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在蜗牛的轨迹上:基于陶行知“生活及生长”理念下特殊需要儿童的自然教育

刘悦
  
扬帆媒体号
2025年28期
苏州高新区文韵实验幼儿园

摘要:本文聚焦基于陶行知 “生活及生长” 理念的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阐述该理念与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的紧密联系及重要意义,介绍以生活为源设计自然教育内容、依生长需求创设自然教育环境、据实践探索创新自然教育方法等教育实践方式,剖析面临的教育资源适配困难、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家长认知与支持欠缺等挑战及应对措施,强调持续推进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关键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及生长” 理念;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

一、引言

陶行知先生的 “生活及生长” 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认为教育应促进个体在生活中不断生长和发展。对于特殊需要儿童而言,自然教育作为一种贴近生活、富有生机的教育模式,在 “生活及生长” 理念的指引下,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自然教育,特殊需要儿童能够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实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深入研究这一理念下特殊需要儿童的自然教育,对于提升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陶行知 “生活及生长” 理念与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的联系及意义

2.1 两者联系

陶行知 “生活及生长” 理念为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石。“生活即教育” 表明特殊需要儿童的自然教育应扎根于生活实际,以自然中的生活现象、自然元素等作为教育素材,让儿童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自然知识。“生长” 则关注特殊需要儿童在自然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发展,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设计适宜的自然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成长,使自然教育真正服务于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

2.2 重要意义

2.2.1 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发展

特殊需要儿童由于自身的身心特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自然教育在 “生活及生长” 理念指导下,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感官刺激和实践机会。在自然环境中,儿童通过触摸、观察、聆听等方式感受自然,锻炼感知能力。参与种植、饲养等自然活动,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有助于缓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焦虑情绪,增强自信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2.2.2 提升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质量

将陶行知 “生活及生长” 理念融入自然教育,能够创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特殊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局限,强调在生活中、在自然体验中学习,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实用。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生长需求设计个性化的自然教育方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升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质量,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三、基于陶行知 “生活及生长” 理念的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实践

3.1 以生活为源,设计自然教育内容

依据 “生活即教育” 理念,从特殊需要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自然教育内容。例如,围绕季节变化,引导儿童观察自然环境中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活动规律,让儿童了解四季更替的特点。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如家庭厨房中的食材来源,开展与植物种植相关的自然教育活动,使儿童明白食物与自然的联系。通过这些源于生活的自然教育内容,让特殊需要儿童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自然知识,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2 依生长需求,创设自然教育环境

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生长需求,创设适宜的自然教育环境。在学校或康复机构内,打造自然教育区域,如设置感官花园,种植不同颜色、形状、气味的植物,供儿童触摸、闻嗅,刺激其感官发展。建设无障碍的自然探索小径,方便行动不便的特殊需要儿童行走和探索。在家庭中,家长也可利用阳台、庭院等空间,为儿童创造小型自然角落,放置一些花草、小动物,让儿童随时能够亲近自然,满足其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需求。

四、基于陶行知 “生活及生长” 理念的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面临的挑战

4.1 教育资源适配困难

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需要专门适配的教育资源,但目前存在资源不足和适配性差的问题。自然教育场所,如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往往缺乏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无障碍设施和个性化教育服务。适合特殊需要儿童的自然教育教材、教具稀缺,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需求。同时,自然教育师资队伍中,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自然教育技能的教师较少,无法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专业指导。

4.2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许多从事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的教师,对陶行知 “生活及生长” 理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有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缺乏系统的自然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在讲解自然知识时不够准确、深入。在面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特殊行为和学习困难时,教师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教学方法,无法根据儿童的生长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影响自然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3 家长认知与支持欠缺

部分家长对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自然教育对孩子的康复和发展作用不大,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康复训练。在家庭中,家长较少为孩子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不支持孩子参与自然教育活动。家长与学校、机构之间在自然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制约了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的全面开展。

五、应对基于陶行知 “生活及生长” 理念的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挑战的措施

5.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政府加大对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专门的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基地,配备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和专业的教育设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如企业捐赠、志愿者服务等,共同建设自然教育资源。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编写适合特殊需要儿童的自然教育教材、教具,开发多样化的自然教育课程资源。加强自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既懂特殊教育又懂自然教育的专业教师,提高教育资源的适配性和专业性。

5.2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教育部门和学校、机构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陶行知 “生活及生长” 理念,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加深教师对理念的理解。开展自然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邀请自然教育专家、特殊教育专家进行授课和指导,提升教师的自然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适合特殊需要儿童的自然教育方法和课程设计,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5.3 强化家长教育与合作

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陶行知 “生活及生长” 理念下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的理念和价值。展示自然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如儿童在参与自然教育活动后感知能力、情绪状态、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改善。为家长提供自然教育指导手册,教授家长在家中引导孩子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方法和技巧。建立家长与学校、机构的沟通合作机制,定期交流孩子在自然教育中的表现和进步,共同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的开展。

结论

基于陶行知 “生活及生长” 理念的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对于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这一理念下的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对于丰富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内涵、提升教育水平、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深远意义。未来,应不断探索和完善特殊需要儿童自然教育模式,为特殊需要儿童创造更加适宜的自然教育环境,助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1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 刘永芳.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J]. 教育研究,2015,36(2):45-52.

[3] 张丽华. 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