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内部质量工程的推动作用

奚翠皊
  
扬帆媒体号
2025年121期
徐州市科诺医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渐高,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成为提升内部质量工程水平的关键手段。本文深入探讨此建设如何推动企业内部质量工程,剖析其在质量规划、控制、保证及改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信息化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质量工程;质量改进

一、引言

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企业运营模式。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其信息化建设对提升竞争力意义重大。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不只是引入先进信息技术工具,更是对企业质量管理理念、流程和方法的全面革新,以此推动企业内部质量工程发展,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契合市场需求。

二、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2.1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为达成质量目标构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过程与活动集合。涵盖质量方针、目标、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等关键要素,凭借规范化管理流程和方法,保障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稳定与可靠。

2.2 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体系各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这包括构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企业内部质量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存储与分析;引入先进质量管理软件工具,如统计过程控制(SPC)软件、质量管理文档管理系统等,提升质量管理效率与准确性;借助网络技术实现质量管理信息共享与协同,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促进跨部门质量合作。

三、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内部质量工程的推动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从多个维度有力推动企业内部质量工程。在质量规划方面,信息化系统可收集分析大量市场数据、客户反馈及企业内部历史质量数据。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企业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和质量期望,制定贴合实际且具挑战性的质量目标,比如借助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对产品功能、性能和外观的偏好,转化为具体质量指标融入质量规划。同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标准化质量策划模板和工具,让质量策划过程更规范高效,各部门可在系统中协同制定质量计划、工艺流程和检验标准等。系统还能自动提醒相关人员完成策划任务,防止遗漏和延误,并且支持对质量策划方案的模拟优化,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提前评估不同方案对质量目标的影响,选出最优方案。

在质量控制环节,借助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可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数据,像温度、压力、尺寸等。这些数据及时传输至系统分析处理,一旦质量数据超出预设控制界限,系统即刻发出警报,通知相关人员调整,及时发现质量问题早期迹象,避免问题恶化,降低质量损失。信息化建设还推动自动化检测设备应用,其与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相连,能快速准确检测产品质量,并自动录入检测结果。以电子产品生产为例,自动光学检测(AOI)设备可快速检测电路板焊接缺陷,大幅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干扰。此外,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集成SPC 软件,能对生产过程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控制图,识别异常波动和特殊原因,助力企业及时发现潜在质量问题,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维持生产过程稳定受控,例如通过分析控制图数据趋势发现设备磨损情况,提前安排维护,预防设备故障引发的质量问题。

质量保证层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集中质量文档库,对企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各类质量文档进行电子化管理,文档的创建、审批、发布和更新都在系统内完成,实现文档管理规范化、流程化。员工可通过系统便捷查阅下载所需质量文档,确保工作遵循最新质量标准要求,系统还能记录文档修改历史和版本信息,便于追溯管理。信息化建设助力企业建立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在产品生产过程赋予唯一标识,如条形码、二维码等,并将生产过程相关信息,如原材料批次、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生产时间等录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交付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出现质量问题时,企业能迅速借助追溯体系确定问题根源,采取有效召回和整改措施,降低质量风险,维护企业声誉。同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可与供应商管理系统集成,实现对供应商质量实时监控管理。企业通过系统向供应商发布质量要求和订单信息,供应商反馈原材料生产进度、质量检验结果等信息,系统还能评估分析供应商质量表现,建立供应商质量档案,为企业选择优质供应商提供依据,加强与供应商沟通协作,保障原材料质量稳定,提升企业产品整体质量。

质量改进方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积累的大量质量数据,经数据分析工具挖掘,可揭示质量问题的分布规律、成因及影响因素关联,企业借此制定精准有效的质量改进方案,如发现某产品特定时段次品率上升,确定是生产工艺参数波动所致,调整参数后经数据监测验证效果,实现持续改进;该系统还可对质量改进项目进行全流程管理,从发起、立项到验收提供标准化流程与工具,项目成员实时共享进展、问题及解决办法,便于负责人统筹协调,推动项目顺利开展,同时系统量化评估项目效果,对比改进前后质量指标,验证有效性,为后续质量改进提供经验;此外,信息化建设营造了全员参与质量改进的氛围,员工通过系统直观了解工作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激发参与热情,企业可在系统中设置建议板块,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并给予奖励,还能组织培训与知识分享,提升员工质量意识与改进能力,使质量改进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四、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对提升竞争力至关重要。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与质量管理目标,制定科学的信息化规划。

规划需明确建设目标,同时确定构建质量数据实时采集系统、开发智能质量分析模块等具体任务。从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到系统开发、测试上线及后期维护,每个阶段都要设定精确时间节点,确保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整体发展协同共进。另外,要通过严谨的成本效益分析,考量投资回报率,合理安排资金,避免盲目跟风与过度投资。

选择适配的信息化技术和软件是成功的核心。企业需深入调研市场产品与服务,依据自身业务流程特点及管理需求痛点来挑选。例如,生产环节复杂的企业,应选择能精准把控生产过程质量的信息化方案;注重客户体验的企业,则要软件具备强大的售后质量反馈处理功能。同时,关注软件供应商的技术实力、售后服务能力与行业口碑,保障获得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

员工的支持与参与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加大员工信息化培训力度,通过线上视频教程、线下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让员工熟练掌握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流程与功能,学会运用数据分析及质量改进工具。借助企业内部宣传、专题讲座等活动,培养员工的信息化与质量意识,激发员工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为保障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与高效应用,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在系统维护方面,制定定期巡检计划,及时修复潜在问题;数据安全管理上,运用加密技术、定期备份数据防止泄露;用户权限管理则依据员工职责精准分配权限,杜绝越权操作。完善的制度能规范员工操作行为,确保系统数据准确、完整、安全,为企业质量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五、结论

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升内部质量工程水平的重要路径,在优化质量规划、强化质量控制、提升质量保证和促进质量改进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施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策略,企业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质量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和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创新,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将给企业内部质量工程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企业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持续推进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东方,吕少勋.有效的内部审核对于质量体系的重要性[C]//第二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河南凯瑞车辆检测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2023.

[2]张扬,班瑞皎,闫素霞.医学工程学科质量监控与管理系统控制状态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0(5):65-6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