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学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
摘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深入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已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本文以山西省襄汾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管理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学校管理 创新实践
一、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政策导向与产业需求的叠加驱动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明确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标志着职业教育从技能传授向职业素养塑造的战略转型。山西省“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要求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山西省教育厅,2021)。襄汾县作为晋南装备制造业基地,县域内78%的企业在人才招聘中明确要求“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襄汾县经信局,2023)。这一需求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质量为先”战略高度契合,凸显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紧迫性。
(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中职教育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痼疾。该校2022年调研显示:43%的学生缺乏职业认同感,31%的毕业生三年内转行率较高。这一现象与李志宏(2021)的研究结论一致——职业素养缺失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错配。
对此,学校引入“全人教育”理念,构建工匠精神培育体系。通过“职业认知-技能训练-文化浸润-价值内化”四阶段培养路径,学生职业规划清晰度从32%提升至78%(2024年毕业生跟踪数据)。这一实践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战略(2022-2029)》提出的“培养完整社会人”目标,体现了职业教育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
二、教学管理体系创新路径
(一)文化浸润育人体系的构建
1、“丁陶九心”特色模式的文化赋能
依托三晋文化底蕴,学校创新提出“红心铸魂、匠心筑梦”育人体系。通过丁陶新风思政工作室,开发《平语近人》《晋商精神十二讲》等1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将襄汾红色资源转化为28个教学案例。例如,在机械加工课程中融入“侯马铸铜技艺”非遗工艺,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感悟精益求精的匠人传统(张华,2023)。
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机制成效显著。“天塔狮舞”“丁陶鼍鼓”等社团年均展演56场,学生创作的掐丝珐琅作品获省级文创设计奖8项。这一实践印证了文化学者费孝通(1985)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通过本土文化认同强化职业价值内化。
2、四维实践培养机制的创新
建立“认知-体验-淬炼-传承”四阶培养路径:
认知阶段:新生入学开展“工匠第一课”,参观晋南重工等标杆企业;
体验阶段:二年级实施“企业导师制”,每生匹配1名行业工匠;
淬炼阶段:毕业班推行“技能大师认证”,需完成3个真实生产项目;
传承阶段:优秀毕业生返校担任“工匠讲师”,形成育人闭环;
2024年,学生参与“晋作家具榫卯结构优化”等非遗研发项目27项,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这种“做中学”模式与杜威(1938)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高度契合,实现了知识传递向能力生成的转化。
(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重构
1、“五金工程”建设的专业升级
围绕“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基地、金教材”目标,学校淘汰滞后专业2个,新增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前沿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引入“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如数控技术专业将“1+X”证书标准嵌入课程大纲,使技能鉴定通过率从65%提升至89%(2024年数据)。
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成效显著。基于企业调研开发的《智能生产线运维》教材,被列为“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学者黄达人(2020)指出,课程体系与产业技术的同步迭代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襄汾实践为此提供了范例。
2、教学模式革新的实践突破
推行“课堂工坊化”改革,将企业6S管理标准引入56个实训室。采用“任务工单+技能闯关”教学法,专业课实践比例提升至68%。例如,在机电专业教学中,学生需完成“机械臂编程-系统调试-故障排除”三级闯关任务,培养系统性工程思维。
2024年对口高考数学满分人数达27人,创历史新高。这与“数学建模+工业场景”的教学设计密不可分——将导数应用与机械运动曲线分析结合,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李建军,2024)。
(三)双元协同师资队伍的打造
1、“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创新
实施教师企业实践积分制,要求专业教师年均企业实践40小时。杨莉华大师工作室联合山西建邦集团开展“教师-工程师”角色互换项目,127名教师参与企业技改13项,获专利授权6项。这一实践验证了陈玉华(2019)提出的“双师能力螺旋成长模型”,即通过产教互动实现教学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协同提升。
2、竞赛驱动的教学能力提升
构建“校-县-市-省-国”五级竞赛体系,2024年教师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2项,学生斩获省级技能大赛122个奖项。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42个,如“植物病虫害防治”国赛方案被改编为模块化实训项目。德国职业教育专家Rauner(2006)认为,竞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试金石,襄汾职教中心实践验证了这一观点。
(四)产教融合实践的深化
1、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
与海信集团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开发“六共同”培养标准(共同制定方案、开发课程、组建团队、建设基地、实施教学、评价质量)。产教融创中心年孵化创业项目15个,其中“智能灌溉控制器”项目已实现产业化生产。
2、服务区域发展的实践探索
对接晋作家具产业,开发融合非遗技艺的文创产品36类,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120万元。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7300人次,助力12个乡村实现“传统种植→观光农业”转型。这一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经济社会价值(刘延东,2022)。
三、实践成效与数据分析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技能竞赛:2024年省赛获奖总数较2022年增长35%,积分全省第二;
升学就业:对口高考本科达线率连续三年超200人,就业对口率达91%;
企业评价:第三方评估显示毕业生“职业态度”指标92分,“技能熟练度”89分。
(二)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课程建设: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开发新形态教材4部;
科研突破:获省级教改项目立项2项,形成《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手册》;
资源投入:实训基地利用率达98%,设备价值生均1.2万元。
(三)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技术培训:年培训技术人才7300人次,帮扶12家企业技术升级;
文化传承:非遗项目创收超300万元,带动就业167人;
荣誉获得: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荣誉3项;
四、经验启示与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王立波. (2022).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耦合机制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5): 45-50.
[2]山西省教育厅. (2021).山西省“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Z].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3]Rauner, F. (2006). 职业教育中的竞赛文化[M]. 柏林: Springer出版社.
[4]王晓明. 工匠精神视域下职业教育育人模式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2).
作者简介:韩国华(1973.12--)男 汉族 山西省襄汾县 大学本科 高级讲师 主要研究教育教学管理与教育政策分析
注:本文为“山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育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40301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