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山东省纺织产业发展现状的高校毕业生引才留才工作研究
【内容提要】聚焦山东省人才强省、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战略,以促进纺织行业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留鲁来鲁就业创业为目标,对山东省纺织行业引才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展开研究。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人才政策纺织产业
【基金项目】2023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研究专项课题《山东省纺织产业人才集聚政策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地区选择影响研究》(2023ZX099)阶段性成果
一、实施山东省纺织产业人才集聚政策的意义
山东省现代轻工纺织产业是山东省传统优势产业和关系到国民生计的支柱产业。产业原有人才队伍技能强,稳定性强,发展基础好。鲁锦产业、汉服产业是山东省轻工纺织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纺织服装行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之一。“十四五”规划中指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围绕纺织服装等领域,支持每个区县培育发展2—3个特色优势产业,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2023年,山东省工信厅和山东省发改委等多部门提出打造“世界级现代轻功纺织基地”,联合发布了《山东省现代轻工纺织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这一计划目标是培育三十个百亿规模的纺织品牌企业、四个千亿规模的纺织产业集群,在产业内推广200项以上的新型技术,培养四十名山东轻纺工匠,力争推出一批“山东制造·齐鲁精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山东纺织行业积极开拓创新,实施产业链提升,积极优化产业生态。但所有这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是做好纺织专业人才供给工作。
二、山东省纺织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山东省现有纺织行业人才政策对来鲁留鲁毕业生产生的是短期利益刺激作用,短期内留住的仅仅是毕业生的人。而只有整合这些政策背后所体现出的山东省对于纺织行业毕业生的人文关怀,以情动人,才能留住毕业生的心。同时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纺织行业人才外流现象依然存在,而外省籍来鲁就业的纺织行业毕业生数量持续多年偏少。目前山东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纺织人才供给量不足,纺织行业对纺织人才的聚集效应弱。纺织类企业难以招聘到充足的纺织工程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而山东省现有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纺织类行业就业率偏低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二)区块产业链不完整。山东省纺织产业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产业链相对完整,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创意性不足。特别是山东省内大部分纺织行业企业无法实现自身全产业链化,只能完成产业链中阶段性产品的生产,因而受到产业链前端和末端的制约性较强。虽然山东省内纺织企业总体上能够组成全产业链,但山东省内纺织企业之间区域协同性较弱,对于南方纺织产业链的依赖性较强。如何实现山东省纺织产业优势互补、短板互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区域协作能力弱,部分地区缺乏明显的产业集群。从目前山东省纺织产业现状看,山东省纺织产业集群化倾向偏弱,集群化推进速度落后于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各地均缺乏生产某类纺织产品为主的产业集群。
(三)山东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意识淡薄,长期依赖低端密集劳动力低成本盈利,已经形成习惯性思维,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企业不愿意承担智能制造转变初期的高成本投入。山东纺织行业尚未完全进入智能化时代,大部分企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但随着全国纺织行业产业升级,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赚取加工费的经营模式越来越难以维持,此类山东省中小型纺织企业的前途堪忧。
(四)自有品牌打造意识较弱,山东纺织行业长期对江浙纺织产业链依赖性较强,缺乏开发自身品牌的动力。即使长期面临国内外产品同质不同价的竞争现状,也缺乏品牌创立意识。在全国纺织行业产品中,源自山东的企业品牌较少。“重加工、轻品牌”观念在山东省纺织行业中存在较大的市场。品牌建设是提升纺织类轻工业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一环。品牌文化的建设需要详细的市场调研,以便确定品牌定位,详细的市场分析才能提升产品质量。
(五)企业人才队伍中科技创新人才数量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弱。企业与高校产教融合联动性较弱。山东省纺织行业低端人力资源储备丰富,因为临近河南省,加上北方来鲁务工人员多,纺织行业低端劳动力较多。山东省纺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要素的保障支撑。随着山东省纺织行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用工需求日益增多,部分纺织企业出现了技术工人短缺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山东省纺织行业人才聚集区域发展样例解析
山东省纺织产业布局如下:山东鲁西南纺织产业分布少,鲁西北以棉花加工产业较多,鲁中以毛纺产品加工居多,鲁东以针织面料为主,鲁北是纺织原材料的生产基地。总部位于山东淄博的鲁泰集团具备从生丝到丝织品的完整产业链。烟台威海地区以印染产业为主。山东省拥有典型的纺织行业聚集基地。山东省棉纺织行业位居全国第一,毛纺织行业位居全国第二,而印染行业位居全国第三。山东省已经形成了少数区块链纺织行业区域产业优势。随着国外纺织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走低,山东省纺织产业将长期维持低收入发展状态,主要产品从面向国外市场转为面向国内的内循环市场,因而抱团取暖的地区产业集群建设模式日益成为山东纺织企业的发展必由之路。
(一)诸城市全产业链人才聚集模式
以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为例。诸城市服装纺织产业,形成以新郎希努尔、桑莎、中纺金维等企业为龙头,以棉纺、针织服装、西服套装为主,纺织、印染、成衣、研发、贸易基本配套的全产业链式发展格局,年可产纱5万吨,坯布5000万米,印染布1.8亿米,西服套装500 万套,西裤 420万条,衬衣 200万件,牛仔及休闲服 800 万件,针织服装2亿件(套),拥有江北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对日出口纺织服装合作检验检测平台,诸城现已打造成中国男装名城、中国针织服装生产基地。
诸城市创新出台《服务企业用工奖励办法》等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和资金杠杆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招引人才。镇街园区、市直部门单位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为务工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用工单位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优化劳动用工环境。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强劲的就业需求拉动了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持续旺盛发展。近三年,约有数千名全国各地纺织类人才来到诸城就业,是全国纺织行业人力资源供需选择较好的地区之一。
诸城市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人才需求量大,渴求度高。诸城市委市政府提出“新诸城人”招引行动,计划每年引进1万名以上外地大中专毕业生或务工人员,来诸城安家定居、创业就业。积极引进全国各地投资商到诸城参观考察、投资兴业,为诸城的产业转型升级引进更多的优秀人力资源,诸城市通过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倾力推进合作交流,实现携手共赢发展。
在诸城市纺织行业发展过程中,诸城市所采用的人才激励政策功不可没。诸城市人才激励政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就地转化科技成果所得收益可按至少80%的比例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对成果转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2、建立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基层职称可设置到正高级。推行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达到能力条件的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3、优生引进计划。事业单位定向引进符合条件的博士生,政治过硬、德才素质突出、群众公认度高,工作满4年的可提拔到副处级领导岗位;定向引进符合条件的硕士研究生工作满2年、“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工作满4年的可提拔至副科级领导岗位。
(二)淄博市汇聚科技人才、推动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淄博市注重研发赋能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山东省纺织服装新材料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纺织化学品与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齐鲁丝绸文化与染织技艺创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对接鲁联染整、恒利纺织高档环保面料生产和研发中心,联合山东鲁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鲁联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恒利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等企业,开展功能纤维与纺织新材料、染整、服装及家纺设计数字化研究,联合共建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纺织服装领域融合应用,推进产业数智化改造。通过生丝改良、混纺、色纺、交织等技术,推进丝绸产业工艺与艺术融合。通过精细化工搭建数字化检测装置,实现脱胶工艺标准化、规范化。梳理丝绸文化史料,深耕丝绸文化属性,基于中国丝绸文化元素构建创意设计案例库,助力丝绸行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丝绸+”发展路径。淄博市通过对于这些纺织科研平台和丝绸行业山东头部企业的科技研发人员人力资源整合,走出了一条汇聚科技人才、推动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四、实施山东省纺织产业人才集聚政策的操作策略
山东纺织行业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具备四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动力,二是将绿色低碳作为改革方向,三是将智能制造嵌入生产全流程,四是将创意设计作为产品的重要特性。而这四个特征的落脚点,都是纺织行业人才在山东的聚集。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应对于纺织行业人才政策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分析全国各地政府人才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能够了解毕业生对人才政策的观点以及政策亮点所在,为山东各地地方政府完善人才政策提供依据。通过研究促进人才在山东省各地市合理流动,优化人才的地区配置,改变纺织行业高校毕业生纷纷扎堆济南、青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现状。
(一)建设纺织行业创意人才核心聚集城市。山东现代轻工纺织产业缺乏一个创新创意核心城市。这个核心城市要聚集一批将技术开发和创意设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并应当汇聚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创意人才。青岛是山东省具有可能成为纺织产业创新创意核心地带的城市,但目前青岛市的纺织行业以纺织机械企业、针织面料加工为主,服装行业以来样、来料加工企业为主,虽然有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纺织服装相关专业院校,但纺织创意类人才仍然严重不足,距离纺织产业创新创意核心地带的城市仍有一定的距离。而没有这个创新创意核心城市的引领,山东省纺织行业难以打造自有品牌,难以走在全国纺织行业的创新前沿。
(二)依托纺织行业相关院校,深化纺织类人才产教融合工作。纺织类高校应当是山东省纺织企业的智库,积极推动纺织行业与航空、医疗、航海等产业进行产业交叉。山东省纺织行业相关职业教育院校应当深化产教融合,积极为山东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而以青岛大学为代表的山东省纺织行业高等学校,则应当依托自身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积极为山东培养纺织行业研究型人才。
(三)推出纺织类专业技术人才专有人才引进政策。
在就业扶助方面,以改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为手段,实现纺织类毕业生在纺织行业用人单位升迁有序,未来可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阶梯型和可实现性。
在创业扶持方面,以“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制定系列创业保障政策为手段,打造山东省成为全国纺织专业高校毕业生青睐的就业省份。
在生活保障方面,在山东省几个纺织行业聚集地市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以全方位进行“衣食住行”人文生活环境打造为手段,按照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要求,打造纺织类毕业生的高质量生活水平。
实施“北引南截”政策。邻近省级人才政策水平对山东省纺织行业人才集聚的吸引作用大于抑制作用。山东省纺织行业人才激励政策、服务政策强度越大越不利于周边省科技人才集聚。应实施山东省的高校纺织行业毕业生“北引南截”政策。因地处华东地区,又有临海的优势,山东省对河南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的人才吸引力较强,因此山东省要想增加纺织行业大学毕业生存量,加大对于北方其他省市的人才吸引力度尤为重要。山东省纺织企业应主动出击,到其他省和自治区属地高校上门求才。
(四)大幅度提升山东省纺织行业科技人才薪资水平
教育收益理论主张不同地区的教育收益与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相关,该理论影响毕业生的行业走向。山东纺织企业工资水平较江沪浙普遍偏低,对于山东省纺织行业引才留才产生阻碍较大。而一支相对稳定的企业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对纺织企业的产品升级至关重要。
(五)注重提升山东省纺织行业聚集城市的第三产业结构
有学者在对山东省各地市调研中发现,第三产业在地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与地区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度成正相关态势。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的青岛市和济南市,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最强,对于外省毕业生也存有一定吸引力。孚日现象值得重视。潍坊上市公司孚日集团对于在集团工作满十年的留鲁来鲁毕业生,赠与一套一百平方左右的住房所有权的百分之五十,如果夫妻双方均为来鲁留鲁毕业生,则会赠与一套一百平方左右的住房所有权的全部。通过这样的方式,留住了大量留鲁来鲁毕业生,也为孚日集团在国际床品市场站稳脚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六)注重纺织类人才的精神需求
目前学术界对于各地人才政策研究重点,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利益刺激上升到重视精神层面的吸引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出发,学术界研究开始注重通过从衣食住行全方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工作、生活的扶助引导,对高校毕业生形成全方位的人文关怀环境的打造,产生“留人留心”的效果。
作者信息:王晓冬(1981—),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学院建设研究,E-mail:1244390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