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温作业环境下建筑工人热应激反应及其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评估
摘要:高温作业环境下建筑工人面临显著热应激风险,影响健康与工作效率。现状分析表明,工人在高温环境下生理和心理均承受较大压力,现有防护措施存在技术、管理、培训及政策执行等多方面不足。通过引入新型防暑降温技术和设备、优化管理制度、强化培训教育,以及完善政策执行,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降低了热应激风险,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工人满意度。未来需持续关注高温作业环境变化,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进一步完善防护措施,保障建筑工人健康,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温作业;建筑工人;热应激反应;防护措施;有效性评估
引言
在建筑行业,高温作业环境对工人健康和施工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建筑工人长期暴露在高温条件下,易引发热应激反应,导致中暑、疲劳等问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尽管已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但在技术、管理、培训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有效保障工人健康。深入探讨高温作业环境下建筑工人的热应激现状、现存防护措施的不足以及优化实践的成效,对于提升建筑行业高温作业防护水平、保障工人权益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温作业环境下建筑工人热应激现状
在建筑行业,高温作业环境是建筑工人面临的重要职业挑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夏季高温天气的频繁出现,建筑工人在施工过程中遭受的热应激风险显著增加。热应激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量积累超过身体的散热能力,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在高温作业环境下,建筑工人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的热辐射和高湿度的环境中,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受到严重考验。从生理层面来看,建筑工人在高温作业时,身体会通过出汗来散热,但当环境温度过高且湿度较大时,汗液蒸发的速度减慢,散热作用大打折扣。这使得工人体内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导致体温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工人可能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中暑等严重健康问题。高温还会使工人的肌肉疲劳加剧,降低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增加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心理方面,高温环境对建筑工人的情绪和注意力也产生负面影响。长时间的高温作业容易使工人感到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也会随之下降。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个人的工作表现,还可能对整个施工团队的协作和施工进度产生连锁反应。
在实际施工场景中,建筑工人往往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高温环境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工作压力,使得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相互叠加,形成恶性循环。从行业现状来看,尽管建筑行业对高温作业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强,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建筑工地的防暑降温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高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预案。一些小型建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忽视对高温作业环境的改善,导致工人在高温天气下长时间连续作业,缺乏必要的休息和降温措施。建筑工人自身的防暑意识和防护能力也存在不足,部分工人对高温危害的认识不够深刻,未能正确使用防暑用品,如遮阳帽、防晒霜等,进一步增加了热应激的风险。
二、高温作业防护措施的现存问题与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现有的部分防暑降温设备和技术存在局限性。例如,一些工地虽然配备了空调休息室,但由于施工地点分散,工人难以在工作间隙及时到达休息室降温。一些降温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不到位,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无法发挥应有的降温作用。在防护用品方面,部分防暑用品如防晒霜、遮阳帽等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有效阻挡紫外线和热辐射,且部分工人反映这些用品的舒适性较差,影响了其使用的积极性。在管理方面,高温作业防护措施的落实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高温作业管理制度,对高温天气下的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未能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高温作业时间限制。
一些企业为了赶工期,忽视了高温对工人健康的影响,安排工人在高温时段长时间连续作业。高温预警机制不完善,企业未能及时根据气象部门的高温预警调整施工计划,导致工人在极端高温天气下仍暴露在危险环境中。从培训与教育方面来看,建筑工人对高温防护知识的掌握不足。部分企业对工人的高温防护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工人对高温危害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缺乏应对高温的科学方法和技能。一些工人对防暑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不了解,导致防护用品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工人对高温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高温天气是短暂的,不会对自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从而忽视了防护措施的执行。
在政策与法规执行方面,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温作业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部分小型建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忽视对高温防护措施的投入,未能为工人提供符合标准的防暑降温设施和用品。监管部门对这些企业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违规操作。高温津贴的发放也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一些工人未能及时足额领取高温津贴,影响了他们对高温防护措施的配合度。
三、优化防护措施的实践探索与成效验证
在建筑行业高温作业环境下,为有效应对现存的防护措施问题,一系列优化实践探索已逐步展开,并通过多维度的成效验证,展现了其在保障工人健康与提升作业安全性方面的显著价值。在技术优化方面,引入了新型的防暑降温设备与材料。例如,研发并应用了具有高效散热功能的智能安全帽,该安全帽内置微型通风系统,可实时调节内部温度,有效降低头部受热。新型的防晒服采用特殊纤维材料,能够反射大部分紫外线和热辐射,减少身体热量吸收。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改善了工人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条件,降低了热应激的风险。
管理措施的优化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建筑企业建立了完善的高温作业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高温作业时间限制,并根据气象部门的高温预警,及时调整施工计划。例如,在高温时段安排工人进行室内作业或休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企业还加强了对防暑降温设备的维护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为工人提供了可靠的降温保障。在培训与教育方面,企业加大了对建筑工人的高温防护培训力度。通过开展系统的培训课程,使工人全面了解高温危害、热应激反应的症状及应对方法,增强了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训还涵盖了防暑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确保工人能够充分利用防护用品,增强自身防护作用。
成效验证方面,通过多维度的评估方法,全面检验优化措施的实际作用。在生理健康层面,通过对工人在高温作业前后的身体指标进行监测,发现优化措施实施后,工人的体温、心率等关键指标显著改善,中暑等热应激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大幅降低。在工作效率方面,工人在高温环境下的作业效率得到提升,施工进度更加顺利。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方式,收集工人对优化措施的反馈,结果显示工人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显著增强,对防护措施的认可度也大幅提升。
结语
高温作业环境下建筑工人热应激反应及其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现状的剖析、现存问题的梳理以及优化措施的实践探索与成效验证,为建筑行业高温作业防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未来,应持续关注高温作业环境的变化,加强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进一步完善防护措施,提升建筑工人在高温环境下的健康保障水平,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伟. 高温环境下建筑工人热应激反应及防护研究[J]. 工业安全与环保,2023,49(5):45-48.
[2] 陈丽. 建筑工人高温作业防护措施有效性分析[J]. 建筑技术开发,2024,51(3):56-59.
[3] 李晓明. 高温作业对建筑工人健康影响及防护对策探讨[J]. 建筑科学,2022,38(7):78-82.
作者简介:刘琼,女(1998.07-),汉族,湖南衡阳,本科学历,主要研究职业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