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新课程改革与“双减”政策双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索实践

王玉梅
  
扬帆媒体号
2025年23期
青海省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盐湖小学816099

摘要:新课程改革与“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变革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同时也强调课堂质量和作业负担的合理调整。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整合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设计作业及完善评价体系,小学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双减”政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引言: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言的学习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和“双减”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刻变革。这种转变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更加精简与高效,更要关注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多维提升,赋予教育更多的活力与创新。

1.新课程改革与“双减”政策解读及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与“双减”政策双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这种转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培养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在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方面。

具体而言,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意味着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语言学习,更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课堂内容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到精简高效。通过内容的整合,减少学生无效的记忆负担,提升学习的实用性和关联性。这种精简不意味着削弱教学深度,而是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而“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高课堂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而非单纯的知识量积累。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避免重复性工作,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业设计方面,要注重减量提质,实行分层分类作业,既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也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学习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在教学评价方面,改革要求更为全面和多维的评价体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这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更全面的反馈与支持。

2.基于新课程改革与“双减”政策双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实践探索

2.1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兼顾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模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教学中最有效的指导框架。例如,在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时,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提升他们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便于教师实施与评价。

2.2整合与拓展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有效整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单元内容结合成教学模块,不仅能减少学生的知识负担,还能提升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鹿角和鹿腿》通过寓言的形式传递了深刻的道理,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展到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时事热点话题。同时,结合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拓展课外内容,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理解,促进跨学科融合的实践。

2.3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创新的教学方法是落实“双政策”目标与要求的重要举措。其中,使用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体验语言的魅力。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如在《海底世界》一课中模拟海洋探险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欲望。而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提高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既能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至于项目式学习法,则能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尤其在跨学科的任务设计中,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4科学设计作业

基于新课标及“双减”政策的双重营销下,小学语文作业不再是机械性重复,而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为导向。以《爬山虎的脚》为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总结爬山虎如何通过脚部的结构适应环境,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探索兴趣。与此同时,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双减”政策对学生作业负担的要求,避免繁琐地重复练习,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具体来说,作业可以分为几部分:首先,学生可以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与理解,通过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看法,帮助学生增强语言表达的自信心。其次,教师可以设计简短的观察任务,要求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植物,类似于爬山虎的脚,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细致思考的能力。这种作业形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避免了单纯的记忆与重复训练,符合减负的要求。

2.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评价体系亟需转型,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能力。《将相和》这一课在评价设计上提供了一个契机。传统的评价标准通常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复述,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思考能力。

具体地说,针对《将相和》这篇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去捕捉学生在理解历史人物性格、情感表达上的深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廉颇和蔺相如如何解决彼此矛盾的?”让学生通过讨论或小组合作,表达自己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与理解,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思维深度,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通过这种注重思考与互动的评价方式,能够减少对单一知识点的机械测试,让评价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思与提升。

结语:

随着政策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正迈向新的发展方向。这不仅仅是减轻学生负担的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度重塑。通过持续的策略创新与实践探索,教师将在培养学生思维与能力的路上不断前行,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语言学习中自由成长,创造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省源.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体现的“三性”[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 2024, (10): 45-47.

[2]辛世林.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24, (19): 56-59.

[3]丁夕. 新课改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思考[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 16 (11): 1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