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课程故事背景下幼儿陈皮探索之旅
——以中班级为例课程
摘要:《指南》中指出中班的孩子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而兴趣是孩子探索学习的动力。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依赖于他的兴趣与活动,而不是兴趣与活动依赖于思维。
关键词:课程故事 中班幼儿 儿童探究活动
课程故事背景:
新学期小班的孩子升到了中班,课室也跟随着有了变化。我们幼儿园是以特色主题中心来开展班级教育教学活动,新教室的主题是本草研究。面对新的教室、新的主题、新的区域材料,孩子们对新教室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孩子们在班上发现了许多中草药,孩子们对陈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开始了一段有关陈皮的探秘之旅。
课程故事一:发现陈皮
开学初的一天,小朋友们在参观区域、探索区域中的材料,孩子们这里摸一摸,那里看一看。这时几个孩子站在柜子边,一名孩子手里拿着一条黑黑的长方形草药,周围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小声的讨论着什么。没一会儿,几个小朋友拿着这个草药走了过来,“老师,老师,这是什么呀”乐乐拿着陈皮问道。我说:“这是陈皮,是一种中药材。”“陈皮可以治什么病呢?”帆帆问。“陈皮可以止咳化痰,我们在咳嗽的时候可以用陈皮泡水喝,这样我们咳嗽就会更快好。陈皮还可以促进消化,当我们吃的太多肚子很难受的时候吃点陈皮或者喝点陈皮水,可以让我们的肚子不那么难受。”这时,乐乐又问:“老师,陈皮是什么做的?”小朋友们一下安静下来,小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我,“陈皮是由橘子剥下来的橘子皮晒干做成的。”我回答到。“我们可以做陈皮吗?”彤彤问。小朋友们听了这话都表示想要尝试制作陈皮。“当然可以,那我们要怎么做呢?”我问到。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我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找找怎么样把橘子皮做成陈皮。”“我们要去找橘子和做橘陈皮的工具。”“我要回去让妈妈买橘子。”于是我们和家长进行商量,家长也愿意支持孩子们的尝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我们请家长带领孩子们了解陈皮的制作过程,班上老师给孩子们准备制作陈皮要用到的竹筐、小篮子等工具。
反思:
一块小小的陈皮引发了孩子们的强烈兴趣,并且在老师的回答中自发的形成了一系列的讨论,从中药材联想到治病再到制作,孩子们已经能快速的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并展开讨论。老师在当中担任起了幼儿的倾听者和解答者的角色,让孩子们自由的去讨论、自由发挥自己的思考。我从中看到孩子们对探索新事物所产生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新技能的主动。
课程故事二:陈皮制作初体验
偶尔一天的水果时间几个小朋友围在水果桌边讨论着:“今天吃橘子和葡萄。”“橘子皮和陈皮不一样耶。”“橘子皮可以用来做陈皮。”听到孩子们的讨论我提议说:“我们今天就用这个橘子皮来做陈皮吧。”“好”“太棒了”“小朋友们知道怎么样做陈皮吗?”“知道,先把橘子的皮剥下来,然后晒干。”微微说。乐乐补充说:“要把橘子皮剥的大块,太小了晒干就没有了。”孩子们开始剥橘子皮,将剥好的橘子皮放到桌子上纸盘子里。又将纸盘子里的橘子皮进行大小分类,将完整且大块的橘子皮放到晾晒的竹篮里。然后把装着橘子皮的竹篮拿到操场进行晾晒,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的陈皮制作成功了。
反思:
同样的也有部分孩子的执行力较强。在活动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发展的潜力,在日常中让孩子勇于去尝试,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通过制作陈皮的活动让孩子们将自己从网络上、书本上、父母讲述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加深孩子们对制作陈皮的经验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孩子们通过对比、观察、判断、分类等方法掌握制作陈皮的知识,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
课程故事三:从陈皮到陈皮粉再到陈皮线香
线香也是本草研究中的重要一项,孩子们对制作线香的兴趣很高,每天都是“热门区域”,渐渐的做线香的香粉已经使用完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与孩子们共同商讨最终决定自己动手用陈皮来制作香粉。
一天的区域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使用磨粉机来打陈皮粉。在磨粉的过程中我问:“你们觉得磨粉机打开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陈皮会变的细细小小的。”“陈皮会变成陈皮粉。”“陈皮粉是黄黄的”在孩子们的讨论声中,磨粉机完成了工作。我将磨粉机的盖子打开来,“有黄色的烟跑出来了”“陈皮粉的味道好香好香呀。”,几个小脑袋凑了过来往磨粉机里看了看“老师,陈皮变成了一颗一颗的”“老师,这个没有变成粉,是一粒一粒的。”我将磨粉机里的颗粒倒出来,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老师,陈皮磨完之后有变成了碎碎的,还有一些粉。”“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把这里面的陈皮粉取出来”我问道,“用小勺子挖出来”“用小夹子夹出来”“用有洞洞的那个网,让粉漏出来。”孩子们开始了尝试,最后孩子们决定使用筛网,将陈皮粉筛出来。孩子们用筛出来的陈皮粉制作了陈皮线香。
反思:
从一小块陈皮条到制作陈皮,再到后来的制作陈皮粉、陈皮线香,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丰富的经验,体验了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探索了从橘子片到陈皮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同时也学习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的积累经验。在对橘子皮的探索中满足了孩子们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心理需求,吸引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活动当中满足自己的探索意愿。幼儿园课程的建立来自于幼儿的生活 幼儿的兴趣,课程的建立和实施都只有基于幼儿已有经验和最近发展区才能够更加全面的支持幼儿的学习发展。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幼儿通过身体感官来触摸观察的过程中引起的一系列反应;抓住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培养幼儿的思维观察 注意表达等能力。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课程必定是源自于生活,源自于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在生活中观察探索 获取经验,从孩子最真实的兴趣和想法中寻找教育契机、生成课程,让孩子快乐成长、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张连珍. 基于儿童主动探究的班本课程建构与实施——以中班“有趣的蜗牛”为例[J]. 新教育,2023,No.557(04):91-92.
[2]陈丹. 中班自然体验课程的思与行——以番茄种植活动为例[J]. 好家长,2023,(02):32-33.
[3]刘颖. 源于生活的幼儿园课程故事[J]. 天津教育,2021,No.647(14):119-120.
[4]袁芹,彭柳云. 课程故事:幼儿园里的“亚运场馆”[J]. 幼儿教育,2022,No.913,No.914(Z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