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地方应用型高校“三全育人”与“五育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
摘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建构“育人共同体”的重要方略。本文以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从创新“三全育人”管理、特色平台、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等方面,构建立体化、互通式、多时态的“三全育人”与“五育融合”发展一体化体系,重点介绍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践与“五育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三全育人”的持续推进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三全育人 五育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与论断,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这一重大论断,以及“三全育人”这一改革方略,强调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1],奠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地位。“三全育人”的理论意蕴展示了教育资源协同发力的“育人共同体”教育形态,其本质揭示了高校办学活动内蕴的“教育性”旨归,而最终目标体现为“育人”目标导引下学生的全面发展。[2]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3]深刻揭示了在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三全育人”方略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推进教育改革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体话语。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的“十大育人”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和实施保障,教育部于 2018 年启动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全国获批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试点高校和试点院(系)等单位,在“三全育人”改革方略的认知、“三全育人”的构建机制、实践路径和局部工作模式的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与研究,值得学习与借鉴;但是在“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转变育人理念、创新管理制度机制、变革传统思想工作模式,推进“五育融合”发展,构建立体化、多时态、交互式育人体系等,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全国 25 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以“三全育人”的生动教育实践为重点,介绍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五育融合”发展的部分经验与做法
1 创新管理,提升“三全育人”效能
1.1确立“三全育人”思想理念
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以及“三全育人”主题党团日等活动,引导全校领导干部、广大师生牢固确立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增强“三全育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三全育人”作为重要内容写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与事业发展规划、年度重点工作等同谋划、同部署、同实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推进“三全育人”深度融入“五育”全过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不断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2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成立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理事长任组长,校党委书记、校长任副组长,全面领导各项试点工作,形成了“校理事会宏观决策、校党委领导实施、校行政统筹推进,上下协同、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构建“1455”“三全育人”工作体系,“1”即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4”即“学校、学院、班级、寝室”等育人主体,“5”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育人维度,“5”即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家庭等协同育人路径,不断夯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基础。
1.3重构“三全育人”要素体系
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聚焦湖北“五个思政”,着力推进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向“劳动育人、双创育人、国防育人、生活育人、校友育人”等领域延伸,重构“三全育人”的“10+X”体系。“十大”育人重在打造特色,“X”育人重在塑造品牌。不断促进“10+X”育人项目深度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全过程。
1.4夯实“三全育人”责任链条
落实“三全育人”“双主体责任”,即校院两级党组织是第一责任主体,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行政是重要责任主体,校(院)长是重要责任人;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承担分管责任,纪检监察部门承担监督责任。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任务分解清单,把试点工作列为校院两级年度工作重点和考核重点,层层传导压力,环环落实责任,确保试点工作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将试点工作绩效纳入校属单位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和党组织负责人述职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试点工作绩效考核。不断完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责任体系。
2 创新体系,培育“三全育人”特色
2.1建成“三全育人”特色平台体系
统筹育人资源,建成以钱学森纪念馆、延安精神教育馆、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等一批校内红色基地为重点的德育平台;以国家级长河筑梦众创空间、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等一批校内双创基地为重点的智育平台;以健源体育文化广场、校园越野环形跑道、青春护航学院等一批运动健康基地为重点的体育平台;以十大书院、美术馆、科技文化生态走廊等一批文化场馆(园区)为重点的美育平台;以智汇农场、长河劳动实践教育园、长江生态科技农业园等一批实践基地为重点的劳动教育平台。形成了辐射“五育”的“三全育人”特色平台体系。
2.2打造“三全育人”特色活动体系
聚焦“五育”,精心打造以“钱学森精神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延安精神进校园”等为支撑的特色系列德育活动,着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校“长河杯”系列双创大赛、专业技能大赛以及“科学与人生系列讲座”等为支撑的特色系列智育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四季运动会”“田园阡陌间·绿色环保行”自行车骑行以及“5·25”心理健康月等为支撑的特色系列健康体育活动,着力塑造大学生阳光心态和健康体魄;以“四季菊展”“四季共建共享师生宴”“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为支撑的特色系列美育活动,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提升综合审美能力;以“青春梦·劳动美”“农事体验劳动”“魅力校园建设”等为支撑的特色系列劳动教育活动,着力引导学生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2.3完善“三全育人”管理制度体系
全面修订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将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等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启动“三全育人”制度“废改立”,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等;出台了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劳动教育实践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修订了学术讲座管理暂行办法、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劳动学分认定暂行办法、勤劳奖学金评选办法、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党员干部教师参加公益劳动管理办法等;废止了一批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相适应的文件及制度。完善了“三全育人”工作一体化制度体系。
3 创新模式,汇聚“三全育人”合力
3.1构建“一体两翼”课程育人模式
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故事会”“学原理晓大义明方向、开创美丽人生”“在劳动中感悟理想信念”等系列思政课程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实施课程思政“1331”专项计划,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设立若干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立项建设一批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项目;广泛开展课程思政“BOPPPS”教学设计认定、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征集、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公开课评选等系列专项活动,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五育”等紧密结合,切实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形成了以思政课程为主体,以课程思政和第二课堂为两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贯通、线上与线下相衔接的“一体两翼”课程育人模式。
3.2构建“七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
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与知名企业合作,开办20余个“订单班”“工匠班”等,推进专业实践;依托校内国家及省级双创基地(平台),推进双创实践;设立200余个公益创业实践项目,支持“七长制”公益创业,推进公益实践;举办桃花文化节、桂花文化节、科技文化节以及端午屈原祭、中秋拜月等系列文化活动,推进文化实践;开办园林园艺、电工电子等工匠型人才培养教改实验班,实施清洁家园行动计划、魅力校园行动计划,开展农事生产劳动、专业技能劳动、公益劳动等,教职工年人均劳动时长达20小时以上,学生累计劳动时长达3万余小时,推进劳动实践;持续开展“四个一工程”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推进综合实践;依托校内国防教育基地以及大学生军迷俱乐部等,定期开展军事知识学习、时事政治研讨、战役战术推演和军营生活模拟体验等,推进国防教育实践;近年来,1300 余名在校大学生携笔从戎。形成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实效突出的“七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
3.3构建“六位一体”心理育人模式
大力实施“青春护航工程”,构建心理育人工作新格局。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基础上,组建校“青春护航学院”,各学院设心理辅导站,各班级设心理委员、寝室长,成立校院两级心理协会、素质拓展队等学生组织,构建了“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对标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将辅导员、班主任、公寓管理员、校卫队员等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队伍培养体系,完善并依托学生家长微信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活动,构建了全覆盖、立体化的工作网络,健全了“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科学评估、奖惩并举、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完善了“学校统一领导,心咨中心牵头抓总,校院两级管理,职能部门联动,学校家庭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开设多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辅助治疗选修课,每年定期举办4项主题教育活动和“5·25”心理健康月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落实心理普查、访谈排查、确认转诊、复查回访等制度,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支持QQ群和24小时生命救助热线,向师生提供工作日10小时咨询预约、24小时危机干预服务,坚持育心与育德结合,人文关怀与专业援助并举,形成了课程教学、主题教育、团体辅导、咨询服务、心理测评、危机干预“六位一体”的“德心相济”心理育人模式。
3.4构建“一引三特”文化育人模式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实施“文化育人工程”。成立校院两级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学校全面领导,校院两级负责,学院及群团组织实施”的文化育人管理模式。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规划,设立“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奖”等奖项,健全了以动力机制、传播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等工作机制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育人长效机制。持续强化文化平台建设,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礼敬国旗”“端午祭屈原”等特色文化活动,打造并形成了“一线五区九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平台、“一主两翼”革命文化育人平台和“立体化、多维度、广覆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平台;构建并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特色文化体系(以钱学森精神、延安精神为核心,园林、双创、自强、书院、学术等文化为主体)、特色文化精品(“六色”校园)和特色文化品牌(文化设施品牌、文化活动品牌、文化工程品牌、文化展示品牌等)为支撑的“一引三特”文化育人模式。
4 创新机制,激发“三全育人”活力
创新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班子之间、战线之间、学院之间的沟通会商制度,完善校内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利用“晨光微信学院”等新媒体平台拓展校家交流途径,完善校家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持续加强校企“互为三基”基地建设,优化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健全学校与地方党委、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校地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创新互通共享机制,以湖北高校“三全育人”联盟、“三全育人”工作简报等为平台,及时通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主要做法、基本经验等,加强校校、校院互通、交流与合作。创新评价考核机制,坚持目标导向,严格试点工作重点项目、重要领域、关键节点督查,强化过程督查;坚持结果导向,将试点工作纳入管理干部、教职员工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以及评优评先、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强化绩效评价;设置“三全育人”荣誉体系,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强化工作激励。优化了“三全育人”工作长效机制。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构建立体化、互通式、多时态的“三全育人”与“五育融合”发展一体化育人体系,仅从创新管理、创新体系、创新模式和长效机制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思政一体化与“五育”的互融共生,构筑多方联动、全面覆盖、融会贯通的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需要探索出更加多元、多维的场景融合路径,从而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大思政”格局,营造“时时有育人、处处有育人、事事有育人”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楚航.着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N].光明日报,2019-02-14.
[2]荀振芳.中国话语的高校“三全育人”:理论认识与实践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123.
[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作者简介:谭学锋(1981.03-),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专项研究课题(编号WHDHSZZX2022063);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编号22Z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