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紧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摘要】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作为授课教师,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初中生具有民族伟大复兴感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策略
2022 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简称《课标》),《课标》中明确提出让学生“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使命感”。[1]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简称“道法课”)中要切实落实这个新课标中的家国情怀素养,作为授课教师要积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初中生具有“民族复兴使命感的时代新人”。[2]
一、遵循育人规律,落实铸牢教育
初中时期作为人生“拨节孕穗”的黄金期,这个时期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型,自我意识尚不成熟,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意识形态仍处浅层认同”[3]。因此,在初中道法课教学中,要遵循育人规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从历史维度来看,引导学生了解党史,了解我们百年大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领悟我们伟大建党精神意蕴,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从民族维度来看,了解中华璨烂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 广袤疆域也是各民族共同守护, 伟大复业工程更需要各民族共同参与,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从制度维度来看,认识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在经济、科技、文化、国防及生态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逐步认清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虚伪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制度观。
从国家维度来看,了解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繁杂、文化多样等基本国情, 以身为中国人而荣耀,自觉悍卫国家领土主权,从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从文化维度来看,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认清西方文化毒瘤,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二、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开展铸牢教育
在初中道法课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展铸牢教育。
1.利用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华儿女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进程中所创建的特色文化,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开展铸牢教育的丰富资源。例如,教师讲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节课时,可结合当地烈士故居、革命纪念场馆等,重温他们的英雄事迹,感受红色历史温度,点燃家国情怀,达到铸牢教育的目的。
2.利用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我国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盛宴,是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识认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已经成为我国各民族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例如,教师讲授“促进民族团结”这节课时,可利用当地各族人们包棕子、赛龙舟等习俗,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各民族都会喜欢喜过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暗示什么?表达一种什么思想?然后借助影像资料,教师阐述端午节习俗文化内涵,即表达我国各族人民对屈原以身殉楚国的深切缅怀,使学生崇尚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才有当今中国的繁荣昌盛,由此激励学生爱国主义。
3. 利用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是指国家政治生活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知识性等特点。时政新闻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讲授“共圆中国梦”这节课时,在“探究与分享”栏目引入“神舟十三号胜利凯旋” 时政报道,激发学生对实现“航天梦”的夙愿,进而阐述“航天梦”作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只有民族团结、国家强盛,才能得以实现。
三、开展社会实践,创新铸牢教育模式
初中道法课程“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是社会实践化课程。”[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于我国几千年各民族交往交流的社会实践,初中生铸牢教育也需要通过参加民族文化节、参观博物馆等社会实践,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延伸铸牢教育的内容,通过“知行合一”,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认识。
例如,教师讲授“延续文化血脉”这节课时,可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实地参观历史实物,利用讲解员的解说,及时阐述各种历史实物所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因素,将铸牢教育落实到实践中,激发学生对“民族伟大的真挚情感,使学生深刻领会到副员辽阔的祖国,璀璨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5]进而增强了学生对铸牢教育的深刻认识。
总之,在初中道法课中,一定要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教育是初中生必修教育,只有真正感受到今天中国的巨变,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奋斗的成果,才能成为具有民族复兴使命感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高维,颜蒙蒙.统编教材与国家认同———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J].教育学报,2020(3).
2.董慧,王晓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现实挑战及铸牢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4).
3.肖渊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探究[J].新课程,2021(11).
4.卢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09).
5.人民网.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EB/OL].(2017-02-13)[2021-01-06]. http:/ /cpc.people.com.cn/xuexi/n1/2017/0213/c385476-29075643.html.
本文内蒙古自治区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NGHZX202117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静,内蒙古阿荣旗阿伦中学,副高级英语教师,主要从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林泉,内蒙古阿荣旗第一中学,法学博士,正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