”,通过系统培训、系统考核有8000余名群众转化为乡村技能型人才,有3594名获得1项职业技能认定。激发致富动力,“西盟工匠”是“新号角”,有效解决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西盟工匠”有的回乡创业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有的通过经纪人公司直播带货成为网红达人,让愿意留下建设家乡的人更有信心,为乡村振兴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三是民族文化“活”起来。文化振兴是铸魂工程。“西盟工匠”提升了农民精神面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推进乡村文明的进程。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一批民间民族文化传承人认定为“西盟工匠”,凝聚成了独特的“文化力量”,建构起具有生动气息的新农村,优秀佤族文化走出了阿佤山。西盟县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创作出原生态歌舞剧《佤部落》走进了国家大剧院演出,开创了县级文艺团队歌舞走进国家最高艺术殿堂的先河;创作出以脱贫攻坚工作为题材的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北京民族剧院展演,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

四是生态环境“美”起来。“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西盟工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乡村自治中的管理人,成为生态文明的代表,引领群众走上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西盟县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县”等荣誉称号,成功入选云南省首批“美丽县城”,博航十组、马散永俄组、窝笼六组等被国家民委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马散村永俄寨2020年10月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荣誉称号。中课镇窝笼村评定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森林乡村。勐梭镇王莫村、新厂镇代格拉村、中课镇永不落村、岳宋乡班帅村等15个村,获得云南省2021年度州市美丽村庄荣誉。

五是基层党组织“强”起来。组织振兴是根本保证。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的基层组织。实施“西盟工匠”培育计划,起到了促进村组干部力量良性循环和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提升了服务群众能力和引领带富能力的“双促进、双提升”作用,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作者简介:张文然,山东日照人,现任中共普洱市委党校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