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肠道菌群调控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干预新靶点探索与临床转化

刘尔祺 施聿阳
  
扬帆媒体号
2025年26期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院 350122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慢性肝脏疾病,随着疾病的流行,研究者不断探索其新的干预靶点。近年来,肠道菌群在NAFLD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肠道菌群不仅直接影响脂肪代谢,还通过代谢产物调节肝脏的脂质积聚与炎症反应。因此,基于肠道菌群调控的干预策略成为NAFLD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肠道菌群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并分析了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达到治疗NAFLD的新靶点及临床转化的可行性,旨在为NAFL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关键词:肠道菌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干预靶点

引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在没有明显饮酒的情况下,肝脏脂肪堆积,并可能伴有肝脏炎症。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肝病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NAFLD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与宿主的代谢相互作用,参与脂肪酸合成、胆汁酸代谢等生理过程,这些过程可能影响肝脏脂肪的积聚。基于肠道菌群调控的干预策略,成为NAFLD治疗的新兴靶点。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概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以肝脏细胞脂肪积聚为主症的病理状态,主要发生于有无明确的嗜酒者中。随着生活和饮食模式的变化及肥胖人群的增加,NAFL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NAFLD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而这些病因的存在可导致单纯型脂肪肝的发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正确的干预治疗,可能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进而可能导致肝癌的发生。

二、基于肠道菌群调控的NAFLD干预新靶点

(一)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

肠道菌群是影响宿主代谢、免疫反应和肝脏健康的重要因素。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是NAFLD发生发展的重要相关因素。健康生物体内环境中的肠道菌群能够多渠道参与体内血脂代谢、胆汁酸生成和维护肠道屏障功能等。而肠道菌群失衡或肠道通透性增加时,肠内有害物质(如内毒素)可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影响肝脏的健康状态。而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可能影响肝脏脂肪堆积和炎症反应,最终决定NAFLD是否发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恢复其正常功能,可能成为治疗NAFLD的新途径。因此,肠道微生态与NAFLD存在相关和相互作用,为寻找干预靶点提供了新方向。

(二)肠道菌群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

肠道菌群能够以代谢产物形式参与调控脂肪代谢,进而帮助调节宿主机体脂肪能量平衡和脂肪储存。肠道主要微生物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s)已被证明对于调节脂肪代谢起到重要的作用。SCFAs可通过激活G蛋白耦合受体(如GPR41、GPR43)来激活肝细胞脂蛋白代谢和分解,且肠道菌群通过操纵肠道内胰岛素反应性和脂肪酸代谢,直接地参与到脂肪储存及脂肪酸的氧化过程。在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患者中由于肠道菌群的紊乱缺失了短链脂肪酸,这将进一步促使脂肪堆积和加重肝脏炎症。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对于脂肪代谢具有影响,可以尝试通过调整肠道菌群发挥缓解脂肪代谢的效果,有助于减少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风险。

(三)肠道菌群调控的潜在药物靶点

肠道菌群调节能为NAFLD治疗提供一个全新的靶点。例如,利用益生菌、益生元和抗生素调节肠道菌群改善NAFLD状况的方法已经有一些被提出,旨在重新调整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生长并刺激有益菌繁殖从而减缓肠道通透性及降低内毒素吸收量,同时减轻肝脏炎症。另外,短链脂肪酸是肠道菌群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已被证明对减轻肝炎炎症有抗炎、抗氧化及改善脂代谢等功效,因此可通过模仿或直接补充短链脂肪酸既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健康状况又能控制肝脂肪堆积。将来有望出现利用肠道菌群及其衍生物进行靶向精确治疗的NAFLD治疗策略。

三、基于肠道菌群调控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转化

(一)肠道菌群调节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

近年来,通过肠道菌群调节来控制NAFLD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肠道菌群调节的目的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进而优化肝脏对脂质的转运机制、降低肝脏炎症和脂肪沉积。例如,有研究认为益生菌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强化肠道屏障功能,以防止内毒素入血,从而缓解NAFLD。也有研究发现,益生元如低聚糖也有助于刺激有益菌的生长,增加肠道细菌菌群多样性等。现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确定合理的治疗剂量、治疗时间和满足每个患者特定的治疗需求等,以便于保证肠道菌群干预效果的有效发挥。

(二)临床试验与肠道菌群干预的效果

多项临床试验已验证肠道菌群干预对NAFLD的治疗效果。通过益生菌、益生元或短链脂肪酸的干预,研究显示,参与者在体重、肝功能、肝脏超声表现等方面有所改善。例如,益生菌的补充能够有效降低NAFLD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肝酶(如ALT和AST)指标,并且减少肝脏脂肪含量。类似地,益生菌的应用也能够改善肠道菌群,减少肠道内的内毒素,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此外,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和丁酸)作为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能够通过调节脂肪代谢和抑制炎症反应对NAFLD产生积极影响。尽管这些试验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干预对NAFLD治疗有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不同患者对干预方法的反应差异,且干预的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三)肠道菌群调控的安全性与疗效评估

虽然肠道菌群调节疗法在NAFLD治疗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前景,但其安全性和疗效仍需深入评估。大部分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使用被认为是安全的,且副作用较少,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腹泻等轻微不良反应。关于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仍有一定争议,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较弱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除此之外,肠道菌群调节能否在长期内维持疗效,也是当前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短期疗效,然而,NAFLD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期干预,因此如何确保肠道菌群调节的长期稳定性、避免治疗依赖性以及评估其可能的耐药性,都是未来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评估中如何量化肠道菌群调节的效果以及如何标准化其使用仍然是实现广泛应用的关键。

结语: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调节作用已逐步得到研究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证明了肠道菌群与NAFLD之间密切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肠道菌群进行精准调控,不仅能够改善NAFLD患者的脂肪代谢、减少肝脏炎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当前的研究成果表明,益生菌、益生元及短链脂肪酸等干预手段对NAFLD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不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仍需更多的临床试验和数据支持。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未来我们有望通过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优化NAFLD的治疗效果,减缓疾病的进展,甚至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傅伟强,周剑波,吴雄健,等.肠道菌群视角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6):7-7.

[2]周芳,杨建美,龚承先,等.基于肠肝轴研究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J].光明中医, 2023, 38(17):3277-3281.

[3]黄灿,沈垚村,刘深梵,等.基于"肝-胆汁酸-肠道菌群轴"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病机的生物学内涵[J].北京中医药, 2023, 42(5):551-55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