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劳创新,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析
摘要:在国家推崇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入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和实现人才全方位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现实条件。文章从强化育人导向、优化育人功能、增强育人本领、营造育人生态四个方面,着力创新融合机制路径,以推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创融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深化体制改革与优化创新生态,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设计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模式创新,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构建更加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只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培养能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新征程上,我们“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劳创融合,改革完善劳动教育体制机制,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一、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共生的关系与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强调要“四尊重一培养”,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揭示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造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也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造教育融合指明了方向路径。
(一)“劳创结合”的逻辑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为劳动教育提供重要的保障,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在锻炼动手能力的过程中,领悟国家和社会所需,将劳动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融会贯通,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也旨在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高端人才,两者的教育目的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对劳动教育价值提供了实践路径,劳动教育本就是通过实践性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鼓励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能力,这与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符合。我国需要创新型人才去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为民族的崛起贡献力量,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遇到困难不放弃的勇气,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教学隐形环境,高等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标,同时也通过大量的实践性活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而在实践过程中,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为高校“劳创”融合的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的育人方式。
其次,劳动教育又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高等院校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性教学的同时,增强学生将理论内容外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这需要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作用,在培养劳动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意识。同时,劳动精神的培养也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增强创业自信心,培养创造能力,提升一次创业的成功概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以劳动精神所培养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实习岗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勤劳意识,奋斗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理解创新创业的含义。
(二)“劳创结合”的重大意义
劳动精神也能让学生形成尊重个体,尊重劳动的意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品格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促进,同频共振,两者的融合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劳创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指的是在学习或工作方面,对自己负责内容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对高校人才来说有着长远的发展意义,而发展高等教育更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加入到培养体系中来,其主要培养途径是通过劳动教育建立工匠精神。通过实践性的劳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水平,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在此基础上,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加入到“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系当中,进一步从创新能力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要求。
2、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道路上,劳动教育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家生命力体现在创新驱动力上,创新力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进而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创新力主要体现在高端人才方面,而高校是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高等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一环。大学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与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不同,会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往往会赋予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劳动教育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场所,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再是单一的课堂式教学,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这样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融合性教学模式让创新能力的培养摆脱了形式主义的束缚,为其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途径。
二、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构共生的实施路径
(一) 强化“劳创融合”教育目标的育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大学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要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当今社会高速发展,需要高校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劳动教育应密切联系社会发展需求,既要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中的作用,也要紧密联系当代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注重结合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强化劳动教育目标的创新育人导向,使劳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强化“劳创融合”的育人目标导向,高校要使广大师生对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认识、有动力、有方向。明确“劳创”建设目标、提高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是实现“劳创”教学模式路径的首要目标。首先,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师生的思想引领,引导广大师生重视劳动教育,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同时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育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工艺方法的认知程度,加深对创造性劳动的认识成果,为高校克服传统劳动教育观念束缚,打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构建以人才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为导向的资源分配格局,强化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促进劳动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高校要推进劳动教育的交流合作,积极挖掘校内院系及校外单位在以劳动教育推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育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合的新领域,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对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有深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思维,给国家创新转型和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营造校内外各单位合力推进劳动教育创新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 优化“劳创融合”教育载体的育人功能
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还需要汇聚多方位的劳动教育资源,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衔接,通过形成行之有效的多方联动机制,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双创实践绝不是简单的“蜻蜓点水”,而是应当引导学生能够在其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这样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增进学生的专业知识,使他们具备浓厚的劳动情怀与创新创业能力。[1]
优化“劳创融合”教育载体的育人功能,高校要紧密联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突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与创新性,有效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改革,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育人成效。一是在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上,不仅使学生在劳动知识、劳动情感、劳动技能等方面获得成长,而且要强化劳动教育教学过程的双创素质培育目标,明确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双创素质和双创能力培育要求。二是在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突破口,大幅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操作所占比例,并在教学中主动融入双创教育元素,加强劳动教育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注重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工程技术接轨,从而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探索性。三是在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积极采用引导、鼓励、启发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双创潜能,着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上,积极推动评价标准从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向考察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水平转变,注重考察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所展现的双创意识、双创能力、双创精神及双创成果,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双创自主性。
(三) 增强“劳创融合”教育力量的育人本领
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只有组建起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化”师资团队,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新时代“五育”视域下劳动育人与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效融合,才能够为“劳创结合”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2]
在高校教师的队伍组建上,教师队伍从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向实践教学型、应用研究型、技术推广型转变。大力建设创业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懂学术、会技术、能操作、善创新等师资队伍。让他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课堂体验。在育人过程中既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他们的创新热情,也要能够启发学生,使他们善于创新思维、开展创新实践,还要能够通过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等为学生磨练创新精神做好思想引导。在学业导师制基础上,探索师生一对一结对子指导的劳动导师制、本科生助理制、创业导师制等。按照师生意愿进行双向选择,优先支持应用研究型、技术推广型教师担任导师,并优先与双创积极分子或先进学生结成对子。
高校要增强“劳创融合”教育力量的育人本领,需要坚持“四有”好教师的标准,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首先,高校要提高劳动教育教师创新育人的使命和责任意识。在入职培训、师德师风教育、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中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国家创新战略的宣讲,促使广大劳动教育教师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积极推动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其次,高校要培育劳动教育教师的创新精神。通过加大宣传和表彰力度,改革对教师“唯论文”的传统评价模式,优化对劳动教育教师创新育人的激励政策,扭转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热情度不高,精力投入不够的状况,引导劳动教育教师勤勉治学、追求创新,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成长成才。第三,高校要增强劳动教育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积极为教师提供技术实践培训,鼓励教师承担各类创新实践项目,增加教师在技术实践和创新实践方面的经验积累,并采用多种形式聘用校外技术应用的专长人才,提高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第四,高校要强化劳动教育教师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和引导学生创新成长的能力。利用劳动教育独特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劳动教育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禀赋特长,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充分重视创新人才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促进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提高引导成效。
(四) 营造“劳创融合”教育环境的育人生态
环境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环境的创新条件和创新氛围。营造劳动教育环境的劳创融合育人生态不仅能够充分有效地调动高校的人才培养资源,改变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局面,而且能够使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形成相互不断促进、持续深入融合的良性循环,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提升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成效。
高校营造“劳创融合”教育环境的育人生态,要从劳动教育的资源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三方面着力,团结并依靠广大师生,通过资源支持、文化熏陶和制度引导,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多方协同,构建融合教育生态。在资源环境方面,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外劳动教育创新育人资源。加强校内创新实践相关仪器设施的配备、共享和使用,建立开放性探索性实验室、联合创新工作室等。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的各类活动,形成具有现代感的劳动教育条件环境,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在文化环境方面,高校要主动营造劳动创新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拓展宣传渠道,大力宣传新时期劳动模范和创新育人楷模,弘扬工匠精神、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等,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劳动教育创新育人的重要成效,提升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劳动教育教学的意愿,激发他们创新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广大师生中掀起热爱劳动、勇于创新的热潮。在制度环境方面,高校要提高劳动教育中师生评价和激励制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高校应着眼于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和劳动教育教师创新育人成效,通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衡量标准和评价尺度,营造宽松适度、评价客观的制度环境,使师生在实习、志愿服务、创新实践等过程中能够获得创新带来的乐趣,增强师生的创新意愿、激发师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
随着时代进步,能创、会闯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会愈加旺盛。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既要求劳动者延续敬业奉献、精益求精、艰苦朴素的传统劳动精神,又要求其敢于创新、追求理想,树立工匠精神。以劳创新,已成为中国青年劳动观教育的基本内容。青年学生只有把创新创业与劳动结合起来,成为新时代有梦想的创业青年,以创新创业方式延续劳动精神,才能为自身发展营造适宜环境,从而带动更多青年参与创业,在新时代创业路上发挥无穷引领力。[5]
参考文献:
[1]付淑敏,孙元 .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研究 [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12(5):138-143.
[2] 张学礼,李晓华 .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及育人成效提升研究 [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15(3):69-74
[3]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价值、困境与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4):116-124.
[4] 朱翠兰,孙秋野.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7):67-72.
[5] 梅月平.实现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同力同行[J].人民论坛,2020(30):60-61.
(作者单位:陆玥,1987年3月出生,讲师,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联系方式:18925230697。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度课题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培养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