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经验的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摘 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幼儿的数学学习是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是一种生活化、情境化的互动式学习。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现阶段的数学教育对幼小衔接也有裨益。本文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探析将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数学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大班幼儿,数学核心经验,数学教育生活化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幼儿的数学学习是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是一种生活化、情境化的互动式学习。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挖掘开展数学教育的有用资源,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亲身感知、实际操作引发其思考,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创新应用能力。
数学核心经验是指儿童在这一年龄发展阶段中可以获得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数学概念和能力,儿童数学学习的核心经验可归纳为集合分类、模式、计数、数符号、数运算、量的比较、测量、图形、空间方位等九项内容。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现阶段的数学教育对幼小衔接也有裨益。基于此,我园课题组结合九项数学核心经验,遴选数学教育生活化培养要点,建构数学教育生活化实践方法与实施策略。
一、在环境中营造数学氛围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含有数学元素的环境,营造浓厚的数学氛围。
“计数”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有助于儿童理解数量关系。在幼儿生活中可以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计数的环境,发展幼儿对数量的认识。如:老师创设了“晨间趣味签到”的环境,幼儿完成签到后,老师会请几个孩子分别到签到台数一数今天一共来了多少人?每个小组来了几人?这个时间段一共来了几人?并分别记录在旁边的画板上。随后,老师还会带领孩子们一起点数幼儿的数量,对记录的人数进行验证。随着计数技能的熟练化,大班的孩子们还可以尝试“按群计数”,2个一数、5个一数、10个一数。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环境,帮助幼儿把实物和数概念建立起了联系,有效促进了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除了数学核心经验,在幼儿自主签到中教师还关注到了孩子前书写、日期时间的认知、统计表征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二、在生活中创设数学问题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生活活动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直观性,其中渗透数学核心经验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排成的序列,在幼儿的生活中,模式是无处不在的。幼儿排队入厕盥洗时,教师请不同的幼儿当小队长,请小队长决定队伍如何排列,要求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小队长可以按照两个男生、两个女生的规律排队;也可以按照一个长头发两个短头发的规律排队;还可以按照三个穿裙子、三个穿裤子的规律排队……
“分类”是将一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并进行归类的过程。在幼儿午睡时,教师提供分类整理箱,教师提问:“上衣可以按照什么分?”有的孩子关注到了颜色,他会按照颜色进行分类;有的孩子关注到了衣服的款式,他会按照拉链、扣子、套头等款式进行分类;还有的孩子关注到了帽子,他会按照有帽子、没有帽子进行分类......多种分类方法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更敏锐、多角度地去思考事物的属性。
三、在探索中培养数学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幼儿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隐含着教育契机,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捕捉这些教育契机,让数学学习真正和幼儿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幼儿园的户外有很多的大树,孩子们每天户外活动、散步时都能看到。硕硕说:“幼儿园里的树好多啊!”希希说:“有多少棵呢?”老师说:“你们一起去数一数吧”。在寻找和记录大树数量的过程中,孩子们又讨论起了:“哪棵树最大?最粗?”老师笑着说:“你们可以去量一量......”孩子们开始寻找各种测量工具:绳子、木棍、丝带、海绵棒、乐高积木等。测量结束后,老师引导孩子们一起讨论出现的问题:“测量工具不一样,怎么比较呢?”老师和孩子们讨论后决定选择软尺进行测量,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认识了软尺,学会了如何使用软尺进行测量......
陈鹤琴先生提出“活”教育理论,“活”教“活”学,让幼儿在生活中主动探索、亲身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孩子们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在家园共育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家庭是幼儿生活的场所,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真实自然的数学学习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内容、理解数量关系。有些家长对数学教育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教师要注意在观念上引导家长。自课题工作开展以来,幼儿园以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多渠道、多方位地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幼儿园开展了“玩转数学,快乐六一”亲子数学游戏节活动,充满智慧的老师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了很多趣味性强、思维性强的数学游戏,游戏融合了集合与分类、数运算、空间方位、图形等数学核心经验,幼儿和家长在“玩、思、想”的数学之旅中,感受数学的无限魅力;幼儿园每月定期向家长推送“蜗牛数学屋”亲子数学游戏视频,家长带着幼儿一起在游戏中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各班在“家园联系栏”中创设了“趣味数学”板块,每周定期更新数学游戏、游戏目标等,给家长一些教育观念上的引导,让家长了解数学教育的目的和正确的教育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营造数学氛围、创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探索中培养数学兴趣、家园共育等策略将数学核心经验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挖掘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契机,寓数学教育于幼儿生活中,使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核心经验,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季湄,冯小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7.
[4]张俊.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