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医改背景下基于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研究
——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例
摘要:医疗卫生事关人民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医疗是最大的民生,如何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不足问题,减少跨省就医,回应群众对医疗服务的美好期盼,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无疑是最有“医靠”的途径之一。本文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主要对象,研究新医改背景下基于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相关内容,提出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有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医改;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传统特色优势与社会需求并不完全适应。随着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中医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中医药服务功能拓展延伸,中西医协同机制更加健全,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一、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意义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技术和人才都极端重要。多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医药发展的法规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更加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渐健全,人才引育成效显著,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全社会的关注度、人民群众的认可度显著提升,在许多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医药全面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融入健康中国行动,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但也要看到,中医药事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桎梏,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不突出、中医医疗能力和水平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医医疗事业发展的短板。
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通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可以更加科学的整合区域内中医药资源,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1],更好发挥中医药的“三个作用”、方便群众就近就便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创造良好环境、体系培养更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通过建设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让中医药学科发展有了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可以有效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推动中医药学科体系完善,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扩容,从文化、理性、养生和特色治疗层面发挥优势,为实施“三医联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更大作用;还能够带动中医药产业链上下游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
二、山西地区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现状
山西省是一个拥有近3500万常住人口规模的省份,但是省内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能力差距较大,医疗供需矛盾仍就比较突出。2019年7月24日,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等重要论述、指示、批示的落实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区域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的具体行动,也是我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建设“健康山西”,助力转型蹚新路出雏形的现实需要。山西省被确定为首批试点省份之一。2021年3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签署《合作共建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协议》,2021年6月申请批复,成为全国首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目前,山西省共有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山西医院(2019年8月签订协议,为省内首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目前4家已全面启动建设。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是唯一一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山西省委省政府等多部门高度重视,合力推动,出台36项政策清单,从床位、编制、资金、审批、医保、人才、科研等方面给予超常规保障。
自2021年4月首批专家入住以来,推动了管理、技术、品牌“三平移”。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全年门急诊394951人次,2023年门急诊547129人次,增长38.5%;2020年出院患者12242人次,2023年出院患者23099人次,增长88.7%;引进高层次、紧缺型、实用性等人才近30名;6个专科获批国家级中医优势专科;申报立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创下新高;批复增加床位400张,编制床位达到1200张,引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3项,填补省内空白5项,新住院楼、康复中心等基础建设,2.69亿元的设备升级,使诊疗环境和条件实现了由“改头换面”到“脱胎换骨”的转变,医教研水平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对比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前及前期建设情况,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疗服务量和新技术新项目显著增长,诊疗能力和科研水平显著提升,管理运行效率和医疗收入结构高效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创新、成效彰显,内涵建设和社会知名度全面提升,跨省跨区域就医大幅减少,极大地提升了山西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这些进展成效,显示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思路举措是行之有效的,也为后续深化建设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也给附属医院带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契机,而高层次人才成为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提升临床教育教学能力的最强动能。
三、新医改背景下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保障落实政府投入
要尊重医学科学发展规律,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基本原则,落实政府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不断完善编制、医保等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卫生健康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公立医院改革因其现实性、复杂性、艰巨性,一直是政府、公众、学术界热议的争议最大,分歧最多的现实问题。改革力度不能超范围,发展潜力得不到释放,影响和制约医院的发展和效率。因此,在推进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使其公益性发挥到最大最好,同时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使公立医院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与进步,优化卫生总体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和效益,逐步实现“公平可及,群众受益”,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值得下大力气研究和解决的。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过程中,培养中医药人才是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关键,特别是发挥好高层次人才的先导性、引领性、基础性作用,才能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智力职称和人才保障。第一,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在当今时代,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药人才,应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比如,建立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后研究的完整教育链条,确保学生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在理论知识得到提升的同时,实践技能水平也不断上升,从而得到全面培养。也应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第二,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提高中医药人才临床实践能力。在中医药人才成长过程中,继续教育是重要环节。应建立健全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鼓励中医药工作者参与短期培训、远程教育、学术会议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不断更新已有知识,提升临床技能。若是条件允许,可以建立临床实践基地,让中医药人才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提高诊疗水平。第三,鼓励中医药人才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项目、访问学者计划,了解国际中医药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更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拓宽视野,提升竞争力。第四,建立高层次医疗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高层次医疗人才梯队建设制度、人才梯队建设规划与管理制度。重视和加快学科带头人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培育高新技术人才,把培养一批会看病、看好病,有扎实基本功和专业技术的医疗人才作为目标。
(三)推动中医药科研创新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应将中医药科研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首先,政府和医院应认识到推动中医药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加大对中医药科研的投入力度,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专门支持那些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中医药科研项目。不仅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还能保证科研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众筹、捐赠等方式,扩大科研资金支持来源。其次,应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的建设。建设高水平的中医药实验室、临床试验中心,让中医药科研人员可以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优越的研究环境,畅通渠道,加快审批,支持中医特色院内制剂在区域中心院内共用、共享。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培养一批既具备深厚中医药理论基础,又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科研人才,提升我国中医药科研的国际竞争力。最后,鼓励中医药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与全球同行进行深入交流,共同开展研究,共享科研成果,提升中医药科研的国际地位,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
(四)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应积极提高中医药文化影响力。首先,可以组织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系统整理、翻译和出版古籍,确保中医药文化的经典著作得以广泛传播,同时积极挖掘和收集民间秘方,保护中医药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其次,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开展健康讲座和设置科普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向大众广泛普及中医药知识,提升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水平和接受度。作为区域医疗中心,要充分发挥和有效输出行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建设成果,积极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比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负责的区域医疗中心专家“健康山西行”活动,赴平遥、五寨等县区开展义诊帮扶等,辐射带动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提升,让三晋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的服务。最后,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纳入中医药文化,加强对具有历史价值的中医药文化遗址和遗迹的保护力度,确保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通过综合性的举措,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中医药的宝贵遗产,还能够增强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应关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高中医药产品市场竞争力。应支持中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中医药产品质量。鼓励中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中医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并制定有利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如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优化中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医药产业的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六)提升输入单位同质化发展质效
作为输入单位,从医院内部来讲,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质量为目标,致力于“三转变、三提高”,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办事程序。整合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系统和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开源节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强化信息化支撑,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体系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结语
新医改背景下,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通过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科研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助力中医药强省战略实施,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袁坤.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话语体系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36(04):102-105.
[2]谢田,宝玉金,张燕.中医药多重优势推动亚健康管理的传承与创新[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4,32(14):197-199.
[3]周崇臣,高静,张晓敏,等.协同共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21,41(9):1-4.
[4]张洋.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浙江省A医院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5]吴红燕,张晓敏,高静,等.基于管理流程的高效编纂医院院志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20,40(12):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