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分层·情境·赋能: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路径探索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立足学生差异,构建分层、情境、赋能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通过动态分层预习单、梯度口语交际目标等策略,实现弹性教学;依托城乡节日调查、跨学科观察报告等情境任务,激活生活经验;借助阶梯评价表、拼图式合作等机制,促进自主发展。以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差异化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表达个性化,后进生夯实基础,优生突破创新。实践证明,差异化的精准施策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支撑。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分层策略;情境赋能
引言: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因材施教”与“素养导向”,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认知水平差异显著、教材内容实施梯度不足、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依然突出。笔者基于十年一线教学经验,以三年级下册教材为实践载体,探索“分层·情境·赋能”差异化路径:通过动态分层打破“一刀切”教学惯性,依托真实情境弥合城乡经验差异,构建评价机制激活成长内驱力。本文结合《慢性子裁缝》《中华传统节日》等典型课例,呈现差异化策略在预习、任务、评价环节的具体应用,为新课标落地提供可操作性方案。
一、分层:基于学情差异的弹性教学策略
(一)学情动态分层
在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的预习环节,我设计了动态分层的预习单:基础组学生需标注生字拼音、解释“泥融”“芦芽”“绿阴”等词语,确保扫清阅读障碍;拓展组则在熟读基础上,用表格对比三首诗中的景物(如“飞燕”“桃花”“黄鹂”),思考诗人如何通过不同景物表达春天气息。课堂检查时,发现基础组小张能准确朗读但缺乏整体感知,便将他调整至拓展组参与景物讨论,而原本在拓展组的小李因对比分析困难,暂时回归基础组巩固词句。
(二)目标梯度设定
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劝告》的目标设定中,我根据学生日常交际能力差异分层引导:对语言组织较弱的学生,要求至少使用三个礼貌用语(如“请”“谢谢”“你觉得呢”);对表达清晰但缺乏深度的学生,需用“首先…其次…”的句式说明两条以上理由;对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需结合具体情境(如劝告乱扔垃圾的同学)设计两套方案,并模拟对方可能的反应。课堂上,我让不同层级学生两两结对,用“礼貌用语收集卡”“理由支架图”“情境应答剧本”等工具辅助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时重点观察后进生的语言规范和中上生的思维逻辑。
(三))作业弹性选择
学完《慢性子裁缝》后,作业设计采用“1+1”弹性模式:必做任务是用流程图复述故事,强化叙事逻辑;选做任务中,A类要求以急性子顾客视角改写“第三天清晨”的场景,重点训练人称转换能力(如“我实在等不及了,抓起布料就要走…”);B类鼓励创作《新裁缝的故事》,提供“科技裁缝”“爱心裁缝”等关键词激发想象。批改时发现,平时沉默的小陈在B类作业中设计了会变魔法的裁缝,我将其作品投影展示,并邀请他加入班级“故事创编团”。
二、情境:联结生活经验的差异化任务设计
(一)教材情境再开发
在第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中,我根据城乡学生的生活经验差异重构教材情境:城镇学生带着“传统节日采访卡”走进社区,用录音笔记录老人讲述的端午赛龙舟、中秋祭月等习俗,并拍摄家门口的节日装饰;农村学生则用“习俗记录本”参与家庭活动,如清明做青团、春节写春联,拍摄田间地头的传统仪式(如正月“舞草龙”)。成果展示时,城镇学生制作了《消失的节日故事》手抄报,农村学生用玉米叶、竹篾编织成节日手工布置“照片墙”。
(二)跨学科情境融合
教学《蜜蜂》一课时,我与科学老师协同设计跨学科任务:科学课上,学生分组观察蜜蜂采蜜行为,后进生用简笔画记录蜜蜂飞行路线,中等生测量蜂巢与花朵的距离并填表,优生则用“复眼结构图”解释蜜蜂辨色能力;语文课上,后进生根据观察图口述实验步骤,中等生结合数据表撰写说明文框架,优生则用“像微型导航仪”“穿着毛茸茸的工作服”等比喻丰富语言。最终,三组学生合作完成《蜜蜂观察报告》,既有严谨的数据图表,又有生动的拟人化描写。
(三)真实问题情境创设
开展第六单元《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习作时,我创设“班级人物档案馆”项目:学生自由组队后,口头表达能力弱的小组用“特征采集卡”记录同学的标志性动作(如“体育委员总把哨子甩成圆圈”),观察力不足的小组借助“采访清单”提问挖掘细节,表达丰富的小组则用“微剧场”表演人物经典场景。写作环节,后进生根据采集卡完成“人物标签墙”,中等生结合采访内容写人物片段,优生创作《班级人物志》连环画。
三、赋能:以评价促发展的自主成长机制
(一)过程性评价工具
批改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习作时,我使用“创意阶梯评价表”实施分层评价:基础层重点标注语句是否通顺(如“铅笔梦见自己变成火箭”是否缺少主语),发展层用“★”标注想象合理性,创新层用“✨”圈画细节亮点。学生根据评价符号自主修改,小周在初稿中只写了“大树长出巧克力”,看到“发展层★”提示后,补充了“蚂蚁厨师用树叶锅熬制可可浆”的过程,最终获得“创新层✨”。这种阶梯式反馈让每个学生都看得见进步路径。
(二)学习共同体建设
第二单元寓言故事教学中,我组建“拼图式学习共同体”:将《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等课文拆解为三个任务包,A组(基础较弱)负责用时间轴梳理“陶罐被埋—出土—展览”的情节脉络,B组(能力中等)用气泡图提炼“谦虚与骄傲”“实用与虚荣”的寓意,C组(思维活跃)结合班干部竞选、运动会报名等真实事件设计“寓言警示牌”。课堂汇报时,A组用陶罐黏土模型演示情节,B组用辩论赛呈现寓意理解,C组拍摄了情景剧《小美的运动会鞋带》。
(三)自主选择权赋予
在“词句段运用”专项练习中,我设计了三类挑战任务卡:背诵积累卡、仿写创作卡、生活应用卡。小吴选择仿写卡创作了“樱花飘落时,有的钻进我的衣领挠痒痒,有的躺在水洼里泡花瓣澡”,而坚持选背诵卡的小郑在单元测验中准确默写了关键句型。月末的“挑战成果展示墙”上,我特意将三类作品并置展览,并鼓励学生下个月尝试新任务。原本只选应用卡的小何看到同伴的诗歌仿写后,主动申请加入“句式魔法师”小组,这种选择权的逐步释放让学习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探索。
总结:差异化教学实践中,“分层策略”通过动态调整让每个学生获得适切发展,“情境任务”以差异化设计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赋能机制”借助多元评价激发学习自主性。实施后,班级后进生课堂发言率提升40%,个性化习作占比达65%,合作学习中跨层级互动频次显著增加。需警惕机械分层导致标签化,避免情境创设脱离地域实际,在赋权的同时加强个性化指导。未来将着力开发校本化分层资源包,建立年级衔接的差异化体系,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各美其美”的生长沃土。
参考文献:
[1]董杨.小学语文阅读差异化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4):4-6.
[2]倪佳.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研究[J].智力,2025,(01):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