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 的薄弱点及发展机遇方向研究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切实抓好劳动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而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给高校的劳动教育发挥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处理作用。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导致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网络依赖性增强,实践能力变弱。因此,在人工智能视域下,找准高校劳动教育的定位、审视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不仅对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人工智能 大学生 劳动教育
一、高校劳动教育目前研究现状及薄弱点
高校中劳动教育过程中重点在于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当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现状来说,在劳动培育层面的问题比较突出。高校中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社会劳动等多种形式融入至劳动教育中,拓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平台。然而,当前众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效能并未发挥作用,大学生对如何建立正确的劳动认知、增强劳动技能等方面的举措不足,高校在教育力度方面也存在薄弱点,同时在劳动意识、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高校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未引起重视, 目前高校中劳动教育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中劳动教育的整体教育机制和制度还处在未完善阶段,同时高校中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层面上,较多高校重视学生基础学业学术能力提高,更注重考核学生的成绩和科研成果,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培养正确的劳动观,树立良好的劳动品质方面还不够重视。忽视了劳动意识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劳动育人工作的认识不够,对劳动教育的资源投入不足,结果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在正确劳动观培育和践行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高校在劳动教育的理论到实践层面的提升和培育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是劳动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所处地位不占优势,高校对于所占的投入比重偏小。这就导致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所需要的必备资源和条件不够充足。因此高校应该重点关注和资源支持相应的劳动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日常劳动教育的项目实践等给予倾斜。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劳动教育形式和渠道更加多元化,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感和主动性。高校在劳动教育活动组织方面应该更加规范化,通过组织开展阶段性、周期性、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实践项目,让学生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获得成长,塑造不畏艰难的的优秀劳动品质,以此提高劳动践行在大学生中的情感认同程度。
三是高校目前开设的劳动观培育课程系统化制度化还未完善,针对当前劳动教育的现状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体系还未构建完成。很多高校对于劳动教育课程还列入选修课的标准中,并未设置产生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较于必修课的重要程度,学生对待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以及实践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提高重视度,从而高校在劳动教育实践的整体过程的管理和督促作用尚未发挥作用。因此,高校教学部门应该系统规范研究制定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管理体系,设置专门负责劳动教育实施工作的分管部门、考核办公室,为高校大学生制定规范、统一、定期考核的教学课程,提高开展劳动教育的教师队伍的质量和考核,同时对于劳动教学实践校内外的场地、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安排要结合本校情况合理安排到位。
二、“人工智能”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方向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教育工作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使得高校师生截取资源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多。 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中重要目标之一,同时还在探索和不断发展的阶段。传统的劳动教育仅仅依靠有限的空间和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层次不齐的情况也导致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尽相同。随着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偏远地区的教学和教育获取资源手段更加多样,也实现跨区域教学的可能。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场地资源实现共享,通过现场的语言、文字、视频的传输来实现互动和交流,使得劳动教育的主体变得多样化,互联网平台在劳动教育中的运用将解决传统教育教学中学生因面对老师而产生的紧张情绪,课堂的互动性受到影响。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交互性,刺激学生问题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也促进了劳动教育效果和氛围。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国家整体的发展。是建设实现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重要一环。当期那国际大环境下,信息化时代和人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对于大学生的战斗精神奋斗精神的教育要逐步引导到劳动教育中。我们党和国家家历来高度重视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出台了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劳动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信息处理技术,在多个领域都能发挥其强大的功能。 在当前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当对高校劳动教育予以重视并不断完善,做到因时而动,因势而变,不断创新,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因此可以以技术驱动为手段,在劳动教育过程和讲授内容上考虑更加多维化,重点关注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合法性思维和道德意识。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教育工作的发展机遇
劳动教育的价值逐渐从重复性的模式向创造创新空间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科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中的劳动教育的形式和体制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教育模式,推动中国整体教育体系的形成。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模式和形式也大有不同,在传统的机械化工业时代中,机器大批量出现使得劳动中人类的形式呈现出重复性、流程化的特点,同时这些操作更易被机器取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信息技术科技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人来劳动教育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可以依托更高尖端的信息技术来创造性地进行发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当抓住人工智能背景下对劳动人才的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创造性、创新性地科技技能,将新兴信息技术与自身的知识相结合,提高劳动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创造性价值,真正成为顺应智能时代的科技人才
结语: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各类简单机械和重复操作的劳动逐渐消失,高校劳动教育在结合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实践和研究时存在薄弱点题,需要分析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发展机遇以及发展方向的研究,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实践中有效地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指导,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平,雷世平,田禾.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重塑与实践路径[J]. 继续教育研究,2024,(01):83-87.
[2]姜瑞云,刘志华.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方向与实践[J]. 红河学院学报,2023,21(05):60-63.
[3]钟晓敏,张少华.高校生产劳动教育的课程开发——新文科融合理念下的浙江财经大学实践[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3,(03):129-140+144.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