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个性化干预方案与效果评估

李姣
  
扬帆媒体号
2024年35期
丹凤县花瓶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本文以“基于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个性化干预方案”为主题,旨在探索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如何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设计了一个以学生个体特征为中心的个性化干预方案,并在实践中检验了其有效性。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能有效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其自我认同、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研究表明,个性化干预方案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提供了教育改革的参考路径。

关键词:五育并举、心理健康、个性化干预、教育模式、效果评估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习压力、情感困扰及人际交往等问题都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即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综合发展。这一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视其人格健全、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五育并举”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多以“各育并行”的方式存在,缺乏有效的融合策略。为此,本文提出将“五育并举”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个性化干预方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并对其效果进行系统评估。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并举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在实践上为学校心理教育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设计并实施个性化干预方案,本文探索了将“五育并举”理念转化为可操作方案的方式,为解决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3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如何设计基于五育并举理念的个性化干预方案?

2.个性化干预方案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3.如何评估干预方案的效果及其可推广性?

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我校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通过班主任推荐并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样本中,男生40名,女生40名,平均年龄为13.5岁。根据前期调查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如《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MQ))的评估结果,这80名学生中有45%的人报告存在中度以上的学业压力,30%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退缩行为,而35%的人表示有明显的情绪管理问题(如易怒、焦虑)。在基线评估后,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

实验组:接受基于“五育并举”的个性化干预方案。

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心理健康课程(每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团体辅导)。

2.2 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了准实验设计中的前后测设计。实验周期为12周,具体研究设计如下:

前测阶段(T1,干预前):

所有研究对象完成心理健康量表、情感管理问卷和人际交往问卷。

同时,学生参与个体访谈,了解其具体心理困扰和个性化需求,以便为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干预实施阶段(T2,干预中期):

实验组:在“五育并举”理念指导下实施个性化干预方案,每周2次、每次60分钟,共进行12周。干预方案分为五个模块:

德育模块:通过道德教育和主题班会(如讨论个人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提升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智育模块:开设学习策略课程(如时间管理、压力管理和积极心理学课程),帮助学生学会有效的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策略。

体育模块:安排体育训练项目(如团体竞技、个人挑战和户外团队建设活动),通过增加身体活动来降低焦虑水平,增强心理韧性。

美育模块:组织艺术创作活动(如音乐欣赏、绘画和戏剧表演),引导学生表达自我,增强情感表达能力。

劳动教育模块:设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种植花园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抗压能力。

对照组:继续接受常规心理健康课程,如每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讲座和班级团体活动。

后测阶段(T3,干预后):

在12周干预结束后,对所有学生再次进行心理健康量表、情感管理问卷和人际交往问卷的评估,并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2.3 个性化干预方案设计

对于表现出社交退缩和缺乏自信的学生,重点安排参与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以增强其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对于学业压力大的学生,主要采用情感管理课程和认知调适策略,帮助其减少考试焦虑。

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采用美育活动(如音乐治疗和艺术创作)进行情感表达和管理训练。

个性化干预方案在干预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进行适时调整,以确保其干预效果的最大化。

2.4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在三个时间点进行:干预前(T1)、干预中(T2,6周时)和干预后(T3,12周时)。收集数据包括以下量表和问卷: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MQ):测量学生在情绪稳定性、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和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上的表现,每个维度包含10个条目,总共40个条目。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情感管理问卷(Emotional Management Questionnaire, EMQ):测量学生情感调节能力,共20个条目,包括情绪觉察、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策略三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情感管理能力越强。

人际交往问卷(Social Interaction Questionnaire, SIQ):测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共15个条目。得分越高表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越好。

三、研究结果

3.1干预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在干预前的评估中,研究对象在情感管理、人际交往、学业压力等维度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45%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30%的学生有中度或以上的学业压力感受,20%的学生报告情感问题。

3.2个性化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

通过T1、T2和T3阶段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

德育模块显著改善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焦虑得分从T1的平均3.5下降到T3的2.0(p<0.05)。

智育模块在缓解学业压力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学业焦虑从T1的4.0下降到T3的2.5(p<0.01)。

体育模块增强了学生的心理韧性,自信水平显著提升(p<0.05)。

美育模块和劳动模块在情感管理和抗压能力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效果。

3.3效果评估与讨论

从整体结果来看,个性化干预方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均有积极作用。干预后的学生自我认同感增强,情绪稳定性提高。结果表明,“五育并举”教育模式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五育并举”教育模式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有效性,并表明个性化干预方案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定制化引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协同教育,学生的心理发展得以更全面、和谐地提升。

4.2 实践建议

1.学校应当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综合考虑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避免“各育分离”。

2.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成长环境和心理需求进行调整,以提升干预效果。

3.建议教育管理部门进一步推广“五育并举”教育模式,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管理中。

4.3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在不同学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中开展“五育并举”个性化干预的应用,进一步检验其跨文化和跨年龄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陈国生, 李世良 (2020). 基于五育并举的中小学教育模式探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 40(3), 12-18.

2.教育部 (2020). 《关于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实施意见》.

3.吴艳, 王丽丽 (2018). 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个性化策略与实施效果. 心理发展与教育, 34(5), 493-502.

4.徐刚, 黄晓梅 (2017).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6(2), 102-10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