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编排特点与教学内容体系分析

柳宇展
  
扬帆媒体号
2024年38期
吉安市教学研究室 343000

摘要: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在编排体系和内容设置上具有鲜明特色。通过对教材结构、内容编排和教学实践的系统分析,发现该版本教材在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内容的衔接性及实践性方面形成独特优势。研究表明,教材突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模块化设置,强化案例教学和实践探究。同时,教材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融合、区域地理的系统性等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基于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建议,为提升地理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版;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引言: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作为新课改后的重要教材版本之一,其编排特点和内容体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深入分析该教材的特点,对于优化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基本特征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遵循新课程改革理念,采用"必修+选择性必修"的课程体系。必修课程着重构建学科基础知识框架,选择性必修则基于模块化理念,设置多个专题领域供学校和学生选择。教材整体呈现螺旋上升的结构特点,各单元之间相互关联、递进深化。在教材编排上,突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有机融合。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典型案例和实践活动,便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教材还注重区域地理认知,通过多尺度的空间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1]。内容编排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效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材内容编排分析

(一)知识体系的逻辑性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遵循认知规律,构建了系统化的地理知识体系。从必修教材的基础地理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选择性必修的专题性内容。在自然地理方面,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到地表形态演化,再到气候、水文等要素,形成完整的地球系统科学认知框架。人文地理内容则从人口、农业等基础地理事物发展到区域发展、国土开发等综合性议题。区域地理内容注重多尺度分析,将不同地域尺度的地理单元有机联系,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区域认知规律。教材通过合理的知识递进安排,使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地理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教材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性内容,将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在资源环境单元中设置野外考察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工具收集数据、分析地理现象。区域地理单元中精选"海南省农业发展"等典型案例,通过数据分析、图表绘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环境保护单元设计了模拟环评、资源调查等探究性任务,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材还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遥感影像判读、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等训练,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实践活动的设计紧密结合区域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三、教材体系的结构特点分析

(一)必修教材的体系设计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构建了完整的地理学科知识框架,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基础性与综合性。教材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素融为整体。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贯穿各个单元,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络。章节编排遵循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从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环境要素入手,过渡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最终上升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层面。内容选择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设置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专题,凸显了地理学科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二)选择性必修的模块设置

选择性必修模块采用专题化设计思路,划分为自然地理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与区域整合、资源利用与国家安全等模块。各模块聚焦重点地理问题,深化必修阶段的基础知识。专题内容选择紧扣时代发展需求,涵盖海洋资源开发、国土空间开发、环境与灾害等热点议题。模块间通过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发展战略等主线实现有机衔接[3]。教材设置了"中国粮食安全""海洋经济区建设"等专题,增强了地理知识的应用性与时代性。每个模块均配备区域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拓展性与实践性特征。

四、教材应用中的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在内容体系构建方面呈现出一定局限性。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单元中,资源分类体系与最新研究成果存在差异,部分新型资源分类未能及时纳入。知识点的衔接性体现在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模块之间的过渡上,如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在两个模块中出现重复或断层现象。区域案例的选择未能充分反映地区发展的新态势,部分数据和案例停留在较早阶段,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最新区域发展政策未能及时融入教材内容。各章节的练习设计存在难度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缺乏系统性考量。

(二)改进建议

教材体系优化应着重完善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建议重构资源分类体系,将新能源、数据资源等新型要素纳入教材范畴;调整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内容分布,建立清晰的知识递进关系。加强各模块间的内容关联,通过主题式教学设计,串联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点。区域案例的更新应立足国家发展战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新设区域的建设进程,强化案例的典型性与时效性。优化实践活动设计,增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凸显地理学科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结语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在知识体系构建和内容编排上体现了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分析教材编排特点和内容体系,发现该版本教材在知识架构的逻辑性、内容选择的典型性以及实践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针对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内容关联等建议,以期为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宝贵,宁惠兰.高中地理新教材“作业题”分析及实施建议——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23,(06):39-42.

[2]徐欣欣,王巨媛,孙树臣,等.基于微观层面的地理教材分析——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一节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05):71-73.

[3]李思婧,丁尧清.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材活动栏目比较——以人教版和中图版必修《地理二》为例[J].地理教学,2022,(02):18-21+2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