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环境治理背景下生态修复工程中园林施工的难点与突破
摘要:生态修复工程在环境治理背景下承担着改善生态系统、恢复自然环境的重要任务,而园林施工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多方面挑战。土壤污染、植物存活率低、施工环境复杂等问题,直接影响工程效果。为提升施工质量,需要在技术创新、材料优化、管理模式升级等方面寻求突破。本研究围绕园林施工的主要难点,提出生态化施工、智能化管理及本土植物优化等应对策略,以提高生态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为未来环境治理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生态修复;园林施工;环境治理
一、生态修复工程中园林施工的主要难点
(一)土壤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污染是生态修复园林施工中的核心难题,受重金属、化学污染物等影响,土壤环境难以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在矿区修复、工业污染地改造等工程中,土壤常含有镉、铅、砷等有害元素,导致植物根系生长受阻,存活率下降。土壤结构的破坏使得保水保肥能力降低,难以支撑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例如,在某废弃矿区修复项目中,植物存活率低于50%,主要原因是土壤重金属浓度超标,影响根系发育。解决此问题需结合生物修复和物理修复方法,提高土壤生态功能,为园林植物生长提供良好基础。
植物成活率低与景观稳定性问题
园林施工的关键在于植物种植与成活率的保障,然而,在生态修复工程中,由于气候、土壤、灌溉等因素影响,植物存活率较低。干旱、盐碱地等恶劣环境使得植物无法适应,生长缓慢甚至枯死。例如,在北方某生态恢复项目中,因选取的园林植物耐旱能力不足,种植一年后存活率低于40%。同时,施工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种植管理,导致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影响景观可持续性。提高植物存活率需要优化植物选择,结合适宜的灌溉技术,提高植被恢复的稳定性。
复杂地形与恶劣气候条件的施工难度
生态修复工程往往位于山地、荒漠、湿地等特殊环境,施工难度较大,园林施工在此类区域需要克服地形复杂、降水不均、风沙侵蚀等问题。例如,在某山区修复工程中,因坡度陡峭,施工机械难以进入,土壤易被雨水冲刷,导致施工周期延长。湿地生态修复中,土壤含水量高,基础不稳,植物种植和景观施工容易受影响。此外,在沙漠生态修复中,高温干旱、风沙侵蚀加剧了园林植物的生存挑战。施工方案需针对不同环境特点,采取稳定地形、防风固沙、耐旱植物配置等措施,提高施工适应性。
二、生态修复园林施工的优化突破策略
(一)生态化施工技术的应用
生态化施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园林工程在生态修复中的适应性,减少施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植物种植的成活率。在河道修复和坡地治理中,采用植物护坡技术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通过构建植物纤维网、透水性生态袋和生物草毯等手段增强土壤稳定性。在盐碱地或污染土地的修复过程中,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菌群调控改变土壤理化特性,提升植物适应能力。例如,在某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中,通过种植超富集植物向日葵、白三叶等,结合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使重金属含量显著下降,植物存活率提高30%。在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利用自然基质铺设透水过滤层,可有效改善水体渗透性,提升水生植物的存活质量。生态化施工技术的运用不仅优化了园林植被的生长环境,也增强了生态修复工程的长期可持续性,使修复区域能够实现生态自我调节,提高整体生态系统稳定性。
智慧化管理提高施工效率
智慧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园林施工的精确度和高效性,通过实时数据采集、智能监测和远程控制优化施工流程。在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中,利用无人机遥感可高效获取植被生长状态、土壤湿度分布、施工进度等关键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指导后续植被种植和养护措施。例如,在某湿地修复项目中,施工团队通过无人机监测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精准识别生长异常区域,优化水体调节方案,使植物存活率提高20%。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也在园林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土壤传感器监测实时湿度,并结合气象预测数据,精准控制灌溉时间和水量,降低水资源浪费,提高植物适应性。在植被维护阶段,数字化施工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控施工进度,确保种植、养护和修复工程同步进行,提高施工管理的科学性。通过智慧化管理技术的应用,生态修复园林施工的效率大幅提升,施工成本得到优化,同时增强了施工过程的可控性,使工程质量和生态效益达到最佳平衡。
本土耐逆植物的优化应用
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本土植物是提高园林施工效果的关键,合理配置耐逆性植物不仅能够增强景观植被的稳定性,还能降低长期养护成本。在干旱和风沙严重的区域,可选用具有抗旱耐风蚀能力的植物,如柠条、胡杨、沙拐枣等,通过群落配置构建防风固沙植被带,提高沙漠地区的生态稳定性。例如,在某西部荒漠化治理项目中,采用耐旱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混合种植,并结合滴灌技术,提高了生态修复区的植被覆盖率,使土壤水分保持能力提升35%。在盐碱地修复工程中,应用耐盐植物如碱蓬、柽柳等,可有效调节土壤盐分浓度,提升土壤生态功能。在矿区修复中,合理利用紫穗槐、苦荬菜等重金属富集植物,可降低土壤污染,恢复生态平衡。本土植物的合理应用不仅提高了生态修复工程的适应性,同时降低了后期养护难度,使园林施工能够长期发挥生态效益,为环境治理提供稳定的植被基础。
生态材料与可持续施工技术的结合
在生态修复园林施工过程中,选择可持续施工材料能够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提高施工工程的环保性和耐久性。透水混凝土铺装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态修复中,通过提高雨水下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有效改善区域水文循环。例如,在某海绵城市项目中,采用透水混凝土步道结合雨水花园设计,使区域内雨水利用率提高了40%。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应用也在生态修复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利用可降解生态袋进行边坡植被修复,减少土壤侵蚀,提高植被恢复能力。再生木材、环保砖等材料可应用于园林景观构筑物建设,减少碳排放,增强施工可持续性。在水体修复工程中,采用天然滤料构建生态浮岛,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污染物,提升水质净化效果。结合生态材料与可持续施工技术,能够在保障园林景观功能性的同时,提高生态恢复效率,使生态修复工程在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结束语: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园林施工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生态化施工、智慧化管理、本土植物优化和可持续材料应用等策略,可有效提高施工质量和生态恢复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推进智能化、低碳化施工技术,结合生态修复实践经验,优化施工工艺,提高生态工程的可持续性。通过不断优化园林施工方式,可在环境治理背景下发挥更大作用,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屈雪岩.生态修复工程中园林绿化施工的难点与优化策略[J].园林科技,2023,41(04):102-108.
[2]于立涛.生态环境治理下园林景观施工的技术探索[J].生态工程学报,2023,39(02):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