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学前教育家园共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国淼
  
扬帆媒体号
2024年30期
阳谷阎楼镇中心幼儿园 2523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学前教育家园共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首先,阐述了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的概念及其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家园共育理念认识不足、家园沟通机制不健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家园共育理念的宣传教育、建立有效的家园沟通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对策建议。最后,强调了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公平的成长环境,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社会性发展;教育公平

一、学前教育家园共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一)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的概念与重要性

学前教育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师、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协作,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家庭和幼儿园不再是孤立的教育单元,而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合作伙伴。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为儿童提供一个连续、一致的成长环境,使得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中都能得到适宜的教育和关怀。这种教育模式强调了家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家长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社会行为、情感和认知能力。这一过程包括了儿童如何理解他人、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如何适应社会规范等方面。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社会性能力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学习和形成的。家庭和幼儿园作为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家园共育,儿童能够在家庭和幼儿园中获得更多的社会互动机会,学习社会规则,发展社会技能,从而促进其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三)学前教育家园共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前教育家园共育通过提供丰富的社会互动环境,有助于儿童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在家园共育的模式下,儿童不仅能够在幼儿园中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互动,还能在家庭中与家人进行交流和合作。这种多方面的互动为儿童提供了学习社会规则、理解他人情感、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此外,家园共育还能够帮助儿童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一致的社会行为指导,这有助于儿童形成稳定的社会行为模式。通过家园共育,儿童能够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得到一致的鼓励和支持,这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二、学前教育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园共育理念认识不足

当前,部分家长和教师对于家园共育的理念认识不足,缺乏对家园共育重要性的理解。一些家长可能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责任,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而一些教师也可能过于依赖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未能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家园共育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影响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效果

(二)家园沟通机制不健全

家园共育的有效实施需要良好的沟通机制作为支撑。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家园之间的沟通往往存在障碍。一方面,家长可能因为工作忙碌而缺乏与幼儿园沟通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幼儿园也可能因为资源有限而难以为家长提供充分的沟通渠道。沟通不畅不仅影响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了解,也限制了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是影响家园共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些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幼儿园,而大多数家庭则难以享受到这些资源。这种不均衡的分配导致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中接受的教育质量存在差异,影响了家园共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可能导致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不信任,从而影响家园共育的合作氛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确保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家园共育理念的宣传教育

为了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家园共育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家长会、社区讲座、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普及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教育部门和幼儿园可以联合开展家长教育课程,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家长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应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如亲子活动、家长志愿者等,以增强家长的教育参与感和责任感。

(二)建立有效的家园沟通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园沟通机制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幼儿园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的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微信群、QQ群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建立家园互动平台,提供在线家长学校等,以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儿童在园的表现和成长情况,以及幼儿园的教育计划和活动安排。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情感交流,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为了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要关注弱势群体儿童的教育需求。政府应当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质量,确保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同时,幼儿园也应当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儿童的成长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社区资源的整合,如图书馆、文化中心等,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丰富的成长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学前教育家园共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对策建议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家园共育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在理念认识、沟通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需要加强家园共育理念的宣传教育,建立有效的家园沟通机制,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公平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艳霞.学前教育中构建家校共育平台的问题与方法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23,(21):201-203.

[2]罗鹃.学前教育家园共育模式探究[J].智力,2023,(14):179-182.

[3]彭晶.协同学理论视阈下幼儿园与社区协同共育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23.DOI:10.27859/d.cnki.gxhsf.2023.000193.

作者简介:国淼,女,1996年2月,汉,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