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全媒体视角下高校艺术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索
摘要:“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本文在全媒体视角下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基础,以高校艺术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行走的思政课堂对艺术生的重要意义。通过阐述“三下乡”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艺术生的特点以及全媒体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如何将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以提升艺术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艺术生在全媒体视角下开展社会实践的成果和经验,为进一步推动艺术生的思政教育和社会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生;全媒体;社会实践;思政课堂
在当今时代,思政教育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来深化和拓展。艺术生拥有独特的创造性和表现能力,将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把思政课堂变成行走的思政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激发艺术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和成长。随着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使他们在展示社会实践成果的同时能够运用更生动、形象的方式把志愿服务正能量传播出去。
一、“三下乡”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助力乡村振兴,践行时代使命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大任务。社会实践结合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学生在三下乡过程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农村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希望,同时,思政教育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振兴乡村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心系国家的情怀。例如,美术生通过三下乡,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更是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体现新时代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主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使命担当,将乡村品牌、乡村绘画、乡村美育等带到乡村,帮助乡村树立乡土新文化名片,传播乡村美景。
(二)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时代精神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文化传承是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它以思政教育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与传承,对传承创新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三下乡活动中,大学生能够以文化调研为抓手,对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底蕴进行挖掘与保护,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传统技艺与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以现代元素为手段,在文化表现形式上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大学生在三下乡活动中,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己任,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以弘扬时代精神为宗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培育时代新人,担复民族大任
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思政教育,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既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又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对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提高思想品德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
二、艺术生的特点及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艺术生的特点
1. 具有较强的创造力、表现力
艺术生通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注重个性和创新,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在社会实践方面体现出独特的学科特点。
2. 情感丰富,感性思维较强
艺术生往往情感细腻,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往往以情感为导向,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方案设计中,作品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二)思政教育对艺术生的重要性
1.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思政教育可以帮助艺术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将积极向上的理念、情感传播到艺术创作中去。
2. 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思政教育,使艺术生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增强艺术生的社会责任感,使艺术生在思想上、行动上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 提高综合素质
思政教育既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又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艺术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启发和素材,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三、全媒体在艺术生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一)全媒体技术的特点
1.全媒体是多种媒体整合的结果,信息呈现生动形象。在宣传报道中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使信息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
2. 实时性与交互性强
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可以迅速将信息传递给用户,实现新闻即时报道。全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交互性,用户与媒体内容进行互动,提高趣味性和参与度。
3. 传播范围广
媒体作品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在不同媒体平台上发布和传播,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
(二)全媒体在艺术生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形式
1. 短视频制作
艺术生具有独特的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记录社会实践的过程和成果。短视频可以通过记录画面和声音,展现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引起观众的共鸣。
2. 微电影创作
微电影是一种短小精悍的电影形式,艺术生可以制作故事片记录传达对社会实践主题的思考。微电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社会实践。
3. 全媒体展览
艺术生可以用各种媒介形式来呈现社会实践的成果,包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全媒体展示,让观众从而对社会实践有更直观的认识与了解,进一步扩大活动宣传的影响力。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以实践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四、思政课堂在艺术生社会实践中的实施策略
(一)结合专业特点,确定实践主题
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各不相同,要确定有针对性的实践主题,结合他们的特长开展社会实践。如美术学专业学生可进行主题为“绘出美丽乡村”的绘画实践,环境设计类学生可进行主题为“公共空间规划”的田园综合体设计,视觉传达类学生可进行主题为“设计赋能乡村”的创意产品文创设计等等。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专业+实践”促进乡村振兴。
(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实践安全
社会实践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校应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领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实践方案和安全预案。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实践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
(三)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提高实践质量
教师在社会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师应选择与实践内容专业相关的专业老师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交流分享、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加强宣传推广,奏响实践强音
社会实践的成果需要通过宣传推广才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实践成果展、归来话成长、新闻宣传报道等方式,加强对社会实践的宣传推广,扩大实践的影响力。
五、全媒体视角下艺术生开展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优秀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政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媒体迅速传播,影响更多的人,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本文以“美丽乡村”绘画实践为例,阐述全媒体下艺术生开展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学院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绘画实践。学生们深入农村街头巷尾,用媒体记录乡村人文风光,用画笔描绘出美丽乡村的画卷。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到农村进行实地绘画创作。学生们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农村的美丽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场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美乡村等红色元素。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还与当地农民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学生们的绘画作品在学校内进行了展览,并通过媒体平台在校内外进行报道宣传展示。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农村的美丽风光,也反映了农村的发展变化和乡村生活。同时,通过这次实践,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丰富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吸引力
三下乡是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通过专业特点、确定实践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美育与德育、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全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艺术领域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艺术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发展规划,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艺术实践的应用中,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艺术生可以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思政教育短视频,使思政教育内容更鲜活形象,增强兴趣和参与度。
(二)创设良好氛围,提升教育影响力
我院学生立足学科专业,运用多种媒体打造宣传平台,在校内校外各大媒体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三下乡期间,团队通过踏访乡村红迹,镌刻红色印象,团队成员充分挖掘乡村红色资源,开讲“红色故事会”,在亲身实践中“寻红”“传红”“铸红”;绘就乡村美景,绽放乡村魅力,开展“和美乡村”、“乡村美景”等活动,营造乡情乡韵,提升村容村貌,助力乡村旅游;打造美育课堂,书写艺术篇章,利用寒暑假开办乡村大讲堂,为乡村儿童开展手绘、国画等美育辅导,同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普法教育、推普教育等宣传;代言乡村形象,引领乡村风尚,聚焦农村产业、美丽乡村等,运用媒体为家乡代言,展示家乡发展变迁;选树乡村生态大使,通过云直播传乡村名片、讲乡村故事;为家乡直播带货,营造了人人皆可为的扶贫氛围;设计赋能乡村,创意激活乡愁,通过“一乡一品一设计”,为特色产品设计文创,讲好乡村故事,助力精准扶贫,有力宣传和树立了当地新文化名片;重塑乡村面貌,开启田园新篇,成员发挥设计专业优势,对乡村的公共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全媒体时代下将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真实的设计案例,使实践教育活动进行宣传推广触动更多学生的心灵,激发情感共鸣。
六、结论
在社会实践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对于艺术生来说,全媒体技术为他们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使他们能够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社会实践的成果,传播正能量。在今后的思政教育中,应进一步加强对艺术生的社会实践指导,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推动思政课堂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雨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4,30(1):59-63.
[2]王曦,刘源.乡村振兴背景下“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创新探索一一以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23(10):102-105.
[3]张小玲.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实施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8):251-254.
作者简介:刘见学(1994.08-),男,汉族,籍贯:山东临沂人,潍坊学院美术学院(陈介祺金石书法学院)辅导员,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