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路径探索

杨恺
  
扬帆媒体号
2025年3期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中学

摘要: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面,深入落实党和国家政策,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程和活动也有积极探索,但还存在教育内容系统性不足、教育方式缺乏创新和吸引力、师资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该文全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现状,积极探寻更有效的实施路径,并提出了有力的保障措施,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路径探索

引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先民共同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为少数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提供了正确方向和根本遵循,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各族人民都应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创造出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新的辉煌。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在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对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和各民族后备人才培养具有关键意义。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理应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开展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的教育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各民族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正确认知和深刻理解,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帮助民族地区的各民族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将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探索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实施路径,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评价体系等保障措施,以此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地深入开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1.政策落实情况与初步成果

少数民族地区各学校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的有力推动下,都能够迅速行动,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全面负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落实。再通过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领会政策精神,确保宣传教育正确的方向。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通过张贴宣传标语、设置文化长廊等,积极融入“四个共同”的主题,营造浓厚氛围,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显著提升。

2.课程、活动等方面的积极探索

少数民族地区的各学校都能够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积极开发融入“共同体”元素的校本课程,像《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文化溯源》等,生动呈现本土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等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也能够巧妙地融入民族团结故事等,如在历史课上讲述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的感人事迹。在活动开展方面,定期举办传统体育运动会,鼓励引导各民族学生共同参与,增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足。

从纵向来看,小学阶段教育内容偏于简单的民族风情介绍,中学阶段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拓展,知识断层明显。从横向看,不同学科各自为政,例如语文教学中涉及民族文化作品时,未与历史学科中民族发展脉络相联系,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教育方式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

多数课堂依旧是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在信息时代,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制作精美的动画、短视频辅助教学。线上教育平台也未得到有效利用,缺乏互动性强的线上课程。

3.师资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培训,对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影响教学质量。

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1.开发融入共同体意识的学科课程

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例如在地理学科中,教师可以在讲解中国地理风貌时,突出各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的影响。比如讲到内蒙古高原时,介绍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与当地草原环境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明白不同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地域环境息息相关,从而理解各民族在不同环境下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里,结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讲解各民族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共同管理地方事务,体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观念。

2.构建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校本课程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可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内容可以涵盖当地各民族的历史、语言、艺术、传统习俗等,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邀请当地德高望重长者讲述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故事,教授一些传统手工艺技能,引导学生既了解了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又体验了本民族的传统技艺,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增强学生体验

情景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同体意识。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模拟古代边镇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了解不同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史,感受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语文课上,教师可通过营造语言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语言的魅力,体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开展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项目式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如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式学习,学生可分组调研本地民族文化,有的小组研究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通过采访民间艺人、收集整理曲目,再运用现代音乐技术进行改编创新;有的小组专注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设计宣传海报、举办小型展览等,向全校师生展示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义。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学会合作交流,认识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共同传承和发展。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1.举办主题文化节弘扬民族文化

学校定期举办主题文化节是弘扬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方式。比如举办 “民族团结文化节”,在文化节上,各班级以不同民族为主题布置文化展示区,展示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学生们穿着民族服装进行文艺表演,有蒙古族的舞蹈、藏族的歌曲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亲身感受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理解

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走出校园,深入了解各民族的生活。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历史文物和文献来了解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贡献。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进行调研,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1]。

(四)利用新媒体平台

1.搭建校园新媒体宣传矩阵

“互联网+”时代,构建校园新媒体宣传矩阵,能够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渠道。如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章和短视频,介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也可在抖音上发布学生制作的民族文化宣传短视频,比如展示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等[2],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2.制作优质网络教育资源

学校可组织教师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优质在线教学资源,精心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课程,巧妙地将复杂晦涩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简洁生动的视频和讲座,全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此过程中,还可创建互动网络课件,让学生通过点击、拖动等操作,直观深入地了解各民族分布区域和独特的文化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

三、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宣传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教师意识与能力

组织教师参加专项培训,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如可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讲解中华民族多元统一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融合与贡献,使教师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3]也可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巧妙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如引导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传统建筑中的几何原理和对称美,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智慧。

2.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激励机制,有效激发教师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积极性。如可设立教学成果奖,对创造性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学生反馈良好、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进行奖励。此外,在职称评聘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可将教师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表现作为重要参考指标,鼓励引导教师积极投入其中。

(二)完善评价体系

1.制定科学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指标

学校可以从知识、情感、态度、行为实践等多维度制定评价指标,科学评价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中的所学所获,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效果。知识方面可通过考试和作业等,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政策等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家统一的贡献。情感和态度方面可通过问卷调查和参加讨论等,评价各民族的认同和团结意识,如通过学生在“民族团结大家谈”课堂上的发言,判断其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态度。行动实践方面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了民族团结理念、是否积极参加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等。

2.对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与反馈

学校须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评估小组,定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进行全面评估。如对学校举办的“民族团结文化节”,可从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学生参与、活动效果等方面进行打分和评价。同时,广泛收集学生、老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反馈报告。根据反馈报告,对宣传教育工作进行调整优化。如果发现学生对民族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学校可以增加相关课程或开展专题讲座,不断提高宣传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4]。

结语: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虽然在政策实施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师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短板视。还需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文化活动、探索新媒体平台,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保障措施,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心中扎根,为民族地区长期发展、团结和谐、繁荣稳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段勇.学生社会实践对民族团结意识的影响研究.教育论坛,2020(11).124-127.

[2]罗杰.新媒体传播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1),88-91.

[3]肖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中教师培训的研究.教师教育.2023(04),99-102.

[4]吴娜.教育评估与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教育评估.2021(02),100-10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