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进程中,如何协调这一问题已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关键一步。习近平主席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事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本文以从乡风文明视角出发,探索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并针对目前农村社会中存在的乡风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全局意识难以落实到基层等问题,结合新时代乡风文明新的使命要求,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风;文明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1、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一环,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保障和内在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正处于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正稳步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更突出地体现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五个方面中的协调作用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2、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是乡村社会治理乡村发展变革的需要。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村社会的整体进步。建设良好的乡风相约,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改变落后思想观念,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能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素质,凝心聚力、振奋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乡村社会的治理不仅仅是乡村面貌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新时代文化的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化表现,是达到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文化善治。
二、当前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及难点
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意识不够
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党和国家长期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放在城镇化的快速提升上,城乡间的巨大差异导致乡风文明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应投入。农村和城市之间肉眼可见的巨大差异迫使部分基层政府一直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一切工作唯GDP说话,长期忽视乡风文明等精神文明领域的投入。基层政府的不重视使得乡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文化设施和公共场所建设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应有的物质先决条件。
2、乡风文明建设主体的缺失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来,我国城镇化率日益提高,截止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3.89%,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新成就。城镇化的飞速提升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提高产值、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城市对乡村的虹吸效应进一步突显,农村资源尤其是人口资源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乡村发展的空间也因此受到较大制约。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乡村的资金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所在家庭的经济状况,改变了当地的物质面貌,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使得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基本的人力资源。
3.陈规陋习顽疾尚存且有抬头之势
一些农村地区虽然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多年固有的陈规陋习却没有发生变化,陈规陋习作为农村社会“老大难”问 题,“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策略
1、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党建促基层建设,以党风引导乡风建设,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农民积极性。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我们党的传统,也是优势。乡村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乡村治理工作中始终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坚持农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广大农村居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和依靠,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果将大大推动农民生产生活的进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农民这一主体地位,让农民有发言权让农民有参与感,抛弃一等二靠一切看政府等依赖思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地区的乡风文明面貌,就要围绕“人”这个核心要素,对广大村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改变他们某些陈旧落后的小农意识和封建观念,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抵御不良社会风气和陈规陋俗的自觉和能力,引导他们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展示新时代新型农民的形象。另一方面,要引导鼓励优秀人才向农村回流,引进来、留得住,要让他们在乡村扎根。有人在,有青年在,乡风建设就有了活水,就有了动力,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3、积极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乡风文明创建活动
乡风文明建设需要通过各种丰富的文明创建活动作为载体来推动形成。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的主题,集中开展整治脏、乱、差等农村固有形象,尤其要好抓改水、改电、改路、改厕等,推动乡村环境净化、绿化、美化,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另一方面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和“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等特色评选活动,营造崇德向善、孝老爱亲、爱国爱乡的浓厚氛围,激励人们比学赶超、向上向善,使讲文明、树新风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4、集合力量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是全社会资源集中统一的体现,社会力量是这一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顶层设计、 自上而下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乡风文明 建设中来。企事业单位、学校、各种社会团体、文艺机构甚至各界名人都是乡风文明建设可以借助的力量。
四、结语
做好乡风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注重长期性、系统性、协同性、实效性,立足乡村振兴实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体现区域乡村发展特点。乡风文明建设既要传承源于乡土、蕴藏乡土的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优秀的家风村风等,还要实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交流,让乡村居民享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体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北京: 人民 出版社,2017.
[2]李铜山.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J].中州学刊,2017( 12) : 1-6.
[3] 史敬文. 新时代高质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 江南论坛,2019( 1) : 21 - 23.
[4] 徐岳.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J].红旗文稿,2019( 21)
作者简介:陈昊明 1989.7月生 男 汉族 籍贯:河南新县,河南科技大学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