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职学校“知文化,坚传承,懂市场,善创新”的非遗传承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摘要:针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四川省蚕丝学校在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建设过程,立足四川非遗传承,融合天府文化精髓,结合服装专业设计类课程特点,探索完善了“以非遗大师工作室建设为引领,非遗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核心,非遗课程数字化赋能为主线,企业非遗产品研发为驱动”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途径,通过7年建设实践,实现了服装专业“知文化,坚传承,懂市场,善创新”的非遗传承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路径;服装设计专业;非遗传承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出台,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的技能积累作用”“建立教师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随后四川省发布《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巍选职业院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紧缺领域教师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的通知》。根据文件要求,四川省教育厅从2018年至2023年,分三批次立项建设了 45 个职业教育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其中中职22个,高职23个。
按四川省教育厅文件要求,根据其对应的专业,通过平台建设过程中新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传统(民族)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等举措,整体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技能技艺传承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批教师创新创业团队。
二、主要举措
我校作为第一批紧缺领域平台成员,自2018开展平台申报成果开始,平台建设以服饰相关非遗技艺传承创新为主旨,在平台建设运行过程中,立足四川非遗传承,融合天府文化精髓,在培养造就一批掌握服饰非遗技艺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的同时,积极探索了“以非遗大师工作室建设为引领,非遗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核心,非遗课程数字化赋能为主线,企业产品研发为驱动”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途径,经过3年时间实践运行,实现了服装专业“知文化,坚传承,懂市场,善创新”的非遗文化传承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1.依据专业课程特点,筛选本地非遗技艺与课程内容融合,对课程进行产品项目化重构设计
依据服装设计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市场导向性特点,梳理四川本土非遗技艺种类,选择自贡扎染、仪陇剪纸、蜀绣等与服装设计课程特点匹配的非遗技艺,将教学内容与地方非遗相结合。实施引企入教、引大师入课堂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重构服装设计课程,形成以非遗产品设计真实项目引领,现代创新设计与企业产品运营实践为一体的模块化服装设计课程体系。
2.结合非遗技艺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特点,根据服装设计课程产品项目化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和AI大模型,打造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携手超星专业团队和南充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服装设计AI大模型构建,将口传手授的传统非遗技艺传承方式转化为多元化、数字化、互动化、智能化的优质非遗教学资源。借助超星、国家智慧教育等多个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由上至下、从内涵到形式,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优质非遗课程体系。
3.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对标企业生产标准,设置教学任务和实施项目化教学。
通过服装非遗产品设计企划、单品设计、系列产品设计以及品牌运营设计课程模块,对标企业标准,以市场真实需求和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设置教学任务,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实施项目化教学,推进产学研结合,让学生通过企业真实任务完成专业知识以及非遗技巧的学习,积垫工作经验,塑造创新创业意识,确保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4.挖掘非遗技艺和天府文化思政内涵,通过“美育+劳动育人”相结合,丰富课程思政内涵,促进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
将非遗传承作为专业教学“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主要着力点,打通非遗与课程建设、教学实践、校园生活的链接,围绕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展非遗技艺推广、社会服务、非遗技艺国际化交流等活动,把“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落到实处。通过校内教学实践、校外活动推广,传承非遗技艺,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多线提升思政素养、文化内涵,培育审美情趣、艺术造诣、培植传承能力、工匠技能、创业能力。
5.对标构建全程监测,专指委多元多维增值教学评价立体化
根据课程标准,对接企业标准、参考服装制版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竞赛标准,梳理岗位工作关键评价点,邀请企业专家和非遗大师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委员会牵头对人才培养过程实施全程、全面、全员相结合的立体化评价,增值评价贯穿学习全程,建立评价、反思、改进的教学质量控制闭环系统,解决教学评价不够全面的问题。
三、成果成效
1.人才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多年的实践,学生对于文化与服装的结合有了深刻的认知,能够自主结合地方特色非遗文化进行服饰品的创意设计及研究,传承及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在教学中服装设计课程对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规范等素养的有效结合,学生的专业素养有了极大地提升。在毕业作品及专业赛事中也能够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设计始终,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5项。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天府文化认同感提升同时,在学习生活中身体力行,在专业认知、文化素养提升、职业道德及职业规划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2.培养优秀师资队伍
通过地方特色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得到不断完善。目前服装设计课程与地方特色非遗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已基本完成,开始推广应用于其它设计相关课程中。教学模式研究中与非遗大师及企业的合作也促使教师本身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规范等素养日益完善。现基于本成果申请省级课题2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获得相关专利3项。有4名教师被评为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四川省十佳制版师。教师非遗作品入选首届全国植物艺术展。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为进一步补充完善课程建设、指导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打下基础。
3.获得较高社会评价
通过服装设计课程与地方特色非遗文化的结合,服装设计专业师生完成多项校企合作项目并在近年来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得2金1银4铜的奖项。学生职业素养高,职业技能突出,综合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和高校的欢迎。与老挝万象省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中文+技能培训中心”,与川北医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达成非遗技艺传承合作协议,对国际友人和国内留学生进行非遗技艺教学推广,通过传承非遗技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学校获得国际赞誉,四川省蚕丝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已成为本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和示范作用的专业。
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ZZJG2022-268 基于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