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三教改革背景下的高职服装专业“三线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高职院校全面开展“三教”改革,是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其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载体,落脚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三教改革、三线驱动
一、高职服装专业“三线驱动”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的服装产业正经历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服装行业逐渐从流水线生产模式向现代化化、绿色制造、柔性定制等方向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向线上线下产供销一体化模式转变,复合型的岗位日渐增多,复合型、创新型的培养目标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改革和课堂革命在职业院校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发展,但在教师能力、实训条件等环境的限制下,发挥的作用依然有限。职业院校的很多老师欠缺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课程改革能力不足;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落后于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变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实训力度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就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单一目标的培养形式难以形成阶梯人才结构,岗位匹配性距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尚有一定差距。
二、“三线驱动”人才培养的意义
1.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服装专业课程大多实践性很强,学生经常出现不理解、记不住、学不会等情况,更难以达到熟练掌握、举一反三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环节存在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落后于行业发展的情况;扩招下生源情况参差不齐,接受慢的学生没学会,掌握快的学生吃不饱,单一性培养结果是顾此失彼。
2.“三线驱动”人才培养的策略设计
“三线驱动”人才培养的策略,“一线”采取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实施校企交替跟岗课程,企业顶岗课程,培养岗位高技能人才;“二线”走班制培养,通过生产实训和企业真实项目课程,注重专业技能和产品研发的递进学习,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三线”工作室导师制培养,选拔专业突出的学生,以大师为引领,塑造工匠精神,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产品技术研发挖掘创新能力,多元化培养优质人才。三线驱动,切实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发掘学生的主观性、创造性,培养多层次人才,适应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1)从岗位出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以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通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各项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学习单元 ,将职业能力落实在整个操作过程中;
(2)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成果的导向特征
以企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标准、工作过程作为主体,进行内容设计,提炼典型性案例,其工艺、方法、操作规程、标准均符合企业标准;
(3)强化课程思政,促进学思行的统一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以德树人、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服装行业推崇的职业操守、劳动观、工匠精神加以渗透,使学生、爱岗敬业,立足企业,回报社会;
(4)对接就业岗位群,聚焦课证融通
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开发、技能考核与课程考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从业能力;
(5)改进评价考核方式,动态调整建设方案和过程
根据企业工作标准,设计代表本项目能力要求的考核内容,系统检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掌握情况。考核项目可进行拓展延伸,兼顾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特点,锻炼选拔优质人才,适应企业不同人才需求。
三、“三线驱动”人才培养的实施步骤
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变革教学方法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改革,对接就业岗位群,聚焦课证融通,推进新型教学模式,建设数字化资源,还原企业生产过程,开展高水平的实训,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辐射应用到其他人才培养领域。
(1)为现有教师“赋能”,打造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深入企业实践锻炼,进行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锤炼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更好的落实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2)根据岗位群提炼典型工作过程,建设设计、生产、营销一体化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关联,实施平台通识课程、岗位专业技能课程、拓展方向课程的分段培养,符合专业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需求。
(3)改善教学实训条件,打造能力为本位的“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实践教学体系,工学结合按照教--学--训--能--创五个步骤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4)紧密对接行业规范和职业资格要求,根据岗位特征和工作流程编写活页化教材或工作手册,保持及时更新、完善,补充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
(5)项目为载体,“三线驱动”组织教学,推进教学手段创新和教法改革,建设数字化资源,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有的放矢。
(6)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多领域的合作,积极引进能工巧匠,还原企业技术,开展多元化育人,完成企业文化、技术、职业素养的分阶段导入,提升实践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7)选拔专业突出的学生,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创新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具备行业技术工人不具备的美学、现代化生产组织、技术创新、生产与互联网经济共享相关的职业发展能力,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8)加强德育教育,打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时代精神与社会正能量引入课堂,将职业文化、员工素养、工匠精神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三线驱动”培养能更好的落实产教融合,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按照企业要求和标准同步进行人才培养,提高教师、教法、教学的建设和改革,塑造新型的师生、学徒、企业与准员工关系,符合服装行业对于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好的适应行业变革和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