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网络“圈层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探析

刘凝
  
扬帆媒体号
2024年37期
青岛农业大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网络“圈层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性、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现实困境如信息茧房效应导致的认知偏差、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多变、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通过多元化信息渠道、跨圈层交流、批判性思维培养等措施打破信息壁垒;通过开设网络素养课程、实践活动、道德意识培养等加强网络素养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创新教育模式;通过自我反思、明确人生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及批判性自我认知等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从而提升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关键词:“圈层化”;主流意识;大学生

一、网络“圈层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性

(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在网络“圈层化”的背景下,信息传播呈现出高度分化、碎片化的特点。不同圈层的人们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价值观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信息传播环境。在这样的网络生态中,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直接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稳定。

大学生是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同时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社会经验。在网络“圈层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接触到各种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其中如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观点。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识别和抵制这些错误观点,就可能被其误导,进而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或排斥。

网络“圈层化”还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的出现。即大学生在特定的圈层中只接触到自己感兴趣或认同的信息,而对其他圈层的信息则知之甚少或完全不了解。这种信息闭塞的状态使得大学生难以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容易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片面或歪曲的理解。

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正确识别和抵制错误观点,从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稳定。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圈层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产生价值困惑。这种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解决,就可能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圈层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织在一起,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通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任。通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将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建设和发展中。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网络“圈层化”的背景下,大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信息素养、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其信息素养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增强社会凝聚力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络“圈层化”的背景下,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更加依赖于网络空间。如果大学生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就可能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分裂和隔阂。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通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这种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将促使社会成员之间更加团结和协作,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网络“圈层化”的背景下,社会成员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往往源于价值观的不同。通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增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还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发展中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促使其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风尚,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二、网络“圈层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困境

(一)信息茧房效应导致认知偏差

信息茧房效应,即个体在网络空间中倾向于只关注、接收与自己观点一致或感兴趣的信息,从而形成相对封闭的信息环境。这一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由于网络“圈层化”的加剧,大学生往往被各种兴趣小组、社交媒体群组等圈层所包围。长期沉浸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大学生容易形成片面甚至扭曲的认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也可能因此产生偏差。

缺乏多元信息来源的情况下,大学生可能对自己的观点过度自信,而对不同意见持排斥态度,这种偏见会阻碍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全面理解和认同。长期接触单一观点可能导致思维僵化,难以接纳新的思想或观念,从而影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入探索和认同。在信息茧房中,一些不实信息或极端观点可能被反复传播,导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误解。

(二)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多变

网络舆论环境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时事的重要渠道,其复杂性和多变性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构成了严峻挑战。一方面,网络舆论中充斥着各种思潮和观点,如积极正面的、消极负面的以及中立客观的。这些思潮和观点相互交织、碰撞,使得大学生在筛选和判断信息时面临巨大困难。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些不实信息或极端言论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强烈冲击。

(三)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传统的课堂讲授、理论灌输等方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也无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不仅无法有效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还可能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

大学生对枯燥乏味的理论讲授缺乏兴趣,难以深入理解和内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长期接受单一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当,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层次,无法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制约

大学生自身的一些特点也制约了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但尚未成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巩固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在网络“圈层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可能更容易受到圈内意见领袖或极端观点的影响,从而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片面认识。

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入了解和认识。由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背景、理论体系和现实意义了解不足。这种认知上的空白使得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时缺乏判断力和辨别力,容易被错误观点所误导。

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是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和教育水平,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和认同度。例如,一些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触和了解相对较少。

三、网络“圈层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破解路径

(一)打破信息壁垒,拓宽信息来源

鼓励大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获取新闻和资讯,但不限于官方媒体、学术期刊、公共论坛等。通过多元化渠道获取信息,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框架。促进不同圈层之间的大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打破圈层界限,使信息能够在不同群体间自由流动。可以通过组织跨专业的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等,增进大学生对不同领域知识的了解和认同。

建立独立的信息评估机构,对网络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为大学生提供权威的信息参考。这有助于减少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信任度。教育大学生学会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信息,不盲目接受或拒绝信息,而是根据事实真相和逻辑推理做出判断。

(二)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辨别能力

高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教授大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如何识别和抵制网络谣言、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等。通过系统学习,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组织大学生参与网络实践活动,如网络志愿服务、网络公益活动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网络素养,增强对网络信息的敏感性和辨别力。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遵守网络法律法规,不制作、不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通过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成为网络空间的文明建设者。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关注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家长应加强对孩子上网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学校则应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共同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创新教育模式,增强教育实效性

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通过在线课程、网络讲座、虚拟实践等方式,使教育更加灵活便捷,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入案例教学,选取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通过提问、答疑、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等,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

(四)加强自我认知,提升认同度

鼓励大学生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是否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通过自我反思,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偏差行为,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通过明确人生目标,大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更加积极地认同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

教育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大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更加坚定地认同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培养批判性自我认知,大学生可以更加独立地思考和判断,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立场,从而更加坚定地认同和捍卫主流意识形态。

四、结论

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构成了严峻挑战,但通过多方面努力,这些挑战是可以被克服的。政府、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应共同努力,打破信息壁垒,拓宽信息来源,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创新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人生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确保大学生在网络“圈层化”的背景下,依然能够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夏佩.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形成机制与引导进路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29):13-16.

[2]高瑞.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现象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2024,(19):92-96.

[3]吴彩云.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与引导策略[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3):76-80.

作者简介:刘凝,女(1990.04—),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现任青岛农业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支持项目为“青岛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