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教学评一体化” 赋能书香课程:六年级上册 《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实践探索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以书香课程六年级上册《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深入探讨如何明确目标、确立评价依据,旨在构建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通过目标引领与依据支撑,提升课程质量,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推动书香校园建设。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书香课程;评价策略
在教育聚焦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当下,阅读素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整本书阅读教学成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在六年级上册《童年》的阅读教学中,笔者紧扣教学目标,将教学评价全方位融入课堂,运用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探索不同课型评价策略,助力学生开启阅读、持续阅读、深入阅读。本文将以《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为例,从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三个关键环节,深入研究教学评价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旨在为书香课程建设中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发展提供参考。
一、导读课:多角度评价,激发阅读兴趣。
导读课作为整本书阅读的起始环节,核心目标在于消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充分激发其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在《童年》的导读课教学中,为实现这些目标,笔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并设计相应的评价方式,使评价与教学活动相辅相成、深度融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活动一:了解作者高尔基。在这一活动里,笔者运用时代背景阅读资料、高尔基照片、经典名言等,多方面介绍其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和在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让学生真切感受作者形象,理解《童年》的创作动机与时代背景。与之对应的评价量表,围绕 “能否准确且简要地介绍高尔基的生平”“能否清晰阐述《童年》的创作背景” 来设计。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照评价量表,能够判断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学习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参与学习。
活动二:初步感知作品主题。笔者挑选《童年》中阿廖沙与外祖母温暖的互动场景、父亲去世时的悲伤情节,这些极具代表性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悟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基调,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这一活动的评价,聚焦于学生对主题思想和情感基调的感悟。通过评价,学生能清晰了解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是否到位,可及时调整思路,更好地把握作品核心。
活动三:运用阅读方法。导读课上笔者借助经典片段阅读,向学生传授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方法,包括批注法、情节梳理法和人物关系分析法。这些方法为学生后续的深入阅读筑牢根基。在评价时,关注学生对各种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学生通过评价反馈,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推进课:多层面评价,深化阅读理解
《童年》作为一部经典的自传体小说,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饱满,但其中蕴含的深刻社会背景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厘清文本内在逻辑线索,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在推进课阶段,笔者采用专题学习的方式,并构建了与之紧密配合的多层面过程性评价体系,让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专题一:阿廖沙的成长经历。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概括阿廖沙的成长经历,并深入分析这些经历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先自主梳理阿廖沙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如家庭的重大变故、与外祖母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与继父之间的矛盾冲突等。之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这些经历对阿廖沙性格产生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借助评价量表,对学生阅读评价同步展开。
专题二:人物形象分析。此专题重点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方法深入了解《童年》主要人物的能力。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人物分析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书中的主要人物,如外祖母、母亲等,对其性格特点进行讨论,并探讨他们在阿廖沙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学生以个人理解为基础,在小组内交流分享,互相补充完善观点。教师组织学生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习借鉴,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
在推进课的专题学习中,笔者还设计过程性评价量表涵盖阅读进度、方法运用、小组参与等方面。评价与教学活动紧密融合,实时反馈让学生能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深度理解。
三、交流课:多元化评价,展示阅读成果
交流课是《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课堂上,通过设计多种展示活动,并融入多元化评价,全面检验学生的阅读收获。
活动一:读书分享会。以小组为单位的读书分享会,是学生深度交流阅读感悟的重要平台。在分享前,教师就向学生明确评价维度,引导学生围绕内容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表达的清晰度与流畅性等进行准备。分享过程中,小组依次上台。台下的学生、教师共同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学生认真倾听,根据评价标准填写评价量表,重点关注分享内容是否涵盖《童年》关键情节、人物及主题;分享者表达是否条理清晰、自然流畅等。教师在一旁观察记录,评估各小组表现。分享结束后,先由学生进行互评,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建议,接着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小组能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改进方向。
活动二:成果展示会。手抄报展示是学生综合阅读成果的可视化呈现。在制作手抄报前,教师向学生明确评价要点,包括人物关系图的清晰准确、经典语录摘抄的质量等。手抄报完成后,进行集中展示。师生共同参与评价。通过这种多元化评价,学生在手抄报制作过程中不仅提升了阅读成果展示能力,还进一步深化了对《童年》的理解。
在《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笔者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学评价深度融入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效果。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实践,学生能够在整本书阅读中实现从“读”到“思”再到“创”的全面提升,真正领略到阅读的乐趣与价值,培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厚江.《整本书阅读课型研究与实施》[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3】余党绪.《整本书阅读:理想的路径与可能的误区》[J]. 语文建设,2021 (12):
【4】赵福楼.《基于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2023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