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艺术歌曲《歌》与演唱分析

刘茳 余梓翔
  
扬帆媒体号
2025年27期
云南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艺术歌曲《歌》作为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吸引了众多演唱者和听众。文章首先介绍了《歌》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随后从演唱技巧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呼吸控制、咬字吐字、音色处理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并结合歌曲的文学内涵与自身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演唱技巧实现情感的表达。最后,文章总结了《歌》的艺术价值,并指出其在艺术歌曲教学和演唱中的重要意义,为演唱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演唱艺术歌曲《歌》实践情感

一、《歌》的创作背景与歌词含义

艺术歌曲《歌》诞生于一个充满文学与艺术气息的时代。由著名诗人徐志摩作词,青年作曲家张瑞作曲,这首歌曲不仅细腻婉转,而且意境深远。徐志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创作风格深受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尤其是他在英国剑桥留学期间,更是将这种影响融入了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唯美主义风格。

张瑞,作为天津音乐学院的教师,她的音乐作品同样充满了清新与优美。在1997年应邀参加“马来西亚中、马古今诗词歌会”时,她创作了这首艺术歌曲。歌曲原作者是英国女诗人克里斯汀·罗塞提,徐志摩将其译成中文,张瑞则为之谱曲。歌词中积极正视死亡的态度与作曲家的抒情性伴奏相互呼应,形成了一首既富于变化又韵律协和、意境优美的作品。

歌词以伤感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面对死亡时的内心感受。主人公并不害怕与人世间的告别,却唯独担心自己的爱人会忘却自己,这种不甘与留恋成为歌词的核心情感。歌词巧妙地运用了双重矛盾的手法,将宗教信仰与感官审美相结合,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歌词中多次运用重复与对比的手法,使得主人公的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二、曲式分析

这首艺术歌曲的结构是规整的单二部曲式,4/4拍,以bE调乐谱示例,A段为c小调,B段为bE大调,A段分为a,b,c三个乐句,每一个乐句小节分别是3,4,4。A段的旋律舒缓,有一种叙述性的风格,类似宣叙调的特点,有讲话的诉说感,也营造了歌曲一番浪漫的意境,同时也呈现出一个整体化风格,自由且抒情,不妨碍歌词内容带给观众的听感。

B段有4个乐句,分别是d,e,f,g,其中e乐句重复了一次,每一个乐句的小节分别是4,4,2,4,在歌曲的最后留有尾声2个小节。B段的旋律更具抒情性与歌唱性,并在适当的时候与高潮产生冲突,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也加强了歌曲的张力,与A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情感得到了升华。

这首作品在速度与节奏方面是非常具有自己的特点的,虽然全曲保持一个4/4拍的节奏特点,在用词的节奏和旋律的变化走向中,A段与B段的反差还是比较大的,且语言的呼吸短句很多地方用休止符突显出来,这也达到了词曲两者的高度统一。

在歌曲A段的开始,一个柱式和弦的引入,在a小节的开头,小节和弦的引入,在准备唱歌之前已经有一个停顿,开始的速度比b小节的速度慢,一方面是歌词的密度,另一方面是十六分音符和三连音,这里的三连音运用得十分巧妙,语气感十足、情感蕴含丰富,节奏更多变和自由,咬字吐字也需要清楚,整体是一种伤感而婉转的情感色彩。

在第二句的开头,“我坟上”这三个词被放在了一个重拍的位置,这个细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情感进展点。第八小节已经是a小节的高潮,强度从弱到强再到弱,对情绪和歌声的要求也很微妙。这种节奏也用于一种典型的三拍子,然后一直到a部分的结尾。与A段相比,B段更具流动性,谱上的速度标记也变为自由地。这给了表演者自由发挥的空间,两者都是从一个薄弱的开始。B小节的歌词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排比句结构,在演唱过程中也有一种递进关系。速度更快,强度标记也是一种渐进关系,直到强度的强烈爆发逐渐减弱。在B段中有延音和滑音出现,前者在节奏上具有自由抒情的效果,而后者在整个B段中也突出了忧郁和内心折磨的感觉。然而,它并没有失去对美好生活的积极祈祷和祈祷,与A段和谐匹配1。

《歌》这首艺术歌曲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背景和艺术价值,而且在和声曲式、速度节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它成功地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为听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三、《歌》中的演唱与实践分析

歌唱速度

当歌谱中的某个音出现了音高和力度上的变化,就会使歌唱者产生不稳定的感觉,从而影响歌曲演唱效果。在《歌》这首歌里有许多小节需要用到气息、速度等方面来配合伴奏音乐部分。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功训练的话而只是简单地唱一句歌词不对它进行任何处理也不行,且只用即兴编配加以表现出来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状态的;还有就是由于节奏感不强而没有很好地控制气息,使歌曲演唱起来有的时候会不自然,也不能对歌谱中每一个音都能准确把握,从而造成伴奏上出现失误。例如在进入B段的“假如你愿意...”的准备阶段,气息一定不要乱,B段的演唱必须做到legato的效果,气息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常吸气,自然歌唱,一定要注意这时谱面的渐强,让情感一步步推动出来。再到后面的“我再不见...”“...甜蜜”都是f的力度,是需要强大的气息来支撑的,情感的完全释放需要在这些句子的前一乐句准备好,速度也需要稳定,不可稍快或稍慢。若歌唱气息和速度不稳定会影响到演唱效果,给听众的听感不佳,很难使听众代入进去领略这首歌曲的真正情感表达。

在《歌》这首歌曲中,呼吸和咽壁的配合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要把歌曲所表达出来的情感通过气息来传达到听众。另外,由于歌唱者自身水平不同以及对音乐感情把握不透彻等原因都会使其演唱时产生一些困难。而这些问题又导致了两个人合作上出现不融洽。首先就说“伤感地”这三个字,在歌谱中有详细地写,我们要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情绪变化;其次,由于歌曲的歌词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歌谱中也需要准确地控制气息和速度。如果说演唱者对这些没有把握的话就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音准不准确或者不协和。在《歌》这一首歌曲里有c调和bE调,两种调式在“伤感地”的定义下属于同一个风格类型,但是各调之间却又是各具特色、变化多端,这些差异使得歌曲旋律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所以要想使音乐表现更具有感染力和想象性就要掌握好各个音之间的协调问题。

歌唱色彩

众所周知,音乐中的音响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在歌剧中如果没有一个好听的歌唱色彩会让人感觉乏味无趣。艺术歌曲也是如此,所以说要想掌握一首歌,歌者必须先从最基本开始学习和演唱,要清楚这首歌里所需要用到什么色彩以及应该怎样来表现出来这些内容。比如钢琴的音响效果非常适合艺术歌曲的伴奏,而如果换成不合适的音响色彩来衬托歌曲内容的话就会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不自然。所以在《歌》的演唱中我们可以知道,歌唱是需要不同的色彩来进行协调,所以说如果忽视歌唱色彩以及旋律色彩这两个重要因素的话会让整个音乐作品变得空洞无趣、缺少生机与活力。例如在原谱例中歌曲的前奏直接选用了一个大九和弦且用柱式和弦的弹奏方式展现,丰富的音响和声效果给故事的开始渲染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所以在这里声音的色彩不适太亮,应符合暗淡的逻辑。再例如B乐段的最后一个乐句,在“阳光不升起”,接着的“我也许”和“记得你”都用了离调和弦,是对前面情感完全释放过后的伤感延伸,类似于暴风雨后的平静和神秘2。这里的歌唱色彩应该由明亮转变为柔和。以及最后的终止采用了色彩没有那么华丽的主和弦,这是沉静下来的意犹未尽,应演唱的单调且不失内涵。所以在歌唱时不仅要对钢琴的和声进行要十分清楚并且歌唱也要随着和声进行而对声音色彩做到灵活地应变,歌唱的位置和强弱也要灵活应用。

歌唱情感

歌谱开头有一个标题,“伤感地”这个词很好地概括了全曲。但是笔者发现许多歌唱者在具体实践的演唱没有将这一个词语完全融入。所以在演唱时要注意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戏剧性和歌唱语气感与该首歌曲相契合,这就需要歌唱者能够对歌词进行准确而恰到好处地配合,与即兴伴奏者共同完成这首作品。如第8小节中出现了“我”这个字,但是它并没有写出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情感,而是描写另一种意境从侧面开始时对这首歌进行情感的渲染。再如开头的一句“...别为我唱悲伤的歌”这是故事的开始,到歌曲的最后一句“为我唱悲伤的歌”是故事的结束,所以要把握好音乐开头这一句与结尾之间存在着怎样紧密联系以及如何让听众能有共鸣、有感情才是唱好歌谱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可在“为我唱悲伤的歌”这句上加入哭泣的感觉,但是切记不宜过度,稍微点一下即可。再如“再听不见夜莺的歌喉”这句,可在句尾两字泛音加快,增强戏剧性。

歌唱实践

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总结出对艺术歌曲《歌》的演唱处理:首先严格按照谱例的速度要求,切勿自行处理,要尊重原作。第二小节要注意三连音的演唱,第四小节“坟上”两字有顿挫感,但不能过多。第八小节到第九小节要注意强弱的符号,要做到由强到弱的细微音控处理。再到后面一小节的“淋着雨”要注意停顿感。进入第二段注意速度变为自由地,可稍快一些,情绪要流动起来,要和第一段形成对比。接下来注意“甘心”两个字,要在这两个字上下足功夫。到第十六小节出现全曲最高的音,注意“再”字,这里是有分量的,勿弱唱。接着下一句的“蜜”字是情绪积蓄达到顶点,注意感情的释放。下一句就要注意收敛,让音乐不单调。情绪逐渐平复,回到悲悯中。到第二十五小节的“光”注意力度是强,要想象鲜花绽开的样子。紧接着“我也许,也许记得你”是情绪的递进,此时是迷茫的问话。最后一句的“悲”字太重要了,是全曲画龙点睛的地方,一定要注意咬字和归韵,强调哽咽的语气感。这句还要注意滑音“伤”的处理,最后的心境即哀大于死,一切终将结束。另外第二段可再自由些,让故事打动人心。

在实践过程中的各细节处理也是很需要注意的。笔者在研究《歌》的演唱处理时,参考了石倚洁老师的视频资源和本人的本科导师冯老师,通过观察发现,两位老师在演唱时,都是以强大的气息做支撑,在冯老师旁边欣赏时,会发现他像一个鼓风机,强大的气息保证了歌唱的稳定,同时就算是视频中的石倚洁老师,即便没有现场的直观感受,但是依旧可以听到他换气的声音,足以说明气息的重要性。另外,两位老师的歌唱状态都是非常投入的,沉浸其中才能讲好故事,诉说情感。

当然两位老师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如“的”“了”两位老师的咬字发音不一致,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会产生不同效果。还有很明显的一个不同就是,进入B段时,两位老师的演唱速度不一,冯老师的速度是偏快一些,石老师则更加抒情,相比A段只稍稍快了一些。这都是建立在原谱中提到的“自由地”三个字的基础之上。尽管两位老师歌唱处理上有些许不同,但他们都是严格按照谱面要求,呈现强弱、速度、音准、节奏等,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达感情,这也是笔者所欠缺的并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将这些技能熟练掌握。例如:笔者的艺术实践是以bE大调为主调。这首《歌》歌词短小精炼且旋律优美并且富有弹性和节奏感,音域也比较宽广,在钢琴伴奏的过程中,歌者需要将歌曲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歌词相结合。最终通过即兴弹奏与演唱的合作来使自己对音乐有更深一步了解。

想把歌唱好就要学会利用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首先就要把平时积累下来的丰富多彩的歌唱色彩运用到实际演唱当中去;其次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及在声乐学习中,还要具备一定钢琴伴奏方面的素质等等。总而言之,我们要通过不断地练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唱好歌。

四、总结

通过对歌曲的研究发现,中国艺术歌曲也极具魅力,艺术歌曲《歌》是一首十分细腻的艺术歌曲。歌曲的风格较为伤婉,和声精炼,曲式结构简明,旋律柔美连贯,感情细腻而真挚。并且通过对歌曲的演唱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并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演唱水平。对于声乐者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章闫妍.张瑞艺术歌曲《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23.

第5章李世灵.艺术歌曲《歌》的文学内涵与演唱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24.

第6章徐雅琴.张瑞艺术歌曲《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分析[D].云南艺术学院,2022.

第7章刘士博.艺术歌曲《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分析[J].参花,2025.

第8章徐娟,张一敏.音乐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以张瑞艺术歌曲《歌》为例[J].黄河之声,2024.

姓名:刘茳,2002年5月,性别:男,籍贯:河南省濮阳市,民族:汉族,学历:云南艺术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职称:无研究方向:声乐演唱美声方向姓名:余梓翔(2002年1月),性别:男籍贯:云南昆明民族汉学历:云南艺术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职称:无研究方向:键盘乐器演奏钢琴方向。

1闫妍.张瑞艺术歌曲《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23.

2赵璐.艺术歌曲《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D].厦门大学,20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