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背景下基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研学课堂”样态构建与课程开发探究
摘要: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既承担着教授语言文字的责任,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本文提出了基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研学课堂”的构建策略与课程开发路径,以期为乡村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乡村文化资源;小学语文;研学课堂;课程开发
引言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小学教育带来了重大变革,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提高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
一、基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研学课堂问题解决教学法
基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研学课堂问题解决教学法,强调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围绕乡村的传统节日可以提出“如何以文字描绘乡村节日的氛围”或“乡村节日中的哪些习俗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等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进行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环节,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资源的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在课程开发方面,基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研学课堂注重跨学科整合与实践应用,课程设计可以融合历史、地理、艺术等多个学科形成跨学科的学习体系,例如,在探究乡村古建筑时学生可以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历史资料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建筑选址的合理性,甚至动手绘制建筑草图以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课程开发还强调实践应用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参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项目或创作反映乡村风貌的文学作品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以小学语文课文《白鹭》为例,《白鹭》是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的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以及表达了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构建基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研学课堂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乡村的生态环境中寻找白鹭的身影、观察其生活习性、了解其在乡村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与白鹭相关的问题:“白鹭的外形特征如何体现了自然之美?”“白鹭在乡村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运用文字描绘白鹭的优雅与和谐?”等问题。在课程开发方面可以结合乡村文化资源设计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乡村田野、湖泊等地进行实地观察以了解白鹭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引导学生创作诗歌、散文、小故事等以白鹭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以文字描绘白鹭的美、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在评价体系方面可以设计评价任务:观察记录白鹭的生活习性、撰写白鹭主题的文学作品、参与小组讨论和汇报等,以全面评价学生在问题解决、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表现,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是否对乡村文化资源保持敬畏和尊重、是否愿意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等,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基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研学课堂问题解决教学法还强调跨学科整合与实践应用,在学习《白鹭》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自然科学、生态文化等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学习体系,例如,在观察白鹭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语文知识描绘白鹭的外形和习性,同时运用自然科学知识了解白鹭的生理结构和生态习性,甚至可以通过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的方式将白鹭的美定格在画布或镜头中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展现白鹭的优雅与和谐。
二、基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研学课堂思维导图教学策略
基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研学课堂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强调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有效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将这些乡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学习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研学课堂,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乡村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目标相结合构建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在基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研学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将复杂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直观、清晰的图形结构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研学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课文结构、分析人物性格、总结文章主旨等,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根据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创作,如编写乡土故事、描绘家乡美景等。
三、小学语文研学课堂:乡村文化资源的实地考察与采访教学
乡村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小学语文研学课堂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素材。在构建基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小学语文研学课堂样态时要注重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和实践性,课程设计需围绕乡村历史、民俗传统、自然景观、乡土文学等乡村文化的多个维度展开,通过系统规划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主题的学习中获得全面而深入的文化体验。同时实践性是研学课堂的核心特征并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和探索。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如组织学生参观乡村历史遗迹、参与民俗活动、进行实地采访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综合素养。
采访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研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采访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语言表达、阅读理解、信息筛选等所学的语文知识来与乡村居民进行沟通交流以获取第一手的文化资料,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采访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采访结束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采访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撰写采访报告或心得体会,以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和提升写作水平。
结束语:
通过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及设计融合课程与个性化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综合能力,未来将继续不断完善“研学课堂”的构建与课程开发,从而为乡村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滕飞,朱茜茜,张超,等.基于江苏农博园的中草药研学课堂建设[J].新农民,2024,(26):28-30.
[2]刘炳辉.基于互融互促构建小学语文户外研学课堂实践分析[J].读写算,2024,(1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