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校园主题教育的策略与实践

郭会彩
  
扬帆媒体号
2025年16期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中学 463003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小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与复杂思潮的冲击。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价值观的塑造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清晰的价值指引与行为准则。将其融入校园主题教育,既是顺应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中小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筑牢精神根基,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时代新人的关键举措。如何精准且高效地实现这一融入,已然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领域亟待攻克的重点难题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校园;主题教育;策略;实践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主题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深远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校园主题教育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

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需全方位、多层次地将其融入各学科教学内容。在学科融合的大趋势下,各学科不应孤立教学,而是要相互协作,共同为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助力。在语文、历史等文科课程中,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道德元素,借由经典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内涵。例如在讲解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数学、科学等理科课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体现敬业价值观。同时,开发专门的校本课程,系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体系。

在实际操作中,可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例如,结合地理学科的环境保护知识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社会责任教育,组织 “守护家乡绿水青山” 主题活动。学生们先在地理课上学习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及面临的生态问题,随后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探讨作为公民应承担的环保责任,最后在实践课上分组进行社区环保宣传,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在不同学科知识的交织中,深刻领悟 “和谐” 这一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从理论认知上升到实际行动,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习与生活。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强化价值熏陶

打造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浓厚且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同无声的老师,能在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悄然将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播撒进他们心间。例如开展 “我心中的价值观” 主题绘画展览活动,鼓励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主题词,自由创作绘画作品。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五彩画笔描绘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观的独特理解,有的展现祖国繁荣昌盛的城市风貌以体现 “富强”,有的刻画邻里互帮互助场景诠释 “友善”。这些作品在校园走廊、展厅集中展示,不仅为校园增添艺术气息,更让学生在创作与欣赏过程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领悟,让核心价值观以生动鲜活的形式融入校园的每一处角落,强化价值熏陶。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引导能力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关键引路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深度与践行力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成效。只有教师自身深刻领悟核心价值观内涵,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精准、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例如,可组织教师开展 “核心价值观教育案例分享会”。会前,教师们需围绕教学实践,精心准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教育案例,涵盖课堂引导、班级管理、与学生互动等多个方面。分享会上,有的教师分享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 “友善” 与 “合作” 价值观,通过合理分组、鼓励互帮互助,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有的则讲述在处理学生矛盾时,如何以 “公正” 为原则,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解决纠纷。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们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不断提升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成长助力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校园主题教育的实践要点

(一)关注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中小学生因年龄跨度较大,在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心理成熟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这就要求校园主题教育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精准把握各年龄段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例如,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旺盛的特性,学校可开展 “核心价值观童话剧表演” 活动。提前设定如 “友善小精灵”“诚信小卫士” 等主题,让学生分组编写简单剧本并进行表演。在筹备与表演过程中,小学生们通过生动有趣的角色演绎,直观理解友善待人、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在欢乐氛围里初步构建起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而对于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渴望展现自我,学校可组织 “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 短视频创作大赛,鼓励学生围绕核心价值观自主选题,通过拍摄、剪辑等方式,用短视频阐述对富强、民主等价值观的理解,在创意表达与深度思考中,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

(二)注重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

为促进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需高度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更能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学校可组织 “小小文明监督员” 活动,让学生分组轮流在校园内各个区域进行文明监督。他们需要留意同学们的日常行为,对文明行为予以表扬,对不文明现象及时友善提醒,像在食堂劝导有序排队打饭,制止在走廊上的追逐打闹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在维护校园秩序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到 “文明”“和谐” 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抽象的价值观切实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从校园生活的点滴之处,实现从认知到积极践行的转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校合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价值观教育。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学校与家庭要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共同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结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校园主题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完善课程体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策略,以及关注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活动、建立家校合作机制等实践要点,能够有效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教育实践中,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燕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 (15): 45-48.

[2] 郑华艳. 《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路径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21 (8): 76-79.

[3] 苏薏兮.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 (3): 56-59.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校园主题教育的途径研究》(立项课题编号JCJYC2425170020)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