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运用策略的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文章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策略,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策略
中华文化既凝结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又潜移默化滋养着国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努力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深入挖掘和开发传统文化中守诚信、讲友爱、崇正义等时代价值,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变为涵养全社会的重要力量和源泉。这些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规范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友善、爱国、感恩、敬业、诚信等,优秀文化基因是学生应该具备核心素养。在优秀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孔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还是《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都道出人既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又要加强自身道德水平提升,完善人格,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新时代,德育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道德思想和民族品质培育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促使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我国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写到,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学生是国家民族未来的栋梁,必须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
现代社会的文明发展,同样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优秀
传统文化中,如“仁爱”、“谦恭礼让”、“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老爱幼”等许多优秀的道德哲学思想和行为规范,至今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教师通过充分深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哲学思想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公德心,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已有渗透,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运用于德育教育中,借用历史典故和社会案例丰富德育教育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德育教育的趣味性,还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目前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德育教育中仅有小部分内容,由于学校缺乏将传统优秀文化纳入德育教育的整体规划,德育教育未能与其真正融合,就无法真正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这会影响学生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运用的策略
(一)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
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资源,不断夯实学校德育根基。学校要有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内容的融合,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立足本校实际,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要结合德育教学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学规划中来;要在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新思维、新思路,进行新的再造;还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秉承传承与开发并重的理念,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可持续化。
(二)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方式
新时代下,德育教育可借助学校网站、学校公众号、校园广播等宣传渠道,形成多方位的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阵地,使学生“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从而接受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规范自身道德行为。
学校整体环境氛围是保障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有效功能的根本保障。学校通过开展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民族舞蹈等鲜活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走出校园,学校可以带领师生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历史遗址、文化博物馆、文化科技馆等地开展研学活动,亲身体验优秀文化魅力,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涵养,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运用优秀文化,提升自身核心素质和能力。
结语
德育总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增强其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自信,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为精神、道德规范等到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的真正深度有效融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卫彩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应用[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3(06):45-47.
[2] 符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德育探究[J].广西教育,2019(03):18-19.
[3] 杨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路径探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06):104-108.
[4] 邵希芸、金雪辉.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69-76.
[5] 张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以“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提升职业境界”为例[J].新教育,2019(1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