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治理韧性提升路径研究

万雯 殷程程 刘慧杰 张煜昕
  
扬帆媒体号
2024年10期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0

摘要: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场所。而目前,社区治理韧性的提升路径之所以受阻,一是因为当下的现代性思维不足,二是因为基层治理内卷化,三是因为多元主体的参与不均衡。本论文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角度出发,针对性地提出社区治理韧性提升的路径,丰富现阶段我国社区治理的途径,也有利于促进相关理论的深入和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协同视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治理韧性

1 问题的提出

1.1 当前社区治理韧性亟待提升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社区是应对危机的第一道防线,社区韧性的强弱关系到社区的应对和恢复能力[1]。社区治理有利于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社区治理机制整合、优化资源,增强回应性,促使公民在社区参与中表达不同的、具体的意愿,对决策发挥着更有效的作用。目前,社区应急宣传不够,设备和物资匮乏等使得社区韧性远远不够。我们应当从各个方面加强社区韧性的建设,进而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中国治理情境下的韧性社区。

1.2 协同治理是提升社区治理韧性的有效途径

在协同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建设韧性社区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即应该形成以社区为中心,政府、各类社会力量和社区居民协同参与韧性社区建设的架构[2]。而在现实的社区治理方式下,往往存在着基层管理缺乏动力,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不高,导致治理工作缺乏良性互动,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使得社区治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韧性在客观上被整体削弱。基层治理的主力军是社区居民。因此,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使社区治理的重心愈加下移、管理下放,才能使居民更充分行使好社区治理的权利与义务,进而为社区服务和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增加居民社区归属感,提升居民的凝聚力,也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社区治理韧性,同时也能够充分了解和尊重社区居民的感受。

1.3 在解决突发公共事件中,社区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的社区治理模式更有利于协助多主体对社区的管理,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引发的问题;更利于抓住人民大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让社区群众在创新的管理中切身感受到平等与公平。因而以创新为指引,建立多元主体治理的体制机制是社区治理韧性提升的一个重要保障。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治理韧性现状研究

根据课题研究方向,本文设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社区治理韧性调查问卷》,将问卷通过互联网分发到全国各年龄层人士。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全体被调查者。为提高本次调查问卷的回收效率,本次问卷主要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回收问卷 304 份,回收比例为 100%。其中,有效题目 302 道,应答率为 99%。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得出了以下结论:

2.1 所调查社区基本情况

2.1.1 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水平较高

在问及“您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防范意识较强”这一问题时,有 60.2%的居民表示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较强的居民占了大多数。在问到“您有较高的应对疫情风险的能力与处置技能”时,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占比为59.59%,可见大多数居民抗风险的能力较强,且有相关的风险处置技能。

2.1.2 社区应急设施及物资配备相对充足

在问到“您所在社区内部在疫情期间有应急储备资源,如防护物品、药品等”时,有63.31%的居民认为社区内部应急资源是比较充足的。在问到“您所在社区的临时应急隔离场所是否充足”时,超过半数居民认为社区内有足够的应急隔离场所。这说明,社区内的应急设施和物资是必需的,这对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

2.1.3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社会组织发挥了较大作用

当被问及“在突发事件中,您所在的社区有稳定的社会组织队伍参与救助”时,认为社区有稳定的社会组织队伍的居民约占 60%,认为志愿者组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大于利益组织和议事组织的作用的居民约占 81.82%。综上,社区可以多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扩大志愿者组织队伍,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区韧性。

2.2 存在的问题

2.2.1社区卫生应急服务区域不平衡,应急机制待完善

韧性机制的构建是实现社区全过程韧性治理重要环节[3]。首先,全面整合社区资源调配机制,社区中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网络中的重要环节,而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则是各部门职能明确,协调沟通顺畅。从问卷数据分析来看,各社区对应急处置工作缺乏领导、指挥和协调经验。很多物业管理相对欠缺的老旧小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的特殊时期,长期处于失管、脱管状态,极有可能成为易发多发地带。

2.2.2社区监测预警系统滞后,信息交通有待畅通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预警工作非常重要,应该制定法律法规确保公共安全信息系统可以切实加强早期预警,通过确立明确信息预警的职权利制度体系,提升我国科学的风险管理水平[4]。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越来越大,但部分社区监测预警系统的分布程度还不够,监测手段比较落后,特别是城乡区域、新老社区差异较大,导致潜藏风险点摸排底数不清,综合预警和科学决策尚待加强。

2.2.3应急制度知晓度不高,社区管理人员队伍有待加强

部分社区对潜在公共卫生风险预估不足,应急制度宣传滞后。通过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可知,大部分社区居民反映了社区的宣传不够到位,居民没有充分了解社区应急制度,也找不到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和途径,因而参与到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也就大大减少了。各社区相关部门制定的各种应急预案,大多是为了应付上级下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显得捉襟见肘,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3 对策研究

3.1提升社区环境韧性

社区环境韧性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提上了日程。社区最基础的部分是社区环境,一个好的社区一定是在空间布局上更符合规划,提供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并做好对社区资源的供给和使用。社区治理韧性最基础的就是要改善社区环境。

3.1.1优化社区公共空间

在新的疫情防控中,我们不难发现,足够安全的社区能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带给居民更安全的保障,而社区公共空间的优化布局,则是社区治理韧性的显现,也是社区公共设施在居民安全使用的保障。在人口规模上来看,合理布局居住场地,限制人口密度以避免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并且应当谨慎考虑在应急期间社区设备的完善程度,例如说应急避灾场所、物资储备场所、隔离场所等等,或者加强配套设施。并且将一些场所进行扩容,包括不仅限于学校、广场和活动中心,以便于应急时随时转置使用。进行场上转置更能进一步避免平时的资源浪费,但是应当注意转置时场所的适用性。

3.1.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保障交通、医疗、能源等各方面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正常运转,提高社区基础设施的实用性,应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可以对各个社区进行基础设施的修缮和维护进行合格检验,挑选出不合格的社区进行重新改善。并进一步关注一些老旧社区,对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的地方加强在交通、医疗等方面的基础建设,以保障社区安全和居民健康。

3.1.3保障社区资源供给

韧性社区的打造,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特别是医疗、食物等各种可以迅速调整应急事件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又不是社区的权力能满足的。疫情期间,在政府的调配下,我国各个社区迅速稳定,并长期保障了居民的健康。在平时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各社区应建立应急物资清单,加强与医疗部门等各资源相关部门的协作,确保资源充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2提升社区社会组织韧性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单元,是突发事件感知的排头兵,也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先行者[5]。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应对各种挑战,高韧性的社区组织需要具备快速适应变化、有效应对危机和抓住机遇的能力。

3.2.1 多元组织主体有效联动

社区韧性的增强,要使各种要素在社区内部和外部有效地衔接起来。首先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基层的推进。受基层政府结构的影响,其他各类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结构得到发展。要多角度、深层次改革,不断创新社区治理理念、治理机制和治理工具,确保社区安全运行,在标准制定、监督考核等方面不断创新。其次是鼓励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区韧性建设中来。作为社区韧性的参与主体,居民需要在增强韧性安全方面达成全域的理念共识,包括增强韧性安全文化,建立韧性安全的正确评估理念。

3.2.2 探究问题解决方案,完善社区韧性机制

从组织领导、分工协作等角度出发,共同探讨解决韧性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问题。具体而言,构建社区韧性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应当在多元价值理念下确定行动纲领和具体措施,推动建立以党建为主导、应急管理部门为主导、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应急治理工作机制,在制定应急治理体系工作措施时,形成具有方向性的流程化响应体系。将已经存在的风险和确定需要采取的措施的案例分析的特征表现相匹配。

3.3提升社区制度韧性

提高社区韧性,要有合理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各方的行为。社区制度是社区发展壮大的支柱,而一个完善严谨的规章制度则更能体现社区治理更高的韧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区应该更多地顺应当下。

3.3.1完善应急制度,科学合理赋权

社区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未雨绸缪。建立应急保障机制,其中一方面,需要设置社区应急资金,以此保障应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并且要安排专项人员负责,以此保障应急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社区应当配合政府方面的人员主动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补助,交通,保险等方面的问题,以免除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以便更好的为社区服务。

3.3.2加强数字治理,打造智慧社区

尽管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技术落后、人员短缺等问题,智慧社区仍然是提升社会韧性的重要方式[6]。首先,对不同发展程度的社区,要进行分级发展,保障数字设备的普及,以便居民适应智慧社区的模式;其次,要在社区中各方面改善服务方式,例如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在一线满足线上服务的需求,提升社区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再者,应用大数据筛查人口数据,监测存在老弱病残等人口的家庭,随时上门关注并服务解决问题;最后,运用人工智能筛选出哪些问题更受居民关注,和对不同政策的反应,以得到更好的服务方式,改善社区制度。

4 结语

本文仍存在着无法避免的问题,有待于我们更深层次的发掘与考证。首先,本篇论文所依据的调查问卷样本量仅有304份,在本论文的数据支撑上有所片面,未来可通过扩大研究群体,逐步完善此研究;其次,大学生接触到的社会中企业人士、政府人士范围有限,尚未付诸实践,研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调查研究以深入了解协同治理与多元主体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情况;最后,未来可通过扩大问卷数量,借助SPSS、NVIVO等软件的技术支持,对此课题展开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许芳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社区韧性提升路径优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4.

[2] 谢敏,张梦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韧性社区的建设路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23):43-46.

[3] 刘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社区韧性治理及其实现路径[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5):21-23.

[4] 申俊龙,王鸿江,魏鲁霞.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社区韧性治理模式建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21,41(12):91-95.

[5] 沈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韧性城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市疫情防控为例[J].河北企业,2022(07):90-92.

[6] 贾丹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社区韧性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24.

基金资助: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编号:S202311688162);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3YJC710111)“协同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诚信知行冲突识别及教育对策”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