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蓝绿空间融合探索

侯诗瑶
  
扬帆媒体号
2024年40期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大连 116034

摘要:蓝绿空间生态格局、布局网络及设施组合的合理建构、相互关联可使绿地和水域系统化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生态理性、治理城市洪涝灾害的重要基础。多项研究与实践表明,蓝绿空间具有宏观、中观与微观的多尺度特征,不同尺度的空间体系承接的结构布局和职能服务均有不同。

关键词:蓝绿空间、生态文明、融合、自然

一、研究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提出了蓝绿空间体系规划,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及实际体现,它对于蓝绿空间体系规划理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家土地空间规划过程中,蓝色绿色空间被视为生态优先政策执行的关键问题,它的规划和设计方案旨在构建合理的生态环境架构,同时也是解决城市洪灾防治和生态保育等科技问题的关键基石。蓝绿空间具有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生态作用可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自然的生态环境依赖于彼此间的互动和平衡发展,同时也需适应人居活动的需求;它们构成了城市乡村生态系统的基石元素及其核心构成因素——即为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各种服务的效能而发挥着重要角色。其中“蓝色”代表了湖泊和其他水的存在位置(包括位于边界的水域),“绿色”则涵盖了一系列如公共花园、保护区等绿化场所,还包含一些专门用于维护或改善特定地区自然资源的环境用地类型:比如森林覆盖率高的土地被定义成“生态”和“地方性的”的草坪等等。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些由不同类型的植物所形成的空间就是所谓的城镇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是连接各个地区的生命网络系统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研究现状

近百年来,国外对于河流及其沿岸开放空间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主要关注水系生态走廊的重要性、走廊宽度以及保护对策等方面。

为了适应气候变迁和城市的构建需求,自2006年开始,荷兰启动了一个名为“Room for River”的水资源管理计划。这个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实现了蓝绿空间的整合建造,成为一种典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如拓宽河道、加固防护堤、增大河滩面积等方式以扩展蓄水区;同时,也利用堤防退后的机会打造临水的绿化走廊及半岛设施。经过十年的实践,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对洪涝灾害的抵抗力,而且改善并恢复了水生环境,同时也提升了河岸的美观度,促进了周边经济的增长。另外,德国埃姆舍地区的公园则着眼于完善该地的开放空间结构,借助埃姆舍河将其周围的公园、农地和林地连接在一起,并对各种公共场所进行了重新定义和规划。类似的是,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区域也非常重视河流与开放空间之间的网络关系,采用的方法包括提升现有的开放空间质量、建立垂直河流链接开放空间以及创造新的大型开放空间等等,使泰晤士河能够在整个区域发展空间架构中起到核心组织的角色。最后,美国纽约市在2012年提出了曼哈顿区的滨水“Big U”构思,旨在增强蓝绿空间的抗灾能力,以便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飓风灾害。此外,马萨诸塞州还确定了78个河流走廊的保护范围,以此作为动植物迁移的路径。而华盛顿州则是通过制定海岸线管理的法规,确保每百年来一次的河床泛滥得到保障。

由于行业的职责分配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蓝色绿色”区域的发展往往是独立进行的,这导致了长时间的城市发展中的“蓝色绿色”分离和河流与海岸线的单独构建,从而产生了许多如“蓝色绿色”破碎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的连贯性和整合度,使其无法充分展示出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也限制了“蓝色绿色”区域的扩大,进而削弱了城市的适应能力。

我们应该采取一种结合自身系统建设和全面建设的策略来打造蓝绿空间,同时以蓝色空间为核心建立起绿色空间。所以,把水域视为蓝绿生态网的基础结构,并实施以下三个步骤提高其质量,这正是开始构建蓝绿生态网络的第一步。首先,通过对水的整体治理达到水质标准,这是整合蓝绿空间的关键阶段。设计专门的综合治理方案,处理特定地区的水环境问题,达成预设的目标,只有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水清”,才有可能实现“岸绿、景美”。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科技手段来明确并划分出蓝色区域,以确定水资源管理的职责和责任领域。基于对水的安全需求,我们将其作为制定蓝线的核心考虑因素,确保城市的防洪排水系统和供水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我们也需遵循相关的法律规定和专业技术标准,结合河岸的管理需求,构建包括中央线、靠近水域边缘的边界线、顶部线和防护限制线等组成的完整蓝线框架。

其次,我们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有秩序地改良,以提高其亲近水的特性并强化蓝色和绿色区域之间的互动。许多城市由于过于关注防洪功能而采用了过多的工程化硬质护岸,导致了良好的亲水性和美观度不足,从而使得蓝色与绿色空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离现象。为了既能保证水域的安全又能不对航道造成阻碍,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工程手段来改善生态岸线的状况,以此增加蓝色与绿色空间的连接,这正是实现蓝绿空间整合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域全要素使用管理需求下,蓝绿空间如何在满足自身体系建设需求的同时,实现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相互整合,并与国土空间规划保持充分的协调。

建立蓝色绿色空间的过程并非一次性完成或固定不动的,而是要按照步骤和情况变化来逐渐推进并作出相应的调整。首先,根据地区的发展条件,可以分为近期和长期计划逐步清理出适合的绿化界限;其次,当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功能发生变迁时,这些边界、沿河通道以及周边的空间吸引力也需相应地做出变动,以便创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区域生态网状系统。

近些年,武汉市实施了江湖水系连接项目,以促进城市中的自然水域与公共绿地、开阔区域及生态环境结构的整合,从而构建了一种蓝色绿色相互交融的城市基础框架。沈阳市则利用阶梯式建筑来保护常年稳定的湖泊表面,并创建了两侧各有四百米宽度的沙滩公园,这使得其成为了国内最广泛使用沙滩绿化技术的河流之一。至于上海市,他们主要关注于如何增强人类与水的联系,创造各种场地供人们参与活动或体验文化和历史,使之成为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水边环境。

三、结论

构建蓝色和绿色区域的过程需要多个领域的联合行动:包括城市计划者、河流保护专家、公园设计师及公共设施的管理人员等都参与其中;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任务且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网。为了有效地执行这个项目,我们必须确保所有领域的专业技术小组能够协同合作并保持高度一致性的同时,还需要地方行政机关能全面掌控大局并对相关的管理工作做出合理的安排以防止重复或冲突的发生从而凝聚力量共同打造一个人类和平相处于自然的美好愿景并且最终达成人类和大自然间的完美平衡状态。

现阶段的学界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角度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对于控制和管理的连接相对薄弱,缺少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来构建蓝色绿色区域的研究。随着全国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全面实施,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保持自身体系的同时,通过整合规划、建造和管理等方面,使其能够和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靖.人水和谐的蓝绿空间融合路径探索——以合肥市南淝河为例[J].城乡规划,2021(05):81-90.

[2]陈天,谭凝.基于 Landsat 数据的蓝绿空间改善城市热 环境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J]. 南方建筑,2022(3):19-27.

[3]黄铎,易芳蓉,汪思哲,韦慧杰,王世福.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22,46(01):18-31.

[4]陈竞姝.韧性城市理论下河流蓝绿空间融合策略研究[J].规划师,2020,36(14):5-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