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环境整治工程中 “拆除 - 清运 - 复绿” 一体化施工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
摘要:本文聚焦环境整治工程中 “拆除 - 清运 - 复绿” 一体化施工,深入分析各施工环节面临的技术难点,如拆除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清运中的环境污染、复绿时的植物成活率等问题。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包括科学制定拆除方案、优化清运流程、采用合适的复绿技术等。同时,强调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为提升环境整治工程整体质量提供参考,助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整治工程;拆除 - 清运 - 复绿;一体化施工;技术难点;质量控制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整治工程在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拆除 - 清运 - 复绿” 一体化施工模式作为环境整治工程的重要实施方式,将拆除、清运和复绿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各环节都存在诸多技术难点,如何攻克这些难点并做好质量控制,成为保障环境整治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二、拆除环节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一)技术难点
在拆除环节,首要的技术难点是结构安全问题。对于一些老旧建筑物或构筑物,由于年代久远,其结构稳定性难以准确评估,在拆除过程中容易发生坍塌等安全事故。此外,拆除区域周边可能存在其他建筑物、地下管线等设施,若拆除方法不当,容易对周边设施造成破坏。例如,在某城市旧城区改造项目中,拆除一栋 5 层老旧居民楼时,因未充分考虑周边地下排水管道的位置和走向,在拆除过程中导致排水管道破裂,造成周边区域积水,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同时,拆除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传统的拆除方式,如人工拆除和机械拆除,会产生大量的扬尘,对周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污染;拆除机械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也会给周边居民带来极大的困扰。
(二)解决方案
为确保拆除过程的结构安全,在拆除前应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评估。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如无损检测、结构应力分析等,对建筑物的结构状况进行全面检测,制定科学合理的拆除方案。对于复杂的拆除工程,可以采用爆破拆除与机械拆除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控制爆破的药量和拆除顺序,确保拆除过程安全可控。
针对拆除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可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护措施。例如,在拆除现场设置围挡,减少扬尘扩散;采用湿法作业,对拆除区域进行洒水降尘;选用低噪音的拆除设备,合理安排拆除时间,避免在居民休息时间进行噪音较大的拆除作业。在某大型商业建筑拆除项目中,施工单位通过在现场安装喷淋系统,实时对拆除区域进行洒水,同时使用隔音屏障降低噪音,有效减少了拆除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得到了周边居民的认可。
三、清运环节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一)技术难点
清运环节面临的主要技术难点是建筑垃圾的分类与运输管理。建筑垃圾成分复杂,包含混凝土、砖块、木材、金属等多种材料,若不进行有效分类,不仅会增加后续处理的难度,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建筑垃圾遗撒、泄漏等问题,对运输沿线的环境卫生造成污染。此外,运输路线的规划不合理,可能导致运输效率低下,增加运输成本。例如,在某城市道路拓宽工程中,由于建筑垃圾没有进行分类清运,后续处理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分拣,导致工程进度延误;同时,部分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发生遗撒,造成道路污染,被相关部门责令整改。
(二)解决方案
建立完善的建筑垃圾分类体系是解决清运难题的关键。在拆除现场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堆放区域,安排专人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对于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如金属、木材等,进行回收处理;对于不可回收的建筑垃圾,如混凝土、砖块等,运送到指定的建筑垃圾处理场所进行资源化利用,制作成再生骨料等建筑材料。
加强运输车辆的管理,为运输车辆安装 GPS 定位系统和密封装置,实时监控车辆的行驶路线和装载情况,防止建筑垃圾遗撒、泄漏。合理规划运输路线,避开交通拥堵区域和居民密集区,提高运输效率。在某工业园区环境整治项目中,施工单位通过与专业的建筑垃圾运输公司合作,采用统一的运输车辆和规范的运输管理流程,实现了建筑垃圾的高效清运,同时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四、复绿环节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一)技术难点
复绿环节的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土壤改良、植物选择和后期养护等方面。在环境整治工程中,拆除和清运环节可能会对原有土壤造成破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结构不良,不利于植物生长。此外,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差异较大,如何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品种,提高植物的成活率,是复绿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例如,在某干旱地区的环境整治项目中,由于前期对土壤条件评估不足,没有进行有效的土壤改良,种植的树木因土壤贫瘠、保水性差而大量死亡,复绿效果不佳。
植物的后期养护也是复绿工作的关键环节。如果养护不到位,如浇水不及时、施肥不合理、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复绿效果。
(二)解决方案
针对土壤问题,在复绿前应对土壤进行检测和改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添加有机肥、腐殖土等改良材料,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例如,在某城市公园环境整治项目中,施工单位通过在土壤中添加腐熟的农家肥和泥炭土,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为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在植物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同时结合景观设计要求,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在选择植物时,还应考虑植物的生态功能,如固土护坡、净化空气等。例如,在某山体边坡复绿工程中,选择了爬山虎、紫穗槐等具有较强攀援和固土能力的植物,有效防止了山体滑坡,同时达到了绿化美化的效果。
加强植物的后期养护管理,建立完善的养护制度。定期对植物进行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确保植物健康生长。可以采用智能化的养护设备,如自动灌溉系统、土壤湿度监测仪等,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在某城市道路绿化带复绿项目中,施工单位安装了自动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浇水量,既保证了植物的水分需求,又节约了水资源,取得了良好的复绿效果。
五、“拆除 - 清运 - 复绿” 一体化施工质量控制
(一)施工前质量控制
施工前需做好三方面准备:严格审核施工图纸,组织多方会审消除设计隐患;开展技术交底与人员培训,明确工艺与质量标准;对施工设备、材料进行全面检验。如某小区项目中,通过严格筛选苗木,将不合格植株退场,从源头保障复绿工程质量。
(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采用 “巡查 + 旁站 + 追溯” 三重管控:建立质量巡查制度,监理定期巡检纠正问题;对拆除、复绿等关键工序及隐蔽工程实施旁站监理,重点监督拆除顺序、土壤改良等环节;搭建质量追溯体系,全程记录施工节点,确保问题可溯源、快整改。
(三)施工后质量控制
完工后落实验收与回访机制:依据验收标准全面评估工程质量,对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并复查;建立质量回访制度,定期跟踪工程使用状况,及时处理质量问题,为后续项目积累经验。六、结论
“拆除 - 清运 - 复绿” 一体化施工模式在环境整治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各施工环节面临的技术难点对工程质量和进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深入分析各环节的技术难点,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加强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够有效提升环境整治工程的整体质量,实现环境整治工程的预期目标,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今后的环境整治工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 “拆除 - 清运 - 复绿” 一体化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推动环境整治工程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磊 城市环境整治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J]. 建筑技术开发,2024 (03): 12 - 13.
[2] 刘永祥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清运管理研究 [J]. 环境卫生工程,2023 (11): 23- 25.
[3] 赵宝亮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技术探讨 [J]. 园林科技,2022 (06): 55 -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