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讲授法在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应用

段学丽 邬丽丽 吕彩虹
  
扬帆媒体号
2024年30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多的变化,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法受到了很多的指责。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后,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意识到讲授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其他的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优势,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运用讲授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运用教师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可以弥补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水平等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讲授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多的变化,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法受到了很多的指责。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后,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意识到讲授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其他的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优势,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运用讲授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运用教师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可以弥补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水平等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讲授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通过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阐述规律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并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方法。王道俊和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中将讲授法概括为: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规律、定律、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并促进学生的智力与品德的发展。由于语言是传递经验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故讲授是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运用其他方法,都需要配合以一定的讲授。讲授法是主要运用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就是教师运用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行为和方法。我国中小学高效课堂上,讲述平均占课堂时间的65%左右。

依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情况等方面的不同,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不同的类型。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讲授法一般有两种,即讲述法和讲解法,讲述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向学生系统地陈述或描绘教学内容的一种讲授方式”“这种方式是教师在充分消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进行的系统叙述和形象描绘,讲述法强调生动的讲述。

讲解是教师用语言对教师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论证的一种讲授方式,讲解是说理,重说明、解释和论证,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形成历史概念、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讲解法适用于历史概念、历史发展规律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讲解,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解法强调准确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历史概念,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更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

一、讲授法有利于学生对于唯物史观的理解,为落实其他方面的素养和培养历史思维提供了理论保证。

比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是这一课的灵魂,学生要理解清楚一个时代思想文化与其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要明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历史的本质,从而理解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为什么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高峰等问题。而唯物史观的落实就体现了讲授法的优势,首先需要教师用浅显的但又专业的语言介绍唯物史观,厘清关系,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学生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本节课的与前几节课之间的关系,理解单元大概念教学下,这一课所处的地位,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形成历史思维。

二、讲授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获取辨析史料的方法,有助于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学生必须理解掌握史料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学生要了解史料的类型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现代音像史料等多种,要明确史料从研究价值角度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而学生这些理论知识的获得,需要教师清晰明确的讲解。

比如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戊戌维新运动”这一目时,关于“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出示了两则史料,一则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书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初八日(公历五月二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一则编自《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通过史料研读,引导学生考证“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落实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首先教师要通过讲授法讲解如何辨析史料,判断史料的真伪,判断史料的价值,教师通过专业的语言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增强实证意识,接下来学生在理解了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研读史料,从史料中提出有效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得出自己的认识,在听讲与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逐渐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

三、讲授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充满人文情怀,关注现实问题,从而形成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通过学习历史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比如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介绍日本侵华的实物史料,向学生呈现日本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步步侵略和犯下的种种罪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珍爱和平,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

总之,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接受一定的历史知识作为其进一步学习的前提,虽然他们是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获得历史知识,但是教师生动、专业地讲授所起的效果绝不是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所能获得的。教师准确的讲授可以为学生清晰地讲授历史知识(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同时,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现象,以讲授法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聆听与思考、探究结合起来,打造灵动鲜活的高中历史课堂,从而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P.(92).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P.(244).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P.(98)P.[(1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