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园共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李萌 曲祾奥
  
扬帆媒体号
2024年28期
庄河市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400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起点,家庭教育是孩子茁壮的沃土,园所与家庭携手,共同构建科学、和谐的成长环境,是新时代幼儿教育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从凝聚共识、搭建平台、创新方式三个维度,探索了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的实践路径,通过家园教育观念的互动碰撞,良性互动平台的搭建,以及家园体验式活动的创新,幼儿园家园共育实现了从“园所主导”到“家园双主体”的角色转变,形成了家园同心、协同发力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幼儿园;家园共育;教育合力

引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配合,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园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已成为新时代幼儿园教育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以来,随着国家学前教育政策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随着“家园共育”理念载入《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广大幼教工作者对家园共育的认识日益深入。

一、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的问题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幼儿园在开展家园共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家园主体间缺乏育人共识,部分家长仍秉持“起点教育”理念,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少数幼儿园教师对家庭教育参与持抵触心理,固守园所主导地位,需更新家园共育理念。家园互动渠道不畅,缺乏有效平台,家长日、家长会等传统互动形式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家园微信群、QQ群作为新兴载体虽然拉近了时空距离,但也存在内容碎片化、交流随意性强等问题,未能真正成为家园互动的有效阵地[1]。家园共育形式单一,缺乏体验感和参与度,目前幼儿园开展的家园活动,大多以“园所说、家长听”“园所展、家长看”等被动接受式的教育宣传为主,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家长参与,“被共育”多,“共同育”少,难以调动起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家园教育理念的偏差、互动平台的缺失、参与形式的单一,制约了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成效,影响了幼儿发展的内外资源整合,幼儿园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创新思路举措,积极回应家长需求,搭建起家园良性互动的桥梁,推动家园在教育目标、理念、方式等层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进而实现园所与家庭的同向同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汇聚起教育的磅礴力量。

二、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的实践策略

(一)家园共识:凝聚共育合力

实现科学共育,首先要形成观念共识,幼儿园要加强家园平等交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帮助家长读懂幼儿园教育,理解园所保教工作的重要价值。幼儿园可邀请家长走进园所,参与“幼儿园一日”等体验活动,通过情境式体验,近距离感受幼教工作的特点,深化对园所工作的认知认同,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APP平台等渠道,向家长及时通报幼儿园教育教学动态,宣传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如组织“家庭教育微讲堂”,邀请教育专家、优秀家长走上讲台,分享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教师要虚心接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积极吸收家庭教育的优秀做法,在平等交流中实现观念的互补、智慧的碰撞,通过良性互动,逐步消除家园认知偏差,在共同关注幼儿发展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科学育儿的合力[2]。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专业发展,提升家园共育的意识和能力,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跟岗实践,学习借鉴先进园所的家园共育经验,开展家园共育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与家长沟通的策略和方法,探索成立“家园共育教研组”,开展家园共育主题教研,在反思改进中提升实践水平。

(二)家园互动:搭建共育平台

家园互动是实现共育目标的桥梁和纽带,幼儿园要从互动平台入手,丰富互动内容,创新互动形式,打造亲近、温暖、多元的家园互动格局,要健全家园互动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幼儿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家长学校App等为载体,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的立体化互动平台。要加强互动平台管理,形成有主题、有计划、有节奏的运作机制,杜绝低俗、庸俗内容,确保互动平台凝练向上、丰富多彩,要创新互动内容,家园互动不应仅停留在日常起居、作业点评层面,更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特长、情感态度、社会性发展等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师可通过互动平台,向家长分享幼儿在园精彩瞬间,介绍幼儿的进步与不足,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儿的近期发展,调整家庭教养方式。家长也可通过互动平台,分享幼儿在家的点点滴滴,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幼儿,还要创设富有园所特色的互动品牌,如邀请家长担任“园所小主播”,用视频、音频等形式记录幼儿成长足迹,增强家长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不同年龄班级还可开设不同主题的亲子阅读、运动、游戏角,激发起家长参与的兴趣。

(三)家园体验:创新共育方式

体验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家长参与的最佳路径,幼儿园要从被动式的家长教育,向主动式的家长参与转变,为家长搭建体验式、互动式的参与平台,让家长在与孩子共同游戏、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收获教子的快乐和成就。要开展形式多元的家园体验活动,组织“我和孩子一起过一天”主题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一日生活,并适时担任“小老师”,感受教保不易,体验教师角色,开展“家庭悦读周”活动,引导亲子共读绘本,交流读书感悟,传递亲情温暖,举办“我是环保小达人”亲子游戏,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意制作,在趣味体验中培养环保意识、动手能力。要深化社区参与,打造浸润式家园共育氛围,举办社区“微剧场”,邀请家长自编自导体现家风家教内容的小品、情景剧,在角色体验中反思教养得失,开展“幼儿园+公园”共建活动,组织家长与孩子体验自然之美,感悟生命成长,联合图书馆开展“阅享亲子故事会”,在书香氛围中滋养亲子之情,还要发挥“以点带面”作用,树立家园共育示范典型,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公开课评比,组织优秀家庭进社区家长学校授课,引领更多家庭参与其中。

三、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实践成效分析

家园共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推广应用,为幼儿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家园共育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家园互动中,幼儿园教育理念逐步渗透家庭,家庭教育资源也充实到园所,幼儿在园在家获得了连贯统一的教育,有利于儿童各领域能力的协调发展,在家园互动、亲子体验活动中,幼儿与父母共同游戏、学习,享受天伦之乐,亲子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性发展、情感态度得到滋养。家园共育增强了家长的教育参与度,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育儿能力,在与园所的良性互动中,家长学习掌握了更加科学的教育方式,在角色体验中获得了换位思考的机会,逐步摒弃了唯智论、唯分数论等错误观念,树立起尊重幼儿、相信幼儿的儿童观[3]。

结语

欲事立,须是心立。未来,幼儿园要进一步树立家园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共建共享、互利共赢为目标,紧紧依靠家长这一教育的“同盟军”,在家长学校、家园博客、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中不断创新提质,为家长搭建更多参与互动的舞台,让家长在良性互动中获得科学指导、精神滋养。要统筹利用政府、社区、园所等各方资源,营造全员参与、全域支持的家园共育生态,让城乡结对、名园送教等成为常态化品牌项目,让家园共育之花盛开在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 崔健琨.家园共育下幼儿园家长学校成效分析[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10):4-6.

[2] 付银慧.浅析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积极互动策略[J].前卫, 2023(24):0153-0155.

[3] 朱巧红.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共育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 2024(3):110-1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