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作角色构建对推进工联会深化改革的讨论
——以深圳市为例
摘要:自2014年开始,深圳工会持续进行基于工联会的改革,并经广东省总工会升级成为“三个一批”示范点建设经验进行推广。但2020年之后,随着工联会改革的铺开,工联会在基层工联会组织构建、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培养、强化对企业工会指导提升等方面又遇到了新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系列困难,深圳多处工联会自发的对目前工作内容、工作角色及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培养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经验。本文将基于这一系列新的经验,从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作角色构建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解决目前工联会深化改革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工会改革;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联会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15年群团工作会议召开后,工会改革一直是这几年工会研究重点讨论的方向。而这一轮改革中,逐渐形成了以深圳和上海为案例的两个改革经验,多位学者基于这两个案例做了大量的比较研究[1][2][3][4]。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界也认可了深圳以工联会为核心改革(以下简称深圳工联会改革)的做法,提出深圳市工会改革超越了统合主义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凸显地方工会改革的能动性和自主性,重点发挥工会在基层治理、团结劳工方面的作用[1]。广东省总工会在将深圳经验总结为“试验区改革的突出亮点就是构筑了一个以工联会为核心的坚实的基层工会组织网络,畅通了与职工群众联系的渠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一批”示范点的建设,并将示范点建设向全省推广[5]。可以说,目前深圳的经验已经得到了学界和上级工会的积极认可。
在这一轮的讨论之后,对于深圳改革经验的关注逐渐减少。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深圳工联会改革的持续开展,随着“三个一批”示范点在深圳的铺开,目前深圳市内已经基于区建设了多个“三个一批”示范点,涵盖了社区、园区、楼宇、行业、商圈等多种形式的工联会(以下统称基层工联会)。在这个过程中,工联会的改革面临什么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何种解决方案,并推动工会如何深入的进行改革值得进一步的关注。
二、深圳工联会改革成果
在开始探讨社会化工联会工作者的工作定位前,有必要对深圳工联会改革成果进行一个简单地梳理,这将有助于理解社会化工会工作着的现状以及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按照相关研究,深圳工联会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其一,推动社区(园区)工会组织建设。其二,形成专业化的工会干部力量。其三,打造工会积极分子队伍。其四,积极介入劳资纠纷事件的处置[6]。达到了在实现组织实体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工人与企业工会),采用了各种促进工人组织化的策略[2]。基于以上研究,并实地调研工联会至今的运作后,笔者提出了目前深圳工联会改革的三个主要成果:
(一)基层工联会的建设和完善
这次改革最大的一个成果是将以往定位较为模糊的基层工联会做实做强。通过选示范点的方式来探索完善基层工联会的架构和工作开展,将人员和资金向基层工联会倾斜,并通过基层工联会去组织活动、联络企业、组建工会等。以工联会为枢纽建立基层工会网络,由工联会开展各种活动、服务职工,加强与企业工会联系,大大加强了基层工会力量[2]。
(二)建设了一只相对稳定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
第二个成果是招募了一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至2022年,深圳市总工会下辖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已经达到了800人。虽然对比起深圳上千万的职工来说依旧偏少,但通过将这一批队伍集中向街道以下的街道投放,至少在部分区域内解决了工会在基层没有执行人员的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基层工联会的日常工会都由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来承担。
(三)构建上级工会与企业工会、职工之间的强联系
最后一个成果则是集中在工作作用的提升上。以往来说,工会工作在基层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断层,即企业工会与上级工会的断层。不管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或私营企业,企业工会基本处于“自治”的状态,上级工会很少有机会与企业工会进行沟通。更不用说与职工的直接沟通了,这造成事实上大量企业工会及职工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很难进行监督管理及指导。基层工联会的完善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通过基层工联会来强化与企业的沟通,并开展活动来吸引职工,达到了构建上级工会与企业工会、职工之间的强联系这一目标。
三、目前深圳工联会深化改革所面临的困难
深圳工联会改革获得了广东省总工会的认可,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成了“三个一批”改革成果,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是在对深圳多个工联会进行走访和深入调研后发现,在阶段性成功之后,一些问题接踵而至,而且随着工联会改革经验的不断复制推广,其中一些问题已经愈加突出,可能直接会影响到接下来工联会改革的成效。在调研整理后,发现目前基层工联会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注意。
(一)基层工联会的工作内容不明晰
对应基层工联会做实做强的是基层工联会一直没有完全理清楚自身的工作内容。虽说在上级的文件中,基层工联会需要完成所有工会的任务,但是实际执行时却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量行政性、额外性工作占用了日常的工作时间,如同级党委安排的其他工作,上级工会要求提交的报表等,导致实际做工会工作的时间相应减少;二是工作侧重与基层工联会定位不符,上级工会对于基层工联会的要求更多是在数据上,但是对于如何搞活动、如何走访企业工会等基层工联会应该承担的工作鲜有考核要求,导致基层工联会大量时间都在完成上级工会的任务,很少有时间去做联系职工的工作。
“我们主席是社区党委委员嘛,他还分管了其他工作,当他看到你似乎没事的时候,就会安排你去做XX,XX(非工会其他部门)的工作,然而实际上我们也有很多事没完成。” ——龙岗区某社会化工会工作者
“我们很忙的,上面(街道总工会)派了一堆任务给我,不是组建就是搞活动,这段时间还要办工会卡,走企业只能是抽空了。” ——罗湖区某行业工联会常务副主席
(二)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对工作专业性及发展的困惑
对应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的是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自身的发展和定位一直没能捋顺。招录进来之后,大量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直接被派至基层工联会,对于工会工作没有认识的他们很多时候只能自行摸索来做工作,而大量的行政性工作又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导致没有时间来做工会相关的工作,即使有做工会工作,也无法看到未来的职业发展。在访谈中,大部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都对这方面表达了不满。
“我在这里干了三年了,还是一个职业化(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资也就一年涨个几十块,现在有了小孩了,压力真的很大。”——宝安区某社区工联会常务副主席
“你要问我现在做的事情,我感觉和我以前做社工时候做的差不多,也就是搞搞活动什么的。”——龙岗区某社会化工会工作者
“我们现在真的很缺专业的培训,工会工作有些还是很专业的,但是我们的都没接触过,希望上级针对这些工作多给我们一些培训机会。就集体协商、劳资纠纷调处那些。”——福田区某社会化工会工作者
(三)基层工联会对企业工会之间指导提升的缺失
对应构建上级工会与企业工会强联系的是基层工联会对企业工会指导提升的缺失。虽然按照工联会改革的设计,基层工联会能够强化对于企业工会的引导,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通过加入工联会委员会、日常走访企业等方式拉近了一大批企业工会。但是在拉进关系后,如何对企业工会进行更好的指导,提升企业工会作用却鲜有成效。一方面,基层工联会目前的专业性很难承担这一职能;但更重要的是基层工联会与企业工会的工作目标并不一致。其工作群体、工作目标和人员财力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导致指导提升无从谈起。
“我们和企业工会日常也就是走访一下,然后偶尔也会联合起来搞点活动什么的。他们(企业工会)运作我们基本不插手的,可能也就回答下他们的问题,不过老实说,他们问的很多我也不知道。” ——宝安区某社区工联会常务副主席
“我经常下企业的,好多工会主席我都很熟,也都会和他们一起搞搞活动什么的,偶尔也会搞搞联谊。你问我们怎么指导他们?这个其实挺少的,我们平常大部分时间都在服务住在附近的职工,他们(企业工会)有问题我们才去看看。” ——龙岗区某社区工联会常务副主席
四、从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作角色分配的角度分析如何解决工联会所面临的困难
为了解决上文提到的三个困境,深圳各基层工联会以及上级工会也有了一些探索,在调研过程中也多次提到正在尝试对目前面临的问题寻求一些解决方法。深圳市总工会于2020年出台了工联会建设的“五年规划”,对工联会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梳理和规划;各区总结合自身的产业特色,在特色基层工联会作用发挥上有所探索,如罗湖区总在商圈工联会、盐田区总在行业工联会、福田区总在楼宇工联会等等;各街道总工会及基层工联会也在自身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人员分配等内容的改革进行了探索。虽然从目前的看来,这一系列的探索还是比较零星和分散的,但依旧能够给我们一定的启示。通过整理分析,发现目前比较有效的探索集中在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自身上,因而本文将主要从这个角度来进行研究。
究其原因,在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自身上的探索经验得以涌现的主要是因为相比起组织的改革、人事的变动,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的改革面临的困难会比较小,且基层工联会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来进行探索,这让在这方向的探索有了很多的试验机会。
通过总结调研的成果发现,针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自身的深入改革主要集中在了两个方向:一是设置了各类型的专业队伍,如广东省总工会牵头设置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深圳市总工会牵头设置的劳资纠纷应急分队等,都是在整个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内挑选合适的人选,承担一部分专业工作;二是在街道总工会或基层工联会内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作内容进行了细分,如在宝安区和平社区工联会中,按照部门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进行配置。在笔者看来,这两个方向的探索,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即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应当承担的工作进行细分,然后在细分的基础上建设专业性。为此,有必要先了解下如何对工会工作类型进行分类。
(一)工会工作类型的分类
通过调研总结,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需要承担的工会工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大类:
1、行政工作,指的是工会去完成自身组织运作和发展所需要的各项工作任务的能力,如工会的组建换届、各项制度的推进完善、开展经费审查、考核工会干部、与企业工会及上级工会的沟通等等。这一类工作一般以工会内部的沟通为主,文书工作居多,但作为工会组织存续和发展的基底,是工会最基础的工作。
2、群众工作,指的是工会去日常联络并组织职工参与工会活动、提升职工对于工会的认同的一系列工作,主要指在职工中开展各类活动、日常与职工交流等需要工会干部直接与职工面对面的工作,这一类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技能,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执行。群众工作是工会组织群众性的体现,也是近年各级工会组织极其重视的方向,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工会群众性不足的问题,因而这部分工作应当在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工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3、专业工作,指的是与工会维护职工利益这一核心业务相关的一系列工作,具体来说主要是三个模块,一是劳资纠纷调解相关工作,二是企业民主管理相关工作,三是集体协商集体合同相关工作,除此之外还有女职工、安全生产等工会工作模块也可以纳入这一类之中。这一类工作往往有着比较高的专业性,工会干部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承接。
(二)三类工作的“不可能三角”
从对三类工作的描述可以看到,这三类工作对于工会干部所要求的能力完全不同,工作环境也会有所区别,这导致工会干部很难同时能够开展三项业务。举例来说,群众工作需要工会干部长期、大量的去和普通职工进行接触,自然这位工会干部无法全力参与到行政工作当中;同理,执行专业工作的工会干部需要对其专业知识相当熟悉,因为也需要大量走访案例、实地指导工作,自然没法承接很多行政工作及群众工作。在实地的调研中也支持了这一判断,如上文提到的,各基层工联会都在尝试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作内容进行细分。
“我们这一般来说每个人都要承担一个社团的运作,然后日常的去走访企业。除此之外我们还分了部门,比如活动部就主要负责搞活动,宣传部就主要负责搞宣传,当然实际工作的时间其他部门同事也会加入。不过有一些工作我们就没太多开展,比如劳动争议调处主要依靠驻点律师,集体协商主要靠企业,我们只是去推动一下,”——宝安区某社区工联会副主席
“我主要负责工会组建工作,因为今年任务比较重嘛,所以日常我就是去走访企业组建工会。当然我也会带着其他同事一起去走企业,比如要搞活动了,就带着负责搞活动的同事,要办工会卡了,就带负责办工会卡的同事。”——宝安区某社会化工会工作者
所以,笔者在此提出了一个工会三类工作的“不可能三角”,强调对于工会干部来说,不可能同时完全掌握和实施这三类工作,只能根据其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其在一至两类工作上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来谈工作角色的定位。
(三)基于“不可能三角”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作角色定位
由于“不可能三角”的存在,很多让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全方位掌握这三类工作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这样的例子广泛存在于各工作表现平庸的基层工联会中。其中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无力单人承担所有三类工作,往往只能是放弃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在对很多基层工联会的走访中发现,绝大多数这样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都只保留了行政工作能力以应付上级工会的任务,其他两项工作能力均被抛弃。
反之,在工作表现突出的基层工联会中,均是形成了对这三项工作的一定分工,如上文提到的部门制、划片制等等,让每个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都能聚焦在一项或者两项工作上(基于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能力),从而让基层工联会能够比较好的运作。
因此,在参考了上面提到的优秀经验以及三类工作分类后,笔者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的工作角色分为六种,分别为基础型三种及复合型三种。基础型工作角色为行政工作员、群众工作员、专业工作员,专注于承担其工作分类里的工作内容。复合型工作角色为同时承担两项工作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按照承担工作的不同分为协调者、领头人及攻坚专家三类角色。
其中,协调者专注于行政工作及群众工作,既能完成与企业工会及上级工会的沟通联系,推动工会组织成长的同时,也能身体力行的做好职工的团结工作,开展各类职工活动。领头人则是专注于群众工作与专业工作,在做好团结职工的同时,在职工或企业工会遇到专业问题时给与一定的专业支持。攻坚专家则是专注于专业工作与行政工作,由于不需要与职工日常接触,其主要职责是给企业工会及上级工会提供专业性质的服务,如针对不愿意组建工会的企业制定行动方案,为企业集体协商提供技术支持等,同时兼顾一部分文书工作。
(四)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作角色定位与基层工联会工作开展的联系
回到深圳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的现状。在调研后发现,工作角色定位的实施与否与整个基层工联会运作好坏有着很高的联系。其中一部分有着3-10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工联会在经过内部分工和角色定位后,成长迅速,已经成为目前深圳市基层工联会的标杆,包括“三个一批”示范点的源头——和平社区工联会也在此范围内。这部分的工联会中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基本已经能够完全承担基础型角色的工作,其中部分佼佼者已经成长成为复合型角色并承担起工联会的核心工作。反观没有团队或者没有分工的部分基层工联会,往往只能疲于应付上级工会的要求,没有形成自身的工作内容。因此,可以说对于工作角色的划分及定向培养能够有效帮助基层工联会自身的成长。
(五)从工作角色定位的细化来看对解决工联会改革困难的帮助
回到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各级工会对于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改革和探索其实是对工联会改革困难的一个回应,从实际效果来看,在进行了相关探索的基层工联会中已经缓解了部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基层工联会的工作内容不明晰这一问题上,工作定位的细分最大的作用在于明确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明晰了每个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工作任务。让基层工联会有效运作的同时给上级工会评价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抓手。
在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对工作专业性及发展的困难这一问题上,工作定位的细分让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向来进行努力,减少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对于这份工作的迷茫。也为未来设置相应的任职标准,并将任职标准与职业发展相挂钩构建了基础。
在基层工联会对企业工会之间指导提升的缺失这一问题上,工作定位的细分让部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得到快速成长,并有能力对企业工会提供一定的专业支持,未来随着专业人才的不断出现,相信会能够更好的指导企业工会的工作。
五、结论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从深圳工联会改革的成效及问题入手,分析了目前深圳工联会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尤其是在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上的一系列探索。并将这一系列探索归纳为对于工作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三个基础型三个复合型为整体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作角色,并分析了这一角色定位对解决目前深圳工联会改革所遇到的问题方面的作用。总的来说,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角色定位的明晰,有助于基层工联会工作内容明晰、推动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专业性发展和强化对企业工会的指导。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深圳工联会深入改革遇到的这些问题,只是推进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的工作角色划分更类似于一个引子,还需要其他配套改革的跟进,才能完整的解决目前工联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配套的改革可能包括但不限于:1、按照工作角色划分对企业工会、基层工联会、街道及上级总工会的定位和分工进行重新设计规划;2、按照工作角色划分对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队伍成长、职位职级及考核评价进行总体设计;3、按照工作角色划分对每个角色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培训培养等内容进行规划。
可以看到,针对目前深圳工联会改革遇到的问题,还远谈不上有一个有效的经验,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不过在深圳市总工会未来的工作计划中,可以看到深圳市总对于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好的经验,还需持续的跟进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岳经纶,陈泳欣.超越统合主义? 社会治理创新时期的工会改革——基于深圳市试验区工联会的实践[J]. 学术研究,2018(10):51-58
[2]岳经纶,陈泳欣.中国工会改革的“第三条道路”[J].探索与争鸣,2019(03)
[3]吴同.“第一主席”能够夯实基础吗?——兼论工会社会化改革[J].工会理论研究,2019(2)
[4]徐景一,朱晨朔. 群团改革背景下地方工会改革模式比较研究——以上海、深圳两地为例[J]. 山东工会论坛.2021(7)
[5]黄业斌.在广东省工会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J].广东工运.2016(10);4
[6]闻效仪.深圳工会试验区:工会改革的现实路径.中国工人
作者信息:罗俊池,男,布依族,1990-03,贵州贵阳人,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劳动关系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