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第二课堂的普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单郎培 倪利 刘德洁
  
扬帆媒体号
2023年11期
云南农业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第二课堂为基础,探讨了一种基于第二课堂的普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第二课堂;普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

1、引言

随着高校教育的深入发展,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普通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明确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第二课堂教育形式多样灵活、内容丰富有趣,主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是推动高校努力破解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育人模式[2]。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其教学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因此,基于第二课堂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第二课堂为基础,探讨一种基于实践教学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和综合能力。

2、第二课堂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和志愿服务等非正式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第二课堂具有以下特点:多样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3、第二课堂建设现状

国内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各高校通过几年的试点与艰辛探索,已经建立健全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3]。云南农业大学依托到梦空间平台,在思想成长、志愿公益、社会实践、专业拓展、文体活动、技能特长、工作履历、创业创新八方面,打造具有强示范性的三全育人新课堂。本文将以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的具体举措为例,简要介绍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

3.1明确目标导向,健全培养体系

为系统提升第二课堂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实效,健全完善思政课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构建模式,云南农业大学通过制定相应的办法,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地持续推进第二课堂建设,敦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去。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与学分制度挂钩[4]。根据学分制度合计为 12 个拓展学分。学校或者学院相关负责人通过到梦空间平台上发起活动的组织、扫码签到等实际开展情况进行线下监督。

3.2构建协同机制,强化管理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管理,选聘各学院到梦空间负责人,协助所在学院开展院内第二课堂成绩单培训、审核和督查工作。而各个学院是主要实施单位,负责本学院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的规划、实施、审核及报送等工作,关于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学院应事前规范、事中督察、事后审核。年级辅导员以及班委及时发布活动信息,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学生参加,每学期进行学时认定,并统计每位学生实践学时完成情况,对未完成各阶段学习要求的学生进行线下交流和预警,对工作举措、典型活动、阶段性成果等内容开展阶段性总结,以便及时发现在设计、组织、实施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改进完善。

高校第二课堂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课外知识、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等的形成造成影响。所以高校应紧紧围绕学生“能做什么”的培养目标和“能有什么”的培养要求,策划活动形式、内容与载体,构建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的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教育体系[5]。而思政课实践教学重在通过实践将在理论课堂上传授的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具体化,“用生动鲜活的实际使学生深化对重难点内容的认识”[6]。

4、基于第二课堂的普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4.1 增强学生参与度: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基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堂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思政课的关注度和积极性。

4.3 提升学生能力: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实际体验和亲身参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5 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基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使思政课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6 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实践教学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研实践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第二课堂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第二课堂的普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必要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促进思政课的针对性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5、基于第二课堂的普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机遇与挑战

5.1机遇

5.1.1基于第二课堂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参与各种社团、组织和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

5.1.2基于第二课堂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传统的思政课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而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思政课的内容。同时,通过实践教学模式,思政课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实地考察、社会调研、实践项目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体验。

5.2挑战

5.2.1学生主体方面:没有认识到思政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很多同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业,很难全身心地投入思政课及思政实践课。由于重视度不够,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不高,实践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学生的“求知欲”难以被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作用,高校思政实践课进行得也很吃力。

5.2.2教师主体方面:任课教师程度不一,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学以教养,教由学成”高校思政课也需要进行教与学的相互促进。由于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有所差异,对不同层次结构学生的思政实践课授课情况也存在差异,因此思政课教学实践课的效果也存在差异;学生主动性较差,实践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5.2.3学校主体层面: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平台相对较少,包括社团组织的建设、活动场地的提供和经费的支持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第二课堂思政课实践教学契合点,思政实践课很难达到对理论知识的升华。

目前实践教学又走向另一极端,其往往被简单地等同于第二课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校外实践,却忽略了其作为第一课堂的理论价值和其他课堂的存在[7]。所以,在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功能作用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构建双方的协同育人机制格局,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和特长,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显得格外必要。首先,学校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包括社团组织的建设、活动场地的提供和经费的支持等。其次,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和反思。最后,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受益于这种教学模式。总之,基于第二课堂的普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既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只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解决好相关问题,才能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6、基于第二课堂的普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

6.1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包括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过程、评价等方面对第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设计。

6.2设立多样化的实践项目: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长,设计多样化的实践项目,包括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这些项目既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能提供实践机会。

6.3设计合理的实践项目:通过设计合理的实践项目,将思政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政课的价值和意义。

6.4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实践机会,如社会实践、文化艺术活动和志愿服务等。

6.5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社会组织、企业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实践项目。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6.6结合团队合作与个人发展: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6.7引入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导师,提供指导和支持。导师可以是学校的教师、行业专家或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他们可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和反思,帮助他们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6.8加强评估和反馈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评估和反馈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6.9提供培训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包括实践技能培训、项目管理培训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和素质,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进步。。

6.10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推广第二课堂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和教师对该模式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借助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基于第二课堂的普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包括设立多样化的实践项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引入导师制度、加强评估和反馈机制、提供培训和指导以及加强宣传和推广等。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实施。

7、基于第二课堂的普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效果评估

通过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收获和成长,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7.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涵盖多个领域,如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科技创新等,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7.2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7.3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第二课堂活动通常需要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合作,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7.4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人际交往能力:第二课堂活动通常会涉及到与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通过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拓展和提升,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7.5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总体来说,基于第二课堂的普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拓宽视野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8、结论

8.1基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积极思考综合考虑事情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8.2基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到思政课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8.3基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样的合作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8.4基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外出参观、社会实践、团队合作、社团活动实践项目等相关活动,培养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领导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加社会经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8.5基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成长,实践中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一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推广这种教学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然而,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进普通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崔楠,宫珊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路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

[2] 陈小容.大思政视野下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J].青春岁月,2019.

[3] 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N].中国青年报,2017.

[4] 李岩.渤海校区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内部结构研究[J].山西青年,2017.

[5] 代德伟.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

[6] 喻长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7] 吴涯.“四种课堂”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路径[N].光明日报,2020.

作者简介:单郎培(1998-)男,汉族,云南省昭通市人,硕士生,研究领域:体育教学

通讯作者:倪利(1977-)女,汉族,四川省眉山市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第二作者简介:刘德洁(2000-)女,汉族,云南省昭通市人,本科生,研究领域:幼儿教育

云南农业大学第十六届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项目;项目分类:思政专项;项目编号:A05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