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

孙彤彤
  
扬帆媒体号
2024年38期
中国民航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同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走出“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真正把思政课的场域有效扩展至社会大舞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推动“理论思政”向“实践思政”的创新性转化。

关键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实;策略;社会大课堂;

一、“大思政课”要和现实结合起来

“大思政课”并非是书斋里的“纯理论”,不食人间烟火的“纯学术”,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任务所决定的,建设好“大思政课”必然要求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思政教育理论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大。“大思政课”旨在用党的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人们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及时回答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问题分析得越透彻、解决得越好,大思政课越有生命力和活力。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很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干巴巴的。因此要引导思政教育回归到生活实践和社会现实中来,能够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回归生活实践。所以在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要积极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领域和外延,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使青年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真正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来引领他们的价值观念,进而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大思政课”的实践逻辑

(一)拓展场域空间:课程平台向社会延伸

大思政课”理念下思政课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现实关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以空间与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延展思政课教学的渠道与阵地,促使课堂教学的隐性效果得以在课堂之外彰显,由此呈现了思政课格局之“大”。依托社会空间,强调课堂内外相结合,挖掘具有育人效应的社会资源,拓展教学活动的主体范围,能有效打破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壁垒,让思政课里的“大道理”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历史中,引向蓬勃的时代发展中,让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所取得成就与面临挑战的切实体悟,既提升学生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认同与自信,建构具有社会辐射效应的大德育场。

(二)打破时空局限:充分利用新媒体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因上课时间限制,获取的课程资源有限、学习形式单一、学习渠道狭窄,随着教育数字化的发展,“大思政课”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资源传播路径灵活多元、教育信息丰富生动、传播模式数字交互、传播平台虚拟便捷、资源信息即时快速、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意见表达即时通畅,运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打破时空限制,开发“大思政课”实践虚拟教育场域,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沉浸式思政课”等独具特色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如启用网络名师工作室、线上精品课、微课等,将思政课从课堂搬到云端,开好“云上大思政课”,系统构筑“课堂+网络+实践”的“三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共画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凝心聚力同心圆。新媒体的加持和赋能不仅能极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形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等多方实践育人资源的协同效应,使思政教育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三、“大思政课”的实践理路与策略

(一)构建“大思政课”之“大”

“大思政课”首先体现在“大”上,开门办思政需要从更广阔的角度构建实践基地,联系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平台,通过具体实践将理论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从而放大“大思政课”的“显示器”。

在校内打造“大思政课”研学基地,成为实践教学的主战场。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设实践教学的优质基地,借助多样化、生动鲜活的案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建设,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与思政课堂形成双向互动机制,形成一体化讲学体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组建“行走的思政课”资源,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充分运用好社会提供的实践教学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红色遗址、传统文化场所等,采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实践体验、情景浸入等形式,推进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行走祖国大地,调研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达到知行合一、笃行致远的教学成效。

创新校企共建模式,成为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与行业相关企业开展资源整合的技术性合作,建设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案例库等,与课堂内容有效衔接,深入融合融通。在党建互助、乡村振兴、学术宣传、实习实训等方面深化合作,构建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岗位相关实践教学平台,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二)协同“大思政课”之“全”

实现“大思政课”的目标和效果,必须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原则,坚持大局意识和协同育人理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整体优化和再造提升。各级各类高校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职责明确、制度清晰、规范统一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并纳入学校思政课评价体系。针对不同专业、学科特点,精准定位教学需求,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育协同联动,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教育内容互哺,共同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并形成文化自觉。

(三)激发“大思政课”之“活”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跟上时代是“大思政课”的生命所在。“大思政课”要在时代课堂受追捧,就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体认“时代青年”。一是要从备课上下功夫,不断备课、常讲常新。在国内外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今天,教育引导青年正确地认识世界,把握国情,顺势而为,解决好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样、学生怎么办的问题,以此增强课程的现实活力。二是要在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获取“大思政课”的活力源泉,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开展案例教学,邀请榜样楷模走进实践课堂,亲述感人故事,让学生沉浸式感悟青春与信仰。开展现场教学,去往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参观游览,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经历,身临其境,增强教学实效。与其他高校联学联建,转化为“集团作战”,如同上一堂课、慕课群、微纪录片等,扩大知识图谱,集合教育力量,增强教育思政引领力。

参考文献:

[1]王阿敏.“大思政课”理念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23.

[2]周巍.湖北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趋势与新路径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2023.

[3]于建荣.大思政 大国复兴的精神之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2.

作者信息:孙彤彤,女(1994.04—),汉族,籍贯 天津,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民航大学专项课题: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教学理路研究(项目编号3122023079)课题成果。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数智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进路研究(项目编号XJ2024000301)课题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