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VR技术在非遗文化上的研究与应用

刘月月 姚君洲 崔译仁 张玉娇 陈子仪 杨宇辰
  
扬帆媒体号
2025年6期
徐州工程学院 221018

摘要:VR技术是一种能够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性等特点。通过沉浸式体验、数字化保存、互动学习和文化传播,VR技术能够生动还原非遗场景。通过VR技术,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元素,增强了非遗文化传承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关键词:VR技术、非遗文化、传承

一、非遗数字化发展现状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虚拟现实(VR)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带来了全新的契机。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智慧,然而,随着时光流逝,许多非遗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VR技术的应用,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VR技术通过全景数字化展示,将古老的非遗文化以沉浸式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通过VR技术,观众可以“走进”敦煌莫高窟,欣赏精美的壁画,感受千年历史的厚重,这种全新的体验方式不仅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文化遗产,也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程

1)初期记录阶段

在这一阶段,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主要工作是简单记录和存储非遗项目。通过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的运用,使得一些珍贵的非遗资源保存下来。然而,这一阶段的数字化保护相对简洁,缺乏对非遗深层次内涵的挖掘和整理。

2)深入研究阶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非遗数字化保护逐渐进入了深入研究阶段。 三维扫描、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为非遗的数字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开始利用这些技术对非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尝试还原非遗的真实面貌,揭示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3)多元应用阶段

近年来,非遗数字化保护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多元应用阶段。在这一阶段,非遗数字化保护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记录和研究,而是开始与各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产生了丰富的广用场景。例如,在文化产业领域,非遗数字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教育领域,非遗数字化成为了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资源;在旅游领域,非遗数字化则为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非遗数字化案例研究及取得的一些成果

在国内,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案例研究层出不穷。以传统戏剧为例,通过数字化记录和保存了多种戏曲表演,实现了对戏曲元素的分析和传播。此外,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等也得到了数字化保护,这些案例研究不仅丰富了非遗数字化应用的实践经验,还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非遗数字化在数据采集存储、展示传播、教育培训以及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数据采集和存储。通过采用高清摄影、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非遗的各类形态,如表演、手工艺、民俗活动等,得以精准捕捉和永久保存。这不仅防止了珍贵资料的流失,也为后续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数字化展示和传播。通过网络平台、移动应用、增强现实(AR)等手段,非遗得以跨越时空限制,向更广泛的受众进行展示和传播。这不仅提升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也激发了更多人对保护和传承的兴趣。

数字化教育和培训。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教室等创新形式,非遗的传承知识和技艺得以系统地传授给年轻一代。这种新颖的教育方式不仅降低了传承的门槛,也提高了传承的效率和效果。

数字化创新和开发利用。非遗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相结合,催生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不仅丰富了文化市场,也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VR技术在非遗中的传承

1.非遗的数字化转型

在非遗的传承方面,VR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十多年来,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马晓娜等人认为非遗数字化包含了记录、保存、展示、传播、等一系列活动,非遗数字化成为非遗发展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非遗传承往往依赖于师傅带徒弟的口传心授,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且受地域限制较大。非遗数字化的核心内容便是保护和传承,续集显示具有许多特点,比如想象性、交互性、互动性等。虚拟现实的开发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数据采集阶段、三维建模阶段以及交互系统设计与控制阶段。在数据采集阶段,需要通过多种设备来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为下一阶段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三维建模阶段可以分为三维静态建模与三维动态建模,其中三维静态建模需要对目标的实体进行建模,同时还要呈现目标所处的环境及其周围布局,并且需要对其行为进行抽象处理。在交互系统设计与控制阶段,需要将三维建模数据导入虚拟现实开发平台,最终根据用户的需求调出客户所需要的数据与模型。

2.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

VR技术可以将非遗技艺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通过虚拟场景进行展示和教学,使更多的人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和体验非遗文化。如,御窑金砖的烧制技艺,这一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通过VR技术得以全面展示,观众不仅可以了解每一个步骤,还能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互动体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传统工艺的精髓。此外,通过互联网,VR数字化展示可以将非遗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不仅提高了非遗文化的知名度,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五、VR技术在非遗上的研究与应用

数字化保护VR技术可以对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使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参观和学习。通过VR技术,可以创建虚拟的非遗博物馆和展览,全方位呈现非遗文化的多样面貌,涵盖传统手工艺、民俗庆典、仪式习俗等丰富内容。

教育与培训VR技术在非遗文化的教育与培训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VR技术,师傅能在虚拟环境中细致入微地展示技艺的每个步骤,而学员则能在这一虚拟空间里进行模拟操作,实现技艺的远程传授与实践学习。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降低了教学成本。

互动体验VR技术赋予用户参与非遗文化活动的能力,使之成为一种互动体验。用户能够借助VR设备,逐步学习传统舞蹈的舞步,甚至亲身参与到虚拟的节庆活动中,亲历并体验各种独特的文化习俗,从而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结语

VR技术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播与传承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它不仅让非遗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还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无限可能。然而,技术的应用也伴随着挑战,如何在保护文化真实性的同时实现技术创新,仍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未来,随着VR技术的不断进步,非遗文化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纽带。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科技的力量守护人类文明的瑰宝,让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49(2):121-142.

[2]郭喜春.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探究[J].新闻传播,2020(20):105-106.

[3]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01):1-10+157.

[4]高芮.“非遗”类纪录片叙事艺术[D].河南大学,2016.

[5]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