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摘要: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实施跨学科学习,能够促进高中生深度学习的发生。高中生学习任务重且课业压力较大,跨学科学习的开展可统筹规划,依据考情和学情,选择语文作为主干学科,整合历史、地理等学科作为“枝干”。文章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创设引人入胜的合理情境,以及联系现实的问题,借助跨学科知识突破教学难点。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跨学科教学需要突出语文学科的主干特性,防止其他学科知识分散学生精力,确保教学目标预期的达成。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修订版课标》)的“学习要求”部分提出“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从新课标提出的学科评价要求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将其他学科知识、素养融会贯通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也证明跨学科教学在学科课程中进行适度尝试具有必要性。文章以《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为例,旨在通过课堂实践,探索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可操作性。
一、跨学科教学的基本内涵
跨学科要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依托。跨学科要以学科为依托,但要超出单学科研究的视野,关注复杂问题或课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本文将“跨学科教学”的概念界定为: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中相关的知识、能力、素养运用到解决本学科问题,促进其对主要学科知识点理解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跨学科教学应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跨学科教学拓宽了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维的广度,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帮助学生有效习得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往更深处漫溯”。在《烛之武退秦师》学习中,结合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及人物关系等历史学科的知识,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文体特点、关键语句、劝谏方法、文章结构的“弦外之音”和构思之妙。
跨学科教学促进高中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学生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个别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想借助史料继续探究类似“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不同方式、结果及原因,间接融合了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从学生发展角度看,使学生在探究有关语文学科的具体问题时,有助于真正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开放互融的知识体系[1]。
《烛之武退秦师》最早收录于《左传》,作者塑造了一位机智善辩、公私分明的使臣形象,并生动演绎了秦晋郑三国之间的纷争,为高中生了解先秦儒家文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从学情来看,高中生在初高中阶段的历史与语文学习期间,初步了解了“动荡”“王室衰微”等知识,开展跨学科学习,也是新知的学习使得旧知获得了重构,让脑海中的脸谱化历史人物形象变得生动。同时,历史学科、地理学科知识可表达为“城濮之战”“重耳流亡”“秦晋之好”以及古代中国地理信息,以教学“脚手架”的形式,为学生对文章主要情节的解读、诠释、辩驳提供依据[2]。
三、《烛之武退秦师》跨学科教学的主要策略
(1)确定跨学科教学目标
核心问题为“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学习目标1:分析烛之武有理有据的劝谏,感受其说理技巧。学习目标2:探究烛之武成功退秦师的原因。学习目标3:探究秦军退兵的其他因素。
(2)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任务1: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绘制一副思维导图,层次流程如下:先肯定秦晋围郑必胜,再从利弊角度分析存郑优于亡郑,最后援引史实证明晋的背信弃义。按照这个逻辑顺序,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语言逻辑关系。
任务2:语气语调与对象意识同样是说理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适当采取点拨启发,让学生分析烛之武成功的语言技巧细节。
任务3:通过思辨性阅读,探究烛之武的说理是否无懈可击,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适当运用逻辑学的技巧,如假设论证的不必然发生、孤证不立等,再结合历史学科的背景资料,分析秦穆公退兵是否有其他考量。
四、《烛之武退秦师》跨学科教学的思考与启示
跨学科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地理学科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是,个别教师运用历史与地理学科知识,却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介绍历史背景,这违背了跨学科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学科之间的思想和方法未能真正得以整合[3]。例如,《烛之武退秦师》最后一段晋国决定退军的原因进行探讨时,引导学生关注春秋时期各国相关背景,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这才是有意义的跨学科教学。
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课上引导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内化,并对语文学科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生成新的认知和创造。再比如说,为何要在探究烛之武劝谏成功这一问题上插入若干历史知识“脚手架”?原因在于历史事件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如郑文公未礼待重耳是晋攻郑的理由之一秦晋殽之战也证明秦晋之盟并不牢靠。期间,开展“模拟历史”活动,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来讨论剧情,在周王室衰弱背景下,秦国向东扩张对于历史事件发展的影响。总之,由于课程安排有限,需要在时间上做出适度的安排,过分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会使语文教学丧失独立性,并混淆学科边界,这需要有量的限制和难度的把控[4]。
参考文献:
[1]林澄.烛之武“退”秦师的逻辑再思考[J].中学语文,2023,(23):19-20.
[2]周艳喜.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着力点研究——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J].高考,2023,(35):165-167.
[3]洛晓漪.《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J].山西教育(教学),2020,(09):77-78.
[4]韩建丰,高凌蕊.高三“小学段”跨学科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咖啡单元”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4,(09):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