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耐久性的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分析与修补加固技术应用

魏宗福
  
扬帆媒体号
2025年18期
新龙县楠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直接影响其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本文从耐久性角度出发,分析了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成因,包括荷载作用、温度变化和材料收缩等因素,并探讨了相应的修补与加固技术,如表面修补法、灌浆法、粘贴钢板法和预应力加固法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应用研究,旨在为公路桥梁的维护与管理提供参考,提升其结构性能和耐久性。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修补加固技术

一、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

公路桥梁长期处于多变荷载作用之下,尤其是重型车辆频繁通过时所产生的循环应力,对混凝土构件构成显著破坏风险。车辆荷载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改变作用位置,使桥面板、主梁等结构在承受反复拉压的过程中,局部区域应力集中,逐步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形成初始微裂缝。裂缝一旦产生,在荷载持续作用下容易向深层扩展,逐渐演变为贯穿性结构裂缝,造成桥梁刚度削弱与变形加剧。在构造细节处理不到位的部位,如节点连接处或构件断面变化区,更容易因应力集中而诱发裂缝。此外,交通荷载的不均匀分布也会导致混凝土构件内不同区域出现变形不一致,进而产生内力重分布,使裂缝发展不可逆,严重时影响桥梁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温度变化导致的裂缝

温度变化对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影响显著,尤其在气候变化频繁或日夜温差较大的区域,桥梁结构更易受到热胀冷缩作用的扰动。混凝土作为一种脆性材料,内外温差造成的应力梯度难以通过自身调节释放,一旦温差应力累积超出极限拉应强度,就容易诱发温度裂缝。这类裂缝多数沿构件表面水平或垂直方向分布,常出现在梁端、桥墩交接位置、箱梁顶板等温度梯度显著部位。水化热也是温度裂缝的重要来源,尤其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初期,内外温差过大易导致早期热裂缝的出现。此外,由于不同构件间温度响应不一致,还可能因温度引起构造约束,从而形成裂缝交错分布的现象,若不及时处理,易造成钢筋锈蚀及混凝土剥落,严重影响桥梁服役性能。

材料收缩引发的裂缝

混凝土在养护及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体积收缩,若未采取合理控制措施,极易引发结构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发生在初凝阶段,主要由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混凝土表面与内部应变不协调而拉裂;干燥收缩则贯穿混凝土早期与中期养护阶段,内部水分随时间持续流失,使混凝土产生不可逆的体积缩减,引发细小但密集的裂缝分布。自生收缩则源于水泥水化反应引起的化学体积变化,对高性能混凝土构件影响尤为明显,常在无外力约束条件下形成不可见的微裂缝。这些收缩类裂缝虽初期不明显,但在后期服役过程中极易成为结构劣化的诱发点,造成碳化、氯离子侵蚀和钢筋锈蚀的加剧,从而缩短结构寿命,削弱桥梁的耐久性能与服役可靠性。二、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修补与加固技术应用

(一)表面修补法的应用

表面修补法在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裂缝治理中应用广泛,主要针对非结构性浅表裂缝进行防护性封闭处理。裂缝一旦暴露在环境中,极易成为水分、氯盐和二氧化碳等介质的入侵通道,造成混凝土碳化和钢筋锈蚀,因此及时封闭裂缝至关重要。施工前需用高压空气或刷具彻底清理裂缝周边杂质,确保基层干净无污染,增强修补材料与混凝土的结合力。所选修补材料应具备优良的渗透性与耐久性,如高性能环氧树脂或聚合物水泥砂浆。涂覆材料应厚薄均匀,覆盖完整,固化后形成致密连续的保护层,有效切断有害物质的渗透路径。此类方法适用于轻微裂缝早期修复,虽不提升结构承载力,但能有效延缓结构劣化进程,是维护性修补的优选措施。

灌浆法的应用

灌浆法常用于修复穿透性较强或深层混凝土裂缝,其修复目标在于恢复结构整体性与抗裂能力,确保桥梁服役状态安全稳定。施工过程需先评估裂缝形态,明确裂缝贯通范围和可能的分支路径,然后设置注浆嘴、封闭裂缝表面,建立封闭注浆体系。选用低黏度、高渗透力的环氧树脂类材料,在低压或中压注浆设备控制下缓慢注入裂缝内部,使浆液充分填充细微缝隙,固化后形成高强度封闭体。施工期间需严格监控注浆压力变化,以防出现局部空注或裂缝扩张问题。浆液固化后拆除注浆嘴并修整裂缝区域表面,使其外观协调并利于后期养护巡查。该方法适用于承重结构裂缝的深层修复,有助于恢复桥梁结构稳定性与延长使用寿命。

粘贴钢板法的应用

粘贴钢板法是公路桥梁受拉或受弯区域常见的裂缝加固手段,主要用于提高构件刚度与延性,避免已有裂缝继续扩展并提升结构承载性能。该方法通过在混凝土表面贴敷高强度钢板,使钢板与原结构形成协同受力单元,有效分担内力,缓解混凝土局部拉应力集中。施工前对基底混凝土进行打磨、除尘、干燥处理,确保胶结界面洁净牢固。结构胶应选用强度高、耐久性好、抗老化能力强的双组分环氧类胶粘剂,按施工要求精准涂布至钢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压实固定,待其充分固化后完成整体构造。粘贴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施工温湿度条件,防止钢板与混凝土之间形成空鼓,影响加固效果。该加固方式施工便捷,对提高局部抗裂及承载能力有显著效果,是运营期桥梁裂缝快速加固的重要手段。

预应力加固法的应用

预应力加固法在结构裂缝控制与性能恢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适用于因长期服役或荷载增加导致裂缝扩展和承载力不足的桥梁构件。该方法通过外部引入预应力作用,提前施加压应力于混凝土受拉区域,以抵消荷载引起的拉应力,减缓甚至闭合现有裂缝,提升结构的抗裂能力和刚度。在实施阶段,根据加固需求布置预应力钢绞线或碳纤维板,利用锚固体系固定端部,并通过张拉设备施加控制张力值。张拉完成后释放应力并进行压浆密封,确保预应力传递稳定。施加预应力不仅改善力学性能,还能显著降低疲劳应力幅,延长结构使用寿命。该方法适用性强、加固效果显著,但对施工设备、力值控制与技术人员要求较高,需在专业技术指导下完成,确保桥梁结构加固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结束语:在公路工程管理实践中,基于 BIM 技术构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机制成果丰硕。统一的数据标准,让数据在各参与方、各阶段间准确传递,提升信息沟通效率。跨部门协同工作平台,打破信息壁垒,使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实现高效协作。BIM 技术在各阶段的深度应用,提前识别设计缺陷,优化施工资源配置,助力运营养护决策。专业的 BIM 技术人才队伍,保障了技术的有效实施与持续创新。这些举措,实现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信息共享与协同,显著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和质量,推动公路工程管理向现代化迈进。

参考文献

王铭.公路桥梁施工中裂缝成因分析及对策[J].建筑理论,2023,43(08):120-125.

钮慎安.公路桥梁裂缝成因及修补加固技术分析[J].建筑理论,2025,45(02):130-13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