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公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公安院校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面临着学业就业、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带来的心理问题。本文结合警察职业特点、公安院校育人特点,以答好三道题提出解决对策,答好体系支撑的“基础题”;答好协作育人的“应用题”;答好五育赋能的“综合题”。提升心理育人实效,为公安实战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关键词:公安院校;心理健康;对策
引言
2023 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公安院校大学生既有普通大学生中存在的适应能力、社交、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同时还承受着紧张学习任务的压力、高强度体能训练的压力、严格警务化管理纪律的约束、毕业后从事的高风险、高压力、高应激公安工作的考验,因此对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有着比常人更高的要求。[1]因此,更应提高对公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为其更适应公安工作奠定基础。
一、公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
当前,公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体低于国内大学生平均水平,心理健康状态总体较好。但以其特殊的警务化管理模式与就业方向,产生的心理问题同中有异。表现于生活、学习、情感等多方面。
(一)生活环境不适应导致孤独逃避
公安院校大学生从高中来到大学,面对着警务化管理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学习方式和生活作息的变化,在自我定位、人际交往、生活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方位的调整适应。[2]笔者从针对江西某警校大一新生的146份心理压力问卷调查中发现,有13份反映其在当前环境感觉心理压力大。不同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因难以迅速融入这种高度纪律化、集体化的生活环境,可能会产生孤独感和逃避心理。他们可能感到自己的个性与警务化管理的要求格格不入,导致在群体中感到孤立无援,进而选择避免参与集体活动,甚至可能出现社交退缩的现象。这种不适应还可能表现为对生活细节的不满和抱怨,如对宿舍条件、饮食安排等的不适应,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实则可能累积成心理压力,加剧孤独感和逃避行为。
(二)学习就业赋压力导致过度焦虑
受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躺平”思想,对日常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学习适应能力较差和专业兴趣低落,易产生抵触心理和厌学态度,以及公安技战术等学科难以在短时间内突击巩固,导致在期末考试中出现焦虑情绪。
另一方面,对于警校生来说就业时地域选择较少,且不同地区岗位参差不齐,竞争较为激烈,给大三、大四学生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根据调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选择学业压力为主要心理压力来源占比58.2%,在对大学四年级学生的调查中,这一数据上升到了85.71%。部分同学在准备统一联考时自我加压较大,导致产生过度焦虑的情绪,对心理健康造成了较大的伤害。
(三)人际交往难处理导致消极抑郁
不同于地方大学“同班不相识”的情况,公安院校严格的警务化管理与一日生活制度,客观上增加了集体生活与人际交往的时间空间,部分学生难以迅速适应。一方面,由于学生经济生活条件、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的不同以及个性特征差异,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交往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不能正确处理恋爱关系,易导致出现交往矛盾和心理健康问题。
二、答好三道题探索解决公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答好“基础题”,体系支撑构建心理健康防线
1.“完善制度机制”破题,高位推动融入育人育警体系
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心理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中,2020年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整体教学计划。公安院校作为预备警官的培养地,应当结合警校生的心理健康特点,针对心理压力来源,建立全链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疏导体系,融入思政教育,融入育人预警体系。例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通过交流观察、问卷测评、同学消息反馈等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快速响应:制定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能够迅速启动干预程序,开启绿色通道,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后续跟踪:对接受过心理干预的学生进行后续跟踪,关注其心理状况变化,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具体而言,公安院校应结合警务化管理“一日生活制度”,在特定时间穿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力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以江西某警校为例,利用每周团日活动、指导员下中队等时间,开展集中贪心谈话,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同时组建专门心工部建立心理健康“晴雨表”,掌握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加强队伍建设”解题,提高能力本领护航阳光成长
不同于普通院校大学辅导员,公安院校对每个中队、区队配有专门政治指导员,警校生在校期间和指导员相处时间长,沟通交流多,加强提升政治指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是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教育质效的关键一招。具体而言,一是加强指导员对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识别和情绪、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的学习培训,提高指导员心理技能和素养,不断拉进指导员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二是鼓励政治指导员通过自学心理学课程、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等方式,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提高专业指导能力以及疏解应对能力。
除加强政治指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专业专门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储备也是必不可少。学校层面应加强对高素质心理教师的重视程度,加强开展更大范围、更高频次的心理团辅活动,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专业、便捷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同时建立心理教师到公安实战部门挂职交流机制,拓宽沟通渠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队伍建设,以更高本领护航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答好“应用题”,协作育人用“心”服务公安实战
笔者在调查询问中得知,许多警校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复杂的工作业务,高压的工作强度以及迷茫的职业发展让他们的心理压力剧增,难以在短暂的时间内适应公安工作。对此,立足公安实战,加强应用本领,是做好公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题”。
1.课内理论实战化
一是增加个性化教学:除了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个人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设计。例如,对于将来可能从事特警工作的学生,可以增设针对高风险、高压力环境下心理调适的课程。二是增加实战案例分析:在课程中加入真实的公安工作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中的主战民警心理状态和应对策略,身临其境打好“预防针”。三是实战模拟训练:根据公安工作的不同阶段和难度,设计不同层次的模拟训练。从基础的情境模拟到复杂的多部门协同作战实训,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2.加强校局合作协同育心
校局合作协同育人的最主要方式是实习见习,大学二、三年级是心理健康的塑造期,是培养警察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鼓励学生前往一线执法单位接受实践锻炼,组织学生参加重大安全保卫活动等等,并组织心理教师全程开展跟踪指导,帮助学警解决心理困惑,同时加强警察意识的塑造、警察作风。以江西某警校J系为例,其通过建立专业实战教官资源库,深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落实专业教师、实战教官“同上一堂课”,坚持每月开展“大讲堂”“圆桌派”活动;通过校局共同开展课程建设调研、资源开发、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和考核评价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公安实战。
(三)答好“综合题”,坚持五育赋能促进学警心理健康
1.坚持以德育心筑根本
德育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人格健全性,还在心理层面促进了学生心理素养和品质的提升。作为公安院校,“政治建校”是根本原则,须将德育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公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紧扣“育警铸魂”核心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框架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以“大思政观”牵引革新“微心理观”,在工作定位、内容、形式、成效等方面寻求重塑与精进。[3]
2.坚持以智慧心是关键
智育发展了包括记忆力、分析力、创新力和想象力在内的心理功能,优质的智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心理潜能,还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心理活动模式,增强心理的适应力和弹性,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特质。[4]不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任何坎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因此,警校生在校期间要加强专业学习,扎实提高各项能力本领,以更高能力水平应对复杂问题。
3.坚持以体强心健体魄
适时规律的运动能提升个人自信心,对解决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心理有较大益处。对此,公安院校应当坚持早操制度等养成学警勤锻炼的良好习惯,不仅满足公安工作对体能的硬性需要,更是激发以体育心的强大动能,让学警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仍能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受益终身。
4.坚持以美育心润生活
美育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构建多彩心灵世界的基础。公安院校需要积极开展各项美育活动,例如摄影大赛、诗画作品大赛等,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力求培养出既有过硬本领、又具备高尚情操的新时代公安人才。
5.坚持以劳育心强动能
劳动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积极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保持内务卫生干净整洁的要求,与警务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即强调纪律性、规范性和执行力,公安院校要积极通过内务整理这一劳动实践,培养警校生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更强的执行力,为其心理健康培育提供强大动能。
三、结语
公安院校承担着立德树人、育警铸魂的重要使命,在对警校生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应当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要积极完善制度机制,致力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体系。要做到课程理论实战化、加强校局合作交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实战导向。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坚持“五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新时代公安队伍输送更多既有坚定信念、过硬本领,又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优秀人才,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注入“心”的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丽.公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应用探讨[J].大众心理学,2023,(12):19-21.
[2]胡博闻.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研究——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生为样本[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31):171-172.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1.079.
[3]肖志华,许小廷,曹兴华,等.新时代公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模式构建[J].四川警察学院报,2024,36(02):122-130.DOI:10.16022/j.cnki.cn51-1716/d.2024.02.012.
[4]王占仁.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难点与突破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4,(09):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