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的非小细胞肺癌检测及抗肿瘤靶向载药体系的创新研究

吴斐君 雷正瑶 李婕 通讯作者 王顺利
  
扬帆媒体号
2024年12期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200023

【摘要】肺癌为恶性程度与死亡率高的一种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大约占85%。当前,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与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早期诊疗能够以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疗效,若晚期发现疾病,主要采取化疗,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早期诊疗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临床中,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检测与治疗依旧为难点问题。本文对非小细胞肺癌检测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究,也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肿瘤靶向药物治疗。

【关键词】核酸适配体;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中的发病率高,早期诊断与治疗疾病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核酸适配体为能够特异的与各类生物靶标以较高亲和力结合的单链DNA或RNA,其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检测中具有灵敏度与特异性较高的特点。当前,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针对特定肿瘤驱动基因的靶向药物能够产生良好疗效。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检测与治疗中,应合理利用核酸适配体识别及靶向药物治疗,尽早发现与治疗疾病,加强疗效。

1非小细胞肺癌检测体系构建

由于非小细胞肺癌核酸适配体S6对于疾病的特异性识别,能够进行灵敏度及特异性高的检测体系的构建。在生理环境中,核酸适配体S6会产生稳定且特殊的G-四链体结构。菁染料超分子cy-M能够特异识别S6G-四链体。当此两者结合后,菁染料荧光强度会提升数千倍,溶液颜色也会产生显著变化。基于此,核酸适配体S6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识别能力,而且,cy-M对S6G-四链体结构也存在特异性的反应。因此,依据上述内容,能够构建具有灵敏度高、可视化以及操作便捷的检测方法。在临床胸腔积液样本的检测中应用此方式,获得良好效果。在胸腔积液样本检测中,阳性率较高。利用此检测体系的构建,能够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检测以及病情进展的评估提供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依据。

2非小细胞肺癌抗肿瘤靶向药物治疗

2.1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药物

吉非替尼主要利用干扰EGFR信号转导途径的方式将肿瘤细胞的凋亡速度变快,产生对肿瘤血管生成、浸润等影响。朱艾等[1]在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常规化疗与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结果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获得明显抑制,细胞因子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获得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不会提高。西妥昔单抗在肺癌、胰腺癌等治疗中发挥良好疗效。曹励强等[2]在研究中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以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提供西妥昔单抗治疗,观察组的疾病控制率明显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无明显差异。阿法替尼为可逆性EGFR-HER2抑制剂,能够产生对EGFR-HER2活性的阻断,加快肿瘤细胞凋亡。张燕等[3]通过研究发现,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阿法替尼及化疗联合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提高,肿瘤标志物水平得以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能够将其长期在临床中应用。姜伟华等[4]在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均采取化疗,对照组提供埃克替尼,治疗组运用阿法替尼,发现治疗组的联合疗法有良好疗效,能够降低循环ct-DNA丰度、EGFR水平,也更加安全。

2.2以血管生成相关基因为靶点的药物

肿瘤的生长及转移主要与血管形成有关。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出现过度表达时,与肿瘤进展以及不良预后有关。近年来,对此途径的药物主要为抗VEGF/VEGFR单克隆抗体及血管内皮抑素两种。前者主要运用的代表药物为贝伐单抗,是重组的人类单克隆IgG1抗体,会阻断肿瘤血管的细胞信号传导,产生对肿瘤血管生长的抑制。有研究发现[5]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中发现,以贝伐单抗联合化疗能够加强疗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不良反应不会增加。徐建群等[6]在研究中通过贝伐单抗结合培美曲塞及顺铂治疗,产生的效果较好,能够将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石利红[7]通过化疗与贝伐单抗联合治疗,发现联合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也具有安全性。

2.3多靶点药物

多靶点药物会作用在不同靶点,能够在多个途径抑制肿瘤生长与微环境产生,可以起到抗血管生成、抗细胞增殖的效果。此方式相较于多种单靶点药物联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增多情况有着低毒、安全的优势。舒尼替尼为口服多靶点药物,能够将信号传导通路阻断,产生对恶性肿瘤生长与转移的抑制。有学者[8]在研究中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使用吉西他滨,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提供舒尼替尼,发现观察组临床疗效更显著,患者的血清指标得到改善,毒副作用的产生也变少。克唑替尼为MET、ALK的抑制剂,还会形成对c-Met等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作用,发挥抗肿瘤成效。

基于核酸适配体采取特异性识别,能够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发现提供依据。同时,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靶向药物以其不良反应较低的特点在临床中获得广泛应用。因此,应掌握靶向药物的分子学基础,以正确靶点与肿瘤分子标志物进行对靶向药物的深入研究,为特定患者提供适合靶向药物。但还需要采取深入研究,明确基因突变、扩增、过表达的潜在价值,更精准的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未来利用血液循环肿瘤DNA动态监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过程中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尤其是用在新出现的耐药相关基因变异会成为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朱艾,刘家芸,荀欣.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2,21(13):1372-1376.

[2]曹励强,王晓雯,王兰,等.西妥昔单抗对老年晚期NSCLC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及生存情况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6):3416-3419.

[3]张燕,许妍,赵瑞莹,等.阿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23,44(22):93-96+101.

[4]姜伟华,高永山,容宇,等.阿法替尼与埃克替尼联合TP化疗治疗晚期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01):142-146.

[5]KAG ,Michael R,KPM , et al.Pertuzumab Plus Trastuzumab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ith ERBB2 Mutation or Amplification: Results From the Targeted Agent and Profiling Utilization Registry Study.[J].JCO precision oncology,2023,7e2300041-e2300041.

[6]徐建群,王红娟,郭红荣,等.贝伐单抗结合培美曲塞与顺铂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lncRNAH19及lncRNAHOTAIR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02):283-287.

[7]石利红.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J].临床医学,2022,42(08):103-105.

[8]A.AS,A.MM,A.HF.Lung Cancer-Targeted [131I]-Iodoshikonin as Theranostic Agent: Radiolabeling, In Vivo Pharmacokinetics and Biodistribution[J].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Journal,2022,55(11):1163-116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