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随着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如何做好对其的施工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管理工作,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必须积极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本文首先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概念,然后分别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以及其施工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出了部分探讨性研究建议。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化
当前,装配式建筑凭借其高效、环保、节能等显著优势,在建筑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与传统建筑施工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大量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等环节,施工工艺更为复杂,对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深入研究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构建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对于保障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装配式建筑的概念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它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1]。这种建筑方式打破了传统建筑施工中 “湿作业多、现场作业多、手工操作多” 的局面,实现了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具有生产效率高、施工周期短、资源消耗低、建筑质量稳定等特点,符合国家对建筑行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一)PC 外墙施工
在 PC 外墙施工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构件的生产质量。在工厂生产阶段,需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如水泥、砂石、钢筋等,保证其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并且要精确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搅拌时间和浇筑工艺,避免出现蜂窝、麻面、孔洞等外观质量缺陷以及强度不足等问题。在 PC 外墙的运输和堆放环节,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构件受到碰撞、挤压而损坏。构件的运输车辆应设置专用的运输架,确保构件固定牢固。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构件之间需用垫木隔开,防止因受力不均导致构件变形。在现场安装前,要对安装部位的基层进行清理和找平,确保安装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符合要求[2]。安装过程中,需严格控制 PC 外墙的定位和标高,通过精确地测量和校正,保证构件安装位置准确无误。同时,要确保 PC 外墙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连接节点的钢筋锚固长度、焊接质量等都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二)吊装施工
吊装前,要对吊装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其性能良好,能够满足吊装作业的要求。并根据预制构件的重量、尺寸和安装位置,合理选择吊装方法和吊具,如钢丝绳、吊钩等,保证吊具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在吊装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吊装速度和高度,避免因吊装速度过快或高度不当导致构件晃动、碰撞。吊装操作人员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够准确判断构件的重心和平衡,确保构件平稳起吊和安装。此外,还需加强对吊装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吊装作业区域,防止发生安全事故。构件吊装就位后,要及时进行临时固定和校正[3]。临时固定措施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保证构件在后续连接施工过程中不发生位移和变形。校正工作要精确测量构件的位置、标高和垂直度,通过调整临时固定装置,使构件安装偏差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三)构件钢筋套筒灌浆
构件钢筋套筒灌浆是装配式建筑中实现钢筋连接的重要方式,在灌浆施工前,要对钢筋套筒、灌浆料等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其性能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钢筋套筒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抗拉强度,灌浆料应具有高强度、微膨胀、流动性好等特性。灌浆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首先要将钢筋插入套筒内,确保钢筋插入深度符合要求,并对套筒和钢筋进行清理,保证连接部位无油污、杂质等。然后,按照规定的配合比配制灌浆料,搅拌均匀后,采用专用的灌浆设备进行灌注。灌浆过程中要保证灌浆料的连续性和饱满度,避免出现空洞、气泡等缺陷。同时,要控制灌浆压力和灌浆速度,防止因压力过大或速度过快导致灌浆料外溢或出现裂缝。灌浆完成后,要对灌浆部位进行养护,养护时间和养护条件应符合灌浆料的使用要求。在养护期间,需避免对灌浆部位施加过大的荷载,防止影响灌浆料的强度增长和连接质量。再者,还需对灌浆连接部位进行质量检测,可采用超声波检测、X 射线检测等方法,检查灌浆料的密实度和钢筋连接的可靠性。构件钢筋套筒灌浆的质量控制要点见表1。
(四)防水与密封施工
在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之间的接缝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水和密封措施。在设计阶段,要合理设计接缝的形式和构造,如采用企口缝、高低缝等,增加接缝的防水能力。选择合适的密封材料,如密封胶、遇水膨胀止水条等,密封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弹性、耐候性和粘结性。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接缝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对接缝表面进行打磨、清理,去除灰尘、油污等杂质。然后,按照施工工艺要求,正确安装止水条、涂抹密封胶等。密封胶的施工应均匀、饱满,避免出现气泡、裂缝等缺陷。还需加强对防水与密封施工质量的检查和验收,对接缝部位进行淋水试验或蓄水试验,检查是否存在渗漏现象,确保防水与密封效果符合要求。
三、装配式建筑施工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
(一)设计标准化
在设计阶段,要遵循标准化设计原则,采用模块化、标准化的设计方法,对建筑的平面布局、构件尺寸、连接节点等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建筑构配件库,实现构配件的通用化和互换性,减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和施工要求,加强各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等专业要进行紧密配合,确保预制构件的预留孔洞、预埋件等位置准确无误,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施工过程中的返工和浪费。并且还应利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设计和碰撞检测,提前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优化,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生产标准化
在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从原材料采购、检验,到构件的制作、养护、检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建立原材料进场检验制度,对每一批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4]。在构件制作过程中,要精确控制模具的尺寸和精度,保证构件的外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设备运行正常,生产过程稳定。应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对预制构件的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对原材料库存、生产进度、质量检测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施工标准化
在施工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流程、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和验收,确保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都符合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交底,使其熟悉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掌握施工操作技能。并且应加强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推广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如采用智能化吊装设备、自动化灌浆设备等,实现施工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人为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四)管理标准化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加强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方面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项目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等信息的实时监控和共享,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并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及时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最后,还应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建立稳定的供应商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和预制构件的供应质量和供应周期。加强对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施工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至关重要。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应不断加强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动态、持续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推动装配式建筑朝着更加规范、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创造更大的建筑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杨长江.装配式建筑对施工质量和效率影响分析研究[J].石河子科技,2025,(02):36-38.
[2]沈江.聚焦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助力建筑行业实现转型升级[J].楼市,2025,(03):37-39.
[3]李勇.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北方建筑,2025,10(01):15-18.
[4]蓝尔茜,方晴萱.装配式建筑模块化标准化设计策略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