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融合教育背景下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入园适应策略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融合教育背景下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入园适应的现状、影响入园适应的因素及相应的支持策略。通过对听障、脑瘫和轻度自闭症儿童的入园适应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揭示了特殊需要儿童在社交互动、规则意识、情绪状态等方面面临的挑战。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家庭教育背景、教师策略支持、同伴关系等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包括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师专业发展、包容性教学环境创设等在内的幼儿园支持策略,以及家庭和社会层面的支持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提升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入园适应水平,为其健康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融合教育;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入园适应;支持策略
一、引言
随着融合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教育者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得以进入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然而,这些儿童在入园适应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社交互动困难、规则意识差及行为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他们在园的一日生活,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轻度自闭、脑瘫、听力障碍三种障碍类型的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入园适应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探讨有效的支持策略,以促进其健康发展和教育公平。
二、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入园适应现状
(一)轻度自闭症儿童入园适应情况分析
“自闭症儿童通常在言语沟通、智力发展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异常,因而在入园适 应阶段与正常儿童相比会遇到更多困难需要克服[1]。”研究发现,轻度自闭症儿童在注意力和活动参与度方面表现出注意力分散和参与度低下的特点。他们因注意力缺陷和社交沟通障碍,往往对周围环境和活动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关注。例如,在教学活动中,这些儿童可能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教师的指令和其他儿童的行为反应迟缓。在规则意识和集体管理方面,他们往往规则意识薄弱,表现出过度的自主性,不太愿意遵守集体管理规定。由于他们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对幼儿园的常规规则和要求理解有限,难以像其他儿童一样自觉遵守。例如,在排队或举手发言等环节,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行动,而忽视整体的秩序。
在人际互动和矛盾方面,这些儿童与教师的互动频繁,但依赖性较强;与同伴的交往则显得被动,并且容易产生矛盾。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他们更倾向于寻求帮助和支持,但由于社交能力有限,在与同伴相处时容易发生冲突。例如,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因为对玩具的争夺或行为方式的差异而与其他儿童发生争执,并且不擅长通过有效沟通解决问题。情绪状态方面,轻度自闭症儿童的情绪波动较大,常以消极行为来表达抗拒,情绪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当需求未得到满足或遇到困难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哭闹、发脾气等消极行为来表达不满和抗拒。这种情绪的不稳定性不仅影响儿童自身,也会对班级其他同伴和教学活动造成干扰。
(二)脑瘫儿童入园适应情况分析
“脑瘫患儿的姿势和运动发育异常,伴随认知功能损伤等,导致其活动能力受到自身障碍的局限,与正常儿童相比,脑瘫儿童的活动和参与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认知、活动性、自理功能、参与游戏、休闲的功能以及教育和体育活动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2]。”这些幼儿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幼儿园生活。在物理环境中,如楼梯、滑梯等设施可能对他们构成障碍。身体限制使得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和户外游戏时遇到困难,这直接影响了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升。在幼儿园期间,他们需要教师和保育员的额外关注和照料,以便完成诸如搬运玩具、整理物品等简单任务。此外,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发展不足,也会对其参与一些需要手眼协调的活动产生影响。例如,在学习穿脱衣物、进餐、如厕等基本生活技能时,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通常需要成人的协助,如陪同人员或老师的帮助。
在融入集体和社会适应方面,脑瘫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一般较弱,融入集体的速度也较慢。由于身体的限制,他们在与同伴互动时可能面临局限,例如行动不便使得他们难以参与需要快速移动的游戏活动。同时,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也可能受到影响,这在与同伴交流时造成了困难,使得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变得更为艰难。在学习和认知发展方面,脑瘫儿童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在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时,他们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练习才能掌握,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他们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方法。通过适当的辅助设备和支持,脑瘫儿童可以逐渐提高其适应能力,并在幼儿园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三)听障儿童入园适应情况分析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损失,他们可能无法完全接收到教师的语言指导和其他儿童的交流信息。无法像听力正常的儿童那样通过听觉接收信息和学习语言,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语言表达和理解方面的能力。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理解和参与集体活动时遇到困难。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这些儿童有时会遗漏教师的口头指令和讲解,因此他们依赖于肢体语言、图片或其他辅助工具来理解教学内容。
在社交互动与同伴关系方面,听障儿童的社交互动受到限制,建立同伴关系也较为困难。在与同龄人交往时,由于沟通方式的差异,他们难以融入其他儿童的对话和游戏,也难以主动发起互动,这影响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例如,在小组活动中,听障儿童可能因为无法及时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求而难以有效合作。同时,由于沟通交流的障碍,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时可能更多地依赖肢体动作来吸引注意或加入游戏,这有时会导致误解和冲突。为了帮助听障儿童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生活,需要提供特殊的沟通工具和技术,如助听器、人工耳蜗以及视觉性图示提醒等。
三、影响入园适应的因素
研究显示,影响特殊需要儿童入园适应的主要受家庭支持、教师专业支持与素养、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等因素的影响。提升学前特殊需求儿童的入园适应,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支持和良好的社交环境。
家庭支持及参与程度对特殊需求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适应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家庭积极参与及支持的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适应速度上显著加快,其社交互动与沟通能力表现亦更为突出。教师是影响儿童入园适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具备高度专业素养且接受过融合教育培训的教师,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回应特殊需要儿童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化的支持策略。在专业背景教师的支持下,儿童在入园适应方面表现出色。积极的同伴关系和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学前特殊需求儿童的适应性具有促进作用。在同伴关系和谐、班级氛围友好温暖的环境中,特殊需求儿童更易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加速适应新环境。
同时,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对特殊需求儿童的入园适应具有较大影响。研究显示,拥有详尽且严格执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儿童在适应性方面表现更佳,能够获得更符合其个人需求的教育支持。社会资源的可获取性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对入园适应产生间接影响。资源充足和政策支持能够为幼儿园和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以及教学辅助工具,从而提升融合教育的质量。
四、特殊需要儿童入园适应策略支持
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面对学前特殊需求儿童入园适应的挑战,无论是幼儿园的支持策略、家庭参与和支持或者是社会支持都尤为重要。通过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学前特殊需求儿童提供一个全面的支持网络,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融合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支持策略
1.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制定与实施
在特殊需要儿童入园初期,教师需做好以下入园流程的每一环节。在接收特殊需要幼儿入园之前,班级教师要进行一次正式的家访,面对面接触幼儿,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通过家访,幼儿园能初步掌握幼儿的基本信息,了解家庭对幼儿的支持力度以及对幼儿后续学习与发展的期待。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具体状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设定明确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这些目标应具体、可跟踪测量,并具有可操作性。定期评估儿童的进展,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IEP,确保其适应性和有效性。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制定和调整个别化教育计划,确保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协调一致。
2.教师支持
教师应定期参加有关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需求的培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实践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分析研讨、观摩学习等方式分享成功实践经验。如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个别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来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学习。将个别化教育目标融入日常,调整个别化教育目标,使之与班级和普通幼儿的发展的正常教育教学相融合。将长短期的入园适应目标融入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和一日生活作息中,例如在餐前餐后、自主游戏、学习活动时间、体育活动等。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精准提问、有效使用辅助方法、提供个性化支持等,以促进幼儿参与各项活动的兼容性和适应性[3]。”为使室内自主游戏更加有趣,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求和特点,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活动参与度,以幼儿的兴趣和行动为主导。入园初始,鼓励幼儿主动发起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熟悉班级环境和同伴、教师后,教师设计系列能吸引幼儿参与的游戏或活动,由幼儿主导活动。同时,为了及时了解幼儿入园适应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掌握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和家长要结合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的情况,分析目标落实情况及未达成目标的原因,及时调整入园适应个别化教育目标和计划。
3.同伴支持
融合教育的一个较为明显的优势就是特殊需要儿童有机会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与生活。在教师的引导下,普通儿童对有特殊需要的同伴展现出积极的友好帮助态度。“在融合过程中,特殊需要儿童往往较为被动,尤其是在班级集体活动中,同伴的参与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融入班级活动[4]。”在集体活动中,同伴可以协助他们完成辅助任务,如帮助递送玩具。在个别训练活动中,同伴的加入能够增加幼儿间的互动,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在互动中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同伴在技能方面的示范作用,使得特殊需要儿童更愿意接受和模仿,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然支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环境。
4.包容性教学环境的创设
幼儿入园适应中的环境创设侧重物理与心理环境的营造。物理环境方面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座位安置与环境创设。物理环境优化:调整教室布局,确保特殊需要儿童能够无障碍地参与课堂活动。比如,设立安静角供他们放松或重新调整情绪。心理环境营造:营造关怀、包容、理解的班级氛围,鼓励幼儿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减少孤立感。根据个体需要,随时调整特殊需要儿童的座位,尽量安排在离老师近的地方,活动时老师可以随时观察其活动参与情况,方便及时处理各种行为问题和给予支持。另外,为特殊需要儿童安排影子同伴,不论生活自理、学习还是户外活动,同伴对他们都起到了支持和帮助的作用,也增加彼此之间的互动。
其次,班级环境创设要有特殊需要儿童的“痕迹”,融入在普通幼儿的环境之中,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同时也让普通幼儿认识到特殊儿童的相同与不同,并慢慢接纳他们的不同。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和资源,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比如视觉支持卡、教具、绘本等。
(二)家庭支持策略
家庭在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入园适应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支持策略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通过家长会、幼儿园公众号等渠道向家长普及融合教育和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基本知识宣导和普及,帮助他们理解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用心交流,帮助家长缓解焦虑情绪,提供心理支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强化家园合作,定期举办家长驻园日活动,邀请家长进入幼儿园,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和表现,增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教师定期进行回访、约谈,了解儿童在家的表现和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策略,建立密切联系。
“行梯度入园,灵活调整在园时间,实帮助特殊需要儿童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有研究发现,梯度入园措施对幼儿入园适应水平有非常积极的影响,逐渐增加的入园时间,为幼儿提供了心理和身体上的过渡和缓冲,有利于幼儿情绪上的舒缓和身体上的放松[5]。”幼儿通过梯度入园,在半日活动中能较快熟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流程,在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三)社会支持策略
社会支持策略主要有政府政策、社区资源和社会大众意识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具体的解决路径:倡议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建立社区教育资源中心,整合辖区内的教育资源,提供给有需要的家庭和孩子使用,如图书室、活动场所等。加强公共宣传活动,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形式,提高公众对融合教育和特殊需要儿童的认知和接纳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报道融合教育的成功案例和优秀实践,传播正能量。
通过实施以上多层次、多维度的策略,可以有效解决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入园适应的难题,为其健康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这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协作。
五、不足与反思
融合教育背景下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入园适应面临多样挑战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儿童在适应幼儿园生活时,主要遭遇社交互动难题、规则意识薄弱以及行为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对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较大困难,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家庭支持的不足、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以及社会资源的缺乏,也是影响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入园适应的关键因素。通过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加强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可以有效改善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入园适应状况。这不仅有助于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提升,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尽管通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前特殊需要儿童入园适应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这可能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其次,研究中对数据的有效分析不足,未能全面反映受试者的实际体验和感受。与此同时,部分入园适应策略的效果缺乏长期跟踪数据的分析支持。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长期跟踪和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1]杨茶丹.融合教育背景下自闭症儿童入园适应的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1.
[2]杨桃.基于ICF的脑瘫儿童功能分析及康复体育干预的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19.
[3]郑晓安.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入园适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4]郑晓安.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入园适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5]张泽阳.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现状及对策个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