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竹石》教学为例谈小学语文古诗托物言志教学策略

陈淑敏
  
扬帆媒体号
2025年53期
河源市东源县观塘小学 517000

摘要: 本文以小学语文古诗《竹石》的教学为例,深入探讨古诗教学中托物言志这一重要表现手法的教学策略。通过对《竹石》教学设计的详细剖析,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理解诗意、体会托物言志的内涵以及感悟诗人精神品质。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感知奠定基础、悟诗赏析深入理解、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并布置恰当课后作业巩固知识。旨在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竹石》;托物言志;教学策略

一、《竹石》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与意义

(一)朗读与背诵目标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是古诗学习的基础。朗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语感。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逐渐熟悉诗歌的节奏和字词发音,为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做好铺垫。背诵古诗则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丰富文学底蕴 。

(二)理解诗歌意象与托物言志目标

理解诗歌意象是体会托物言志内涵的关键。在《竹石》中,竹子这一意象承载着诗人的志向与情感。引导学生理解竹子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形象,有助于学生把握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深入理解诗人借竹子表达的自身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竹石》教学重点的突破方法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注释是学生理解古诗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逐字逐句解读诗句。例如,在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时,让学生通过注释了解“咬定”“立根”“破岩”等字词的含义,进而理解整句诗描绘的竹子扎根青山破岩的景象。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注释的运用和诗句意思的理解程度 。

(二)有感情朗读与背诵、默写

1. 多样化朗读方式:初读感知环节采用教师范读(配古筝背景音乐)、学生跟读、小组赛读等方式,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纠正读音,如关注“劲”“还”等多音字的正确发音。在悟诗赏析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根据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朗读的节奏、语调,读出竹子的坚韧和诗人的坚定。

2. 背诵与默写:背诵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理解记忆、画面记忆等方法。如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竹子在风雨中挺立的画面,结合诗句描述进行背诵。默写则是对背诵和诗句书写的进一步巩固,教师要强调书写规范,及时批改学生的默写作业,针对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三、《竹石》教学难点的攻克策略

(一)联系诗人生平体会精神品质与志向

1. 背景资料引入:在教学中,适时引入郑燮的生平资料,如他的为官经历、赈灾罢官故事等。让学生了解到郑燮在人生中遭遇诸多挫折,但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志向,就如同竹子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通过对比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物”(竹子)与“志”(诗人精神品质)的关联。

2. 深度探究与讨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如“竹子生长的环境有多恶劣?‘任尔’一词体现了怎样的态度?”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体会竹子所象征的诗人面对困境毫不畏惧、坚定执着的精神品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实践:《竹石》教学设计解析

(一)情境导入:从生活经验到文化意象

1. 互动提问:通过提问“生活中哪些事物能象征坚强?为什么?”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象征意义,为理解古诗中竹子的象征内涵做铺垫。

2. 介绍生平:板书课题后介绍郑燮生平,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了解,为后续理解诗歌情感和托物言志手法埋下伏笔。从实施效果看,学生在导入环节积极参与互动,对课程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

(二)初读感知:语言建构与审美启蒙

1. 解诗题:帮助学生了解诗歌标题的含义,明确诗歌的描写对象,使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整体认知。

2. 听范读与共读:教师范读配古筝背景音乐,营造古诗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诵读是古诗审美体验的起点。学生跟读和小组赛读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竞争中提高朗读水平,有效解决多音字读音问题。“汉字小考官”游戏环节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多音字的记忆。

(三)悟诗赏析:从意象解码到精神世界

1. 明诗意: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为体会诗歌情感和托物言志手法奠定基础。通过具体字词分析和诗句翻译,学生能够清晰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

2. 深度探究与托物言志解析:通过深度探究竹子生长环境和“任尔”一词的含义,引导学生挖掘诗歌深层内涵。对比展示郑燮赈灾罢官故事,让学生直观理解托物言志中“物”与“志”的联系,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从表面内容深入到诗人的精神世界。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竹石》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我们看到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情境导入、初读感知、悟诗赏析、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古诗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文化养分,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荣生.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 叶嘉莹. 古诗词课[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4.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J]. 教育研究,2017(05):12-19.

5. 朱光潜. 诗论[M]. 中华书局,20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