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高校基层党支部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模式探索与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青年学生高度关注,充分信任并积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对青年学生的众多教育中,尤其重视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聚焦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实地考察、调研以及多次重要会议、回信中,均对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殷切希望。作为高校基层党支部,承担着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并坚定不移地遵循“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达到新高度,创新性地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育人体系之中,成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一,全面彰显了其综合育人价值。与此同时,高校劳动教育也被赋予更为深刻的价值意蕴。在新时代如何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使学习过程更加接地气,实践过程更有指导意义,成为基层党支部开展教育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
一、引言
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儿女拼搏奋斗的动力源泉。祖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都离不开爱国精神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并指出[1]:“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2019年11月12日,党中央发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是基于新时代条件下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的全面战略部署。与此同时,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磨砺坚韧意志、塑造高尚品格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技能水平。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2],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并作出全面部署。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强国建设、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处于建立国家观念的关键期,涉农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毛细血管”,培养高校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战斗堡垒”。因此新时代涉农高校基层党支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坚定青年学生的爱国情和劳动心,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和劳动观。鉴于此,本文从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出发,分析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所处的实际情况,探究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从而探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的路径,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单一,教育成果不显著
当前在校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但第一课堂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主体是学校的全体学生和专职思政教师,过于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对于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爱国人士都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3]。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校内组织的社团活动还是校外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线上组织的相关网络报告还是线下的纪念活动,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与课程相结合的教学进行时,应当关注学生在接受时的反应和回馈,通过学生的真实情况对教案动态调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同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仅灌输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学习,会使得学生对其理解程度不够深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设身处地地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能量,有助于学生正确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成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系统性、持续性、时效性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到爱国精神为主,然而在实际情况里会受到其他客观因素影响,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效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并且对于爱国主义教育长期机制的关注没能及时跟进,多数的课堂会出现形式主义的现象,当时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被课堂气氛感染而迸发,但会随着时间迅速减退,没有真正的领悟到爱国主义的内涵,同时部分高校也缺少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化,往往是东一块西一块的教学内容,缺乏教育体系支撑。
三、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契合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
劳动是贯穿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核心范畴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4],“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要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人才,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赋予了劳动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新时代劳动理论习近平劳动观,这一理论具备了丰富的思想基础、科学内涵及实践价值,如何深刻贯彻和践行习近平劳动观成为新的时代命题[5]。新时代劳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互通之处,将劳动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通过进行爱国主义系统性学习,从中汲取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经验智慧,指导学生行为。爱国主义教育包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党支部将爱国主义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开展育人新方向,使爱国主义与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显著加强,促进学生将爱国主义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成果转化为自我革新的力量,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劳动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新时代青年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坚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可以主动自觉肩负中国梦的使命,将其筑牢扎根心底,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5]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且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前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思想活跃,创造能力强[6]。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劳动教育,用爱国信念为基,劳动教育为砖,建构起一道屏障,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凝聚力,思想凝聚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有助于中华传统精神的继承
新时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奋斗目标,更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构建一支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大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属于先锋力量,在整个社会力量中,最有朝气,且最有活力,是一支充满干劲、充满斗志的年轻队伍。
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的路径研究
(一)劳动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
高校基层党支部可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精心设计系列党日活动,从爱国主义实践教育角度将劳动教育实践融入党课,并在第二课堂中充分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7],“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高校党组织可以基层党支部书记作为抓手,从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角度对支部书记当进行统一培训,注重对支部书记自身水平提升的投入,或聘请相关专家,优化队伍。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在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开展在第二课堂。高校基层党支部可借助学校资源邀请爱国人物先进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开展座谈和线下户外党日活动,用模范的干劲、闯劲、钻劲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努力向前,激发师生为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不懈奋斗。
(二)线上和线下齐头并进,多维、立体化结合
当前,全国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日益加大,通过微信公众号,文物主题展览,短视频宣传等手段,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文化氛围。在当下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地通过科技为媒介,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库与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系统学习,助力正本清源、行稳致远,深刻领会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初心和归宿。
(三)利用文化丰富教学内涵
高校基层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文化建设,通过开展爱国主义先锋模范感动校园、劳动教育成果展示等活动,树立榜样形象,宣传先进人物事迹,让高校师生切实体会到身边榜样的劳动精神,深化对爱国主义精神和劳动价值的理解。相关文化宣传工作离不开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支持,开展符合党支部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实践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创新创造符合“双碳”需求的劳动生产模式,提高社会生产力。
五、小结
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模式落脚点在专业教育、文化融入、环境渗透。高校基层党支部在不同模式里进行适应支部特点的爱国主义实践和劳动实践教育,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创新驱动劳动教育课程与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专题系统化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六、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 龙丝.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2023.
[3] 张婧.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4]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上的讲话[J]. 当代工人(C版), 2013,(03).
[5] 钱雅蕾.习近平劳动观高校教育实践研究[D]. 扬州大学, 2023.
[6]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新长征(党建版), 2021, (3):4-13.
[7]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