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学风建设“全方位三维一体”培育工程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研究

——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管理学院为例

李亚东 蒋依萍
  
扬帆媒体号
2023年21期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背景:

学风是高等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及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风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根本保证,也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仍存在着不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植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等现象,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不强、动机不足以及对专业的学习性投入不够等现象,直接表现为上课缺勤、迟到早退,创新思维、深入思考能力较差等问题,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1 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明确的规划,短期目标和整个大学期间的长期目标基本缺失或模糊,导致对学习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效果不理想。

1.2 学风建设工作队伍薄弱

学风建设工作队伍是各大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组织保障,在高校的管理体系中,承担学风建设工作的往往是辅导员、班主任、思政工作者。《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实际学风建设过程中,由于学生数目众多,且辅导员自身也有许多工作任务和科研任务,仅靠辅导员、班主任、思政工作者的力量很难保证学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全面性和实效性。

1.3 学风建设缺少体系化模式

学风建设不是某一时期的工作,也不是单靠规范制度和惩处措施来管理和约束所有学生的工作。学风建设是在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和教育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现阶段的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存在严重的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如忽视学生的成长规律,年龄、性格、生活习惯等特点,对所有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指导方式,指导不均衡,指导力度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指导方式缺乏大局意识,这使得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出现了断层的情况。

2 新时代学风建设“全方位三维一体”培育工程

2.1全方位推行习惯养成计划

大一年级学生处于适应阶段,应以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做好校规校纪、专业启蒙教育,引导学生认知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并认真、诚信参与每一次考试,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大二年级学生处于明确学习目标、规划学习生涯阶段,侧重点应放在学业帮扶方面,可以定期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由高年级学习优异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榜样力量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形成清晰明确的学习规划,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大三年级是学生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时期,要加大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力度,鼓励同学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本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水平。大四年级学生大多开始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培养其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特点,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管理学院通过全面推行大学生习惯养成计划,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做好大习惯和小计划并行的习惯养成计划,纠正既往散漫风气,形成以四六级考试和科创为学风风向标,全面运动为桨,坚持阅读为舵,形成从老师到学生,从大四到大一全面学习的管理学院学风建设大船。针对新入学的大一年级,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作息及生活习惯入手, 对学风建设中学生学习不主动、自律能力差、学习品质不坚定、身体素质不过硬等难点,制定晨练、晚自习、校园跑、校纪校规知识竞赛等特色制度开展丰富的习惯培养活动。对于其他年级的同学,持续推进习惯养成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持续完善形成长效机制。

良好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有强大的自律能力和坚定的毅力, 一定的他律监督和激励措施也必不可少。为了提高对学生习惯养成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开发信息化监督检查手段、建立奖惩机制等实践, 引导学生在习惯养成中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自律能力、磨炼坚定意志、提高身体素质。

在习惯养成和不断巩固的实践过程中, 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学习的主动性、自律性得到有效提高, 迟到、早退、缺勤等课堂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学生展现出更健康、积极的精神风貌, 逐渐形成勤奋上进、兴趣浓厚、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初步形成全员学风建设意识和学风新风尚底色。

2.2 三个维度,打造三全育人

(1) 朋辈导师全方位引领成长

从大二大三年级中选聘一批优秀学生作为“朋辈导师”,建立起朋辈榜样,围绕思想引领、生涯规划、学业帮扶、生活帮助、能力提升、就业指导等方面为新生做好成长辅导,为新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通过召开班会、参加班集体活动、私下谈话等方式指导大一年级学生积极学习、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工作,从而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进而促进大一年级学生的个人成长。

大三大四年级每班以学生党员为“朋辈导师”,抓住老生赋能成长关键节点,为学生赋能充电、助力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建设,以学生党员为抓手,在专业学习、学科竞赛、评奖评优、社会实践、求职就业中发挥党员学生的带头示范作用,整体提升班级学风建设,重点帮扶解决学生“急难愁盼”的学业问题,建立朋辈帮扶制度,形成“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传帮带体系,指导和帮扶同学提高学业成绩,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以典型模范教育能够贯穿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有助于在校园内营造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学风环境。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引导学生虚心向先进榜样请教学习,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 朋辈课堂构筑互助帮扶体系

“朋辈课堂”的建立,创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工作方式,形成对同学职业观、科研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对特殊落后群体重点帮扶,真正做到全员育人,整体前进,侧面促进学风风尚建成。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诉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以帮促学,凝聚榜样引领作用,带动学业困难同学共同成长进步。切实发挥朋辈特长优势,化解学业困难同学的心理障碍,克服传统教育中的短板和缺陷,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利用朋辈间的年龄差异小,代沟小,心理抵触性低,让朋辈学习方式更加具有针对性,学业困难同学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帮扶者,不断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对学习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进而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学业辅导模式的长期周末课堂,建立多样化授课形式,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业辅导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如“研讨会”“课业辅导”“资源共享”“榜样力量”“每日打卡”等方式,帮助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同学强化学习短板,构建朋辈学习共同体,让学习的路“不孤单”更“不落单”,积极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拓宽朋辈学业帮扶路径,力争全院学生不掉队。另外邀请科创优秀学子开展“科创大讲堂”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引领同学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反向激励学业困难学生改变现状,转变学习观念,积极参加竞赛、科研,加大对自身能力素养的培育。以实践、竞赛、科研促学,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多方位渐进式帮扶路径。

打造“学长学姐来了”保研、考研、就业系列经验分享沙龙、“躬行认知企业行”单位实地参观等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平台,提供菜单式帮扶模块,分阶段、分群体指导青年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培育应用型人才,从“角色”“项目”“专业”三个方面提升育人实效。“角色”是通过亲身感受就业环境、体验就业提高育人针对性;“项目”是通过不同的宣讲、实践活动,搭建起全方位的育人网络,让大学生转变身份,从“受教者”变为“教育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沉浸式教育中让教育“活”起来,提高育人实效;“专业”是优秀校友的专业特长带动、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感知,通过自身经历、成长情况,对学生的指导更加有说服力和可信性,有助于达成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形成高校育人平台闭环。

(3) 宿舍微生态孕育优良学风

宿舍是大学生活的最小单位,宿舍微生态反映着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状态,体现了在宿舍这一特定环境下,学生彼此在生活、文化、情趣、价值观等方面互相接纳的情况。宿舍不仅是学生生活的共同体,其文化环境也直接影响了学风。营造良好的宿舍微生态是学风建设的基础。

因此要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宿舍微生态,创设和谐的宿舍文化。首先,在学生宿舍建立宿舍公约,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形成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为学风建设孕育和打造优良微生态。其次,学校要持续开展大学生宿舍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创新设计活动内容,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如结合学院宿舍具体情况,鼓励宿舍成员从安全教育、宿舍文化、内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集体参与制定《个性化宿舍文明公约》,形成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开展我的宿舍故事征文、征画、摄影活动,鼓励全体宿舍成员共同打造宿舍文化作品;开展寝室长培训,通过寝室长了解宿舍成员学习、思想、心理动态,开展朋辈帮扶;针对大四毕业生开展“让宿舍回归原貌”寝室整理活动,通过宿舍文化留下大学的纪念。在丰富的活动中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积极营造互动、温馨、包容、关爱的宿舍“家文化”。

3 学院学风体系的建设

班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班级文化建设要贯穿于大学生成长各个阶段,体现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生活实践等各个方面。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打造优良的班风。打造班级特色文化,鼓励全班同学一起制定符合班级特点的班旗、班训、班级口号,开设“班级风采展示”微信公众号专栏,开展“班级相册”“班级日志”制作活动,增强班级同学归属感和凝聚力,减少在班级文化建设的时候不上心、不热心、不操心、不感冒的“班级边缘人”现象,帮助“班级边缘人”走出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缺钙、认同感和责任心不足、心理失调和行为失范等文化困境。以班级、专业为单位开展诚信教育,在学生入学、考试、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的关键节点,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诚信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通过谈话提醒等方式指导学生及时改正。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管理学院以班风为小切口,辐射学院学风体系。将每年11月作为学风建设月,举办年度学风建设与表彰大会,表彰将对学院在专业学习和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团体和个人,颁发“思齐奖”、“标兵奖”、“卓越奖”,进一步巩固学风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开创全院学风体系建设新局面,形成见贤思齐、积极进取的学院学风气质,进一步影响全院师生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考风,学风和学术新风尚。

总结

新时代学风建设“全方位三维一体”培育工程是推进高校进行学风建设的有效抓手,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打造出全面积极奋进,昂扬向上的学风新风尚,进一步辐射到学院学术道德,强化学术诚信和学术风气,具有突破时空界限、实现资源共享的优势,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等能力,对于高等学校构建长效学风建设机制具有指导意义。现阶段,新时代学风建设“全方位三维一体”培育工程的实践运用正朝着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然而要将“全方位三维一体”理念融入学风建设并有效落实,还需要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风建设工作队伍、构建系统化工作机制、搭建朋辈互助平台、注重效果评价,才能真正保证新时代学风建设“全方位三维一体”培育工程在构建高校优良学风中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徐星.“五育并举”下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30):

[2]姚乐.“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学生学业精准帮扶体系的构建研究[J].公关世界,2023(15):96-98.

[3]苟小媛,谷照亮.“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0(04):

[4]王相.医学院校“六位一体”学风育人机制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20):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