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政策下高职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林婷 杨小锋 王勇
  
扬帆媒体号
2023年21期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广安 638000

摘要:2021年“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影响着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择业选择。本文以高职类院校——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整体状况为切入点,分析“双减”政策对高职院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提出问题和建议,为高职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高职院校;师范生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引言: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此项政策的印发也影响着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择业选择。近年来,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由于高校毕业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经济下行以及新冠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异常困难,加之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进一步完善,给师范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1]。“双减”政策出台迫使教培机构和教育机构内岗位需求大幅缩减,进一步加大了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本文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双减”政策下高职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师范类毕业生基本情况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部、省、市共建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学校。设有师范、医学、经济管理、建筑工程等43个高职专业,其中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美术教育等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占比超30%。

二、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毕业去向落实情况

截止当年8月31日,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其中2021届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3.46%,2022届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87.92%。从数据上来看,“双减”政策出台后,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降低5.54个百分点。

(二)毕业去向分布

从具体毕业去向来看,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毕业主要去向为“协议和合同就业”,其次是“升学”和“灵活就业”。其中2021届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率47%,2022届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率为33%。从数据上来看,“双减”政策出台后,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中灵活就业有所减少。

(三)就业行业

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分布在教育、批发和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建筑业等行业。2021届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就业占比33.31%,2022届毕业生在“双减”政策出台后,教育行业就业占比降低到23.48%,降低近10个百分比。从毕业生就业行业数据可以得出,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度明显下降。其中,2021届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在教培机构就业的共计201人,占在就业人数的13.26%;2022届师范类毕业生在教培机构内就业的共计137人,占就业人数的6.55%,2022届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在教培机构内就业的比例大幅度下降。

(三)就业职业

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业主要为教学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等。2021届毕业生就业职业为教学人员的占比为30.54%,2022届毕业生在“双减”政策出台后,毕业生就业职业为教学人员的占比降低到22.62%,降低7.92个百分比。

二、双减”政策下高职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高职师范类毕业生对口就业方向选择少

高职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方向主要是升学、教培机构和考取政策内岗位工作,但由于升本比例有限制,考入政策内岗位工作的难度较大,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到教培机构工作,对口就业方向选择较少。

(二)高职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弱

“双减”政策出台后,教育培训行业整体招聘规模呈收缩态势,大部分教育培训行业企业要么裁员、要么转型,众多教培行业教师重新转战其他教育机构[2]。应届毕业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尤其是高职师范类专业应届毕业生由于学历较低、实践经验较少等因素,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就业竞争压力大。

三、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建议

(一)对师范类高职院校的建议

1.强化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涉及学校、社会、学生等几个主体,是一项相互关联为整体的系统化、复杂化的工程。目前高职院校现行就业指导体系仍不够系统和完善,就业指导形式较为单一和僵化,缺少灵活性。尤其在“双减”政策下,就业指导需要适应学生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性,应及时对就业指导体系进行改变。作为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就业指导活动,邀请企业家、名人名师、优秀毕业生等来校讲解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教育现状,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师范类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督促其主动了解、主动学习、主动就业。

2.积极探索“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

高职院校自身招生、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学生个人情况分离,由此导致学生对自身基本情况、就业信息掌握不充足,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使得学生就业出现盲目性。作为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一是建立就业反馈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使学校招生专业和设置和调整与考生热点、社会需求相匹配;二是健全教育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等评审环节,引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指标,引导专业相关教学工作实施方案聚焦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三是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增加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相关指标,完善课堂质量考核评价,促进校属单位和教师重视学生就业,引导学生高质量就业。

(二)对师范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建议

1.转变就业思路

从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的不足25%,毕业生对口就业度较低。该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行业多为非对口行业,例如批发和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服务、居民服务、修理、文化、体育、娱乐和建筑等行业。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师范类多数毕业生就业时转变以往观念,不应将就业行业和职业局限在教育行业,应积极拓展就业面,寻找新的就业出路。

2.提升就业硬实力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部分中小学课程辅导机构陆续向艺术类培训转型,这也对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师范类毕业生要找到与专业相对对口的职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硬实力。建议在扎扎实实学习好专业知识,打牢好自身基础理论和知识基础的同时,拓展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提升就业硬实力。要广泛参与学校或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和塑造人格;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提升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发挥自身优势或兴趣爱好,以自身优势或兴趣爱好增强就业筹码,例如:爱好书法、画画、跳舞、口才等,以自身特长寻找适合的就业方向。

3.提前明确职业方向

面对“双减”政策带来的就业冲击,师范生在毕业之前应对自己能够从事的行业进行仔细调查。根据目前各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要求,提升自己的职业认识,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建议,第一,专科升普通本科,缓解就业压力、为后期找工作做准备、继续深造、利于考研、便于考各种证书等;第二,考取编制教师或进入民办私立学校,对口就业,竞争压力较大,但只要自身实力强,还是有很大的成功可能;第三,结合自身优势或特长,非对口就业,发展潜力大。

参考文献:

[1]李冉.后疫情时期师范生就业压力与择业取向的关系探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4):107-110.

[2]王亚晶.教培老师,向何处去?[J].记者观察,2021(25):74-7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